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释“痒”

书名《天国之痒》。

想到使用“痒”字,起初是直觉。两年写、改稿过程中,书名始终在斟酌,随时考虑有无另外更合适的字眼。终于,还是惟它方可。

在太平天国这件事情上,某些字眼或更易想到,例如痛、悲、殇之类,表面看来它们更浅显,更晓切,但我一再忖之,终觉无以道出事情深处所给予我的复杂难言之感。

痒,是身体一种体感;就根本言,出于病态。《说文解字》:“痒,疡也。”段玉裁注:“《小雅》: 忧以痒。《传》曰: 、痒,皆病也。《释诂》亦曰:痒,病也。”

这种病态引起的体感,不像疼、酸、胀等指向那么直接、明确,有些隔膜,有些游移,抑且莫名其状、不明所在。次而,尤其它并非只是致人苦楚,而往往在为之扰乱的同时,夹杂快感,竟可以反成一种诱惑。

所以在汉语中,“痒”字引申出来的含义,颇为微妙。

原初它是一种病态无疑,故有忧扰之意。《淮南子》:“无不憛悇痒心而悦其色矣。”高诱注:“痒心,烦闷也。”《毛诗故训传》:“痒痒然忧,不知所定。”郑玄笺之:“念我思此二子,心为之忧,痒痒然。”近人高亨释“痒痒”二字:“借为恙,忧也。”痒即忧。范成大句:“痒疴酸辛,谁觉谁识?”亦为苦病之意。以痒来形容的病态,一般皆非突如其来之暴病,而是沉疴日久、缠绵不除、沉沦难脱的顽疾旧症。

然而,久痒之病,一面不至使人殂 ,一面还于漫漫相伴中带来奇异的感受。比如我们知道,伤创将愈,痛将转痒;疥癣在身,也是其痒难禁。痒,可能表示伤创穷途末路,愈到这时,痒则愈甚;但也许,什么都不表示,只是一种挥之不去的病症。关键是,这类似病非病之痒,并不只作为烦忧,而也能于苦扰之中给我们近乎愉悦的刺激。所以中国对不少难以自抑的欲望,是用“痒”作比喻的。陆游:“窗下兴阑初掩卷,花前技痒又成诗。”以“技痒”形容赋诗的冲动。唐顺之:“不雄心于长矛战斗,则痒技于猃歇射猎。”以“痒技”形容跃跃欲试。民间口语,常将心内受用之状称为“痒酥酥”“痒兮兮”;成语则以“心痒难熬”“隔靴搔痒”表示渴求抑或渴求的不能如愿。

凡此种种,都令我想到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是中国之痒。痒了千百年,而尤于鸦片战争之后发作更厉害。“天国”与“痒”相搭,应谓绝配。至于痒在何处,书中应该都能看见。 p3FHBzb2R5SswXcZRfBVXceIH0KFA83S+ZJwAp+4Yuv5KUnUKUDgWd+acbrRNse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