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这本《浮生六记》的译作是在最繁忙的六月完成的。

翻译前也曾犹豫,《浮生六记》之前已经被译成多个版本的白话文,前人此举也颇惹争议,见到有读者评论——将原本优雅的古文硬是译成白话,毁了意境韵致是一方面,另外,如今的人需要翻译才能看得懂文言文,也实属文化沦丧,不应该如此。

我带着点忐忑问我先生的意见,他说,一个时代有时代的境况,从前物资匮乏,竹简纸张皆贵,书文自然越简练越好,实际并不符合人们的说话习惯,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你让现在的年轻人去看晦涩的古文,又有多少人能有耐性看下去?而且,人们也在不断创造自己的时代语言。

想想也是。

木心有几句诗闻名遐迩:“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似乎唤起了很多人怀旧的感慨。我年少时也尤其喜欢《饮马长城窟行》,每回吟诵“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就很有感触。作为80后,我亦有着幼时给父亲写信,末尾还要端端正正写上“此致敬礼”的记忆。

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就是处在一个拿起手机就能视频的时代,连告白都可以用抖音。现在的孩子,一出生面对的就是一个即时通信的世界。

或许,以更轻松的方式让现世的人们去接触一些故纸堆里的美好,他们反而会燃起兴趣。

这是我认为的翻译此书的意义之一。

我想林语堂先生当年也是怀着希望更多人看到这部杰作的心情,才将它翻译成英文。英文能完全地诠释原文的美吗?肯定是不能。任何一种转变都无法保留原汁原味。但是能让更多人认识到,从而追本溯源,那就足以令译者感到欣慰。

数年前我在伦敦工作时,曾经在一间二手书店看到林先生的译作。书本已经被翻得很旧,且有旁注,可见原主人还是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在这次翻译过程中,我把林语堂的英文版对照着读了几遍,也得到了很大的帮助。比如在第二卷《闲情记趣》中沈复讲叠假山时,有一句“如云林石法”,我看林语堂的英文翻译,才知道“云林”指的是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倪瓒,他号云林子。

林语堂先生也是很有意思的人,第三卷《坎坷记愁》里讲到沈复家隔壁有个“西人”放高利贷,旧时吴地通常称山西人、陕西人为“西人”,而他却在英文版中翻译成European,西方人,大概是想引起西方读者的共鸣吧,让外国读者想——天哪,竟然是一个我们的同类,把沈复夫妇逼得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啊!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我也获得了种种乐趣,学到不少知识。

沈复这样的男子,于我而言不是良人之选。年少时读到《浮生六记》,只觉他是个懦弱无能的男子,现在年长后就宽容理解了。能够细细描述自己生平、欣赏生活琐碎之美的人,总是个温良之人。无论境遇多狼狈,他仍持有对生活的热望,这本身就是种可贵的品质。毕竟,有太多人在漫长而平淡的岁月中,得过且过,耗费了一生。就如自画像之父、“自拍”鼻祖丢勒,他自十三岁起给自己画像,此后一再以自画像震惊世人,告诉别人——这就是我。关注自我,但永远保有对世界的好奇心。这是许多杰出作品的共性,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因此,这也是我想通过我的译笔,想要去传达的东西。

此外,我故乡在江苏南通,父母这几年恰好选择定居苏州养老,我翻译沈复这位苏州人的名作,也算是给我父亲六十岁生日的一份礼物。愿他们在这座城市,可以有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

诚然,看古人诗文,容易感慨千万年不过云烟过眼。这个星球上已经上演过无数离合悲欢,沈复的际遇,也不过沧海一粟。

故从前往后,都不及眼前。愿诸君多珍惜当下。 9HP/05V3TsRUi23offL9TigvSdlKJNlUPd2M0vemCqUPHXaehzegBF6o6MI8RGG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