如今,很多人都在讨论“物联网”,特别对于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来说,这已经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了。但如果你问一句:物联网是什么?估计你会有些失望,一般的答案无非就是字面意思的注解:“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样的答案约等于“没说”。如果在网上翻看一下各种标准组织的定义,也不能令人满意:仅仅是对物联网的技术架构和功能的罗列,并不能让人更多地理解物联网的内涵。
显然,要解释好“物联网”一词,会有一点复杂,因为它自身就是复杂的(技术的领域、架构和标准、产业链及产业生态),其外部商业环境也是复杂的(商业模式、应用场景、市场需求)。
IBM向全球推销“智慧地球”的概念。IBM对物联网的定义是这样的:
物联网将物理世界和互联网紧密连接,从而更好地管理物理世界。物联网是信息技术(IT)和控制技术(OT)的融合,它借助数据采集技术和智能网络对物理世界进行分析、预测和优化,创造新的价值。
这个定义并不长,但它确实道出了物联网存在的实际意义和所具备的本质特征(功能)。不过,笔者对物联网的理解,并不是源于IBM的定义,而是由另一个问题引发的。
有一天,在一个微信群内,笔者问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智慧农业?”一位咨询公司的小伙伴,立刻发来了3份2016年与农业相关的商业报告。在细读这三个报告之后,笔者基本厘清了相关热点词之间的关联,初步理解了物联网的内涵,并做了一张图(如图1-1所示)。
图1-1 智慧农业与物联网
上述商业报告中提到,如今不少农业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它们需要自我突破,需要实现企业自身“结构效率”的提升。说得直白一点,就是需要“转型”。行业痛点是转型的“驱动力”,行业发展趋势是转型的方向,而转型的可行之路就是我们几乎每日在新闻中都能看到的话题:“互联网+”和“智慧农业”。
“互联网+”主要针对线上和线下的产业服务(市场销售、物流,也可理解为流通环节),着力点主要集中在产品的销售、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方面;“智慧农业”主要针对农产品的线下生产环节(生产、加工),着力点就在产业核心的生产和加工上。“互联网+”与“智慧农业”的结合,系统地实现整个产业模式的转型,进一步归纳来讲,这就是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在商业报告中,物联网被归类于“智慧农业”之下,作为一个基础(也是关键的)工具类,是实现数字化生产的基础工具。在工业等其他行业领域中,物联网也是这样被归类的。不过,应当看到,物联网不仅与农业生产的主体有关,整个产业链例如支付(POS机)、物流(二维码扫码)、运输(GPS定位)、储藏(冷藏监控),等等,均与其相关。当然, 生产方式的数字化是最大的需求,也是物联网最大的价值所在 。
除了农业,其他行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模式,也会参照“互联网+”和“智慧íí”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实现整个行业系统化的演进。数字化转型的特征之一是,对(物理)信息的采集、聚合、分析及预测,并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的控制与优化,而这些都离不开物联网的支撑。在新的产业生态中,物联网将是一个基础设施,就像铁轨之于高铁、公路之于汽车。欧盟在给物联网的定义中,就有“网络基础设施”的表述。
而回头再看IBM对物联网的定义,与其说是定义,不如说是以物联网为基础,描述了行业内新闭环的自动化生产服务体系。
首先,具有物理属性的生产信息,例如:气象监测、农情监测、浇灌设施、农业机械、加工流水线等,通过物联网实现信息汇聚(感知的功能)。
其次,物理信息在智能系统(例如:气象的大数据预测)的助力下,被用于在线或离线的状态分析和趋势预测(分析和预测的功能)。
再次,分析和预测完成后,会形成应对的操作指令(施肥、喷药除虫、浇灌、喂食等),通过执行传导装置传递给生产设备并执行生产操作(控制的功能)。
最后,还是让我们省掉以上那么多的分析,给物联网一个简单的定义,那就是: 物联网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信息工具,是在生产、流通和应用中相关物理信息上传、下达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