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社交恐惧的成因

为何会患有社交恐惧,不同的学科和理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在社交恐惧的成因上依然没有一个唯一确定的“真理”,各种理论只是从其特定的视角来解读社交恐惧的成因。

下面仅从本书的理论框架谈谈社交恐惧的成因:

家庭因素

父母的个性与教育方式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有着最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在童年缺乏爱、温暖、肯定与尊重,或过于溺爱、纵容的环境中长大,那么他就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他不是自命不凡,就是妄自菲薄,总之他无法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他人的关系其实就是自我的关系的一种投射,因此他也同样处理不好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各种理论流派对社交恐惧的成因各有各的论述,但在家庭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上却有着高度一致的认同。

“我爸爸从小就很苛刻,小时候只要他在身边我就不敢出声,因为他总是很凶,还总说我们没出息。他有一点小事就骂我们,比如,说哪里脏啦。他管得很多,很凶,还会打我和我哥,可能因为他总是骂我,不怎么表扬我,我就认为只要我做的很好他就不会骂我了,可是我总做不到他认为的好,因此我自卑,我也有完美主义倾向,我希望自己的一切都很完美——能做到镇定自若,很有气质,很美丽,我希望大家都很喜欢我。可这一切我都做不到,我变得敏感,我看到那些人缘很好的同学很羡慕,可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有时候我还会刻意讨好同学,有时候又不太愿意理他们。我希望能和别人一样自如地进行社交活动,我想变得能接受自己,自信点,不那么害怕,不那么焦虑。”

患者大多有一个苛责的爸爸或妈妈,当他犯了一点错误的时候,就会受到责骂或毒打,他没有被父母温柔地对待,也没有得应有的尊重与认可,所以在他内心深处始终不相信自己是可以的,自己是足够好的。他甚至会感到如此弱小的自己无法在这个恐怖的世界下生存。因此,他学会了乖巧,学会了伪装,逼着自己优秀,以满足父母的期望。

试想,一个孩子没有被父母用心地对待,还不断地被伤害,他如何能建立对周围的人和世界的信任与安全感?

在心理治疗上有这样一句话:“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虽然这句话有些极端,但也不无道理。在治疗中我经常会发现患者父母的问题甚至更为严重,他只不过是把自己的问题转嫁到了孩子身上,让孩子无力承担,最后恐惧现实也无法面对自己。

人生观与价值观

虽然病态的父母伤害了我们,但无形中我们也会继承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如果他们愤世嫉俗,我们也会对这个世界持有负面的看法;如果他们残暴苛刻,那么我们也会如此苛责自己;如果他们爱慕虚荣,我们也会用“成就”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一位患者的写道:

努力去得到父母认可,是为了想要获得很少感觉到的被接纳感和归属感,然而这样的努力,仍然不能让我得到直接或者间接的认可与接纳。所以,从很小的时候,我就经常觉得也许是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所以父母才不认可自己,不接纳自己。

因为母亲严苛,父亲冷漠,所以长久不能得到认可,得到的最多的是否定,批驳(直接的否定,间接的否定,或者被我观察和推敲到的否定),所以让年幼的我对得到家人认可更加渴望,甚至大大超出一般孩子的需求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让年幼的我开始经常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自己是否真的一无是处。进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自己养成了自我观察,自省的习惯。

对自己越来越多的审视,越来越多的自省。因为生活中,无论自己怎么做,都得不到家人真正的认可和接纳,所以自己对自己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苛刻,苛刻到一个平凡的人很难达到的程度。而这些心路历程,外表是完全看不出来的,这种自恨酝酿着。

逐渐的,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已经非常高。就这样,自己就开始经常因为认为自己不好而自己恨自己,自我怀疑,并且对自己的大面积否定。就这样继续逼着自己出类拔萃,逼着自己更优秀。

因为从小受到母亲的教育是“你要做大事,所以你要更用功,更优秀,更完美”,所以为了得到母亲的认可和赞赏,我就学习成功学,看伟人故事,用他们的思想,行为习惯等等的东西来要求自己,而这更提高了我自我接纳的标准,更强化了这种自我不接纳,虽然这使得后来我几乎所有的老师,同学都说我优秀,我的内心仍然自卑,仍然不安。

自己像个没有意义的乞丐,极端乞求外界认可。而这只给自己带来了至今多年的迷失,而且为了更好地取悦外界而给自己戴上的越来越多的面具。

不是他不好,而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比谁都高,当然他只是继承了妈妈的价值观——你要做大事,所以你要更用功,更优秀,更完美。虽然如此的价值观让他更努力,甚至是比周围的人更优秀,但这却也成了自我接纳的条件,也成了他的枷锁。当他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自己所期待的,所要求的,他就越来越瞧不上他自己。他的初衷虽然是试图超越自己,但结果却越来越无法接纳自我。

幻想与现实

无法满足父母的要求,无法达到对自己的期待,那么他就会躲在美好的幻想之中——“我希望自己的一切都很完美,能做到镇定自若,很有气质,很美丽,我希望大家都很喜欢我。”完美的幻想总好过残酷的现实,幻想给了他希望,给了他力量,给了他一个全新的自我。

他虽然他和大多数人一样生活着,但他的内心世界早已经陷入到幻想的王国之中,他已经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他犹如漂浮在半空中。他内心深处的伤痕有多深,他幻想中的自己就有多伟大。伟大并不是来自于他实际的能力,而是他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就应该不凡。

但这一切只是他幻想出来的,他只是按照他不具备的能力来苛求自己,按照他没有的权利来要求别人,按照他没有的地位来凌驾于这个世界之上,因此他的内心充满了冲突——幻想与现实的冲突。

当他已经活在了理想化自我的幻想之中,他就不是按照实际的自我来要求自己,来计划自己的人生。因此他只会贪婪地要求自己,诸如,我应该完美无缺,我应该和每个人都处理好关系,我应该比别人强,而别人都应该尊重我……他不会发现这一切的病态,他只会一味地去满足这些应该。

而他的病态人格也因此形成。所谓病态的人格是指一个人一贯的非理性的追求、行为方式及价值观的集合。病态人格最突出的表现是执着,他执着于名誉、权利、地位、被爱、尊重,任何可以凸显他价值的东西。在他内心深处,他认为自己可以做好一切,控制一切,心想事成,他就应该是一个超人。

内心的冲突

极致的完美与成功在现实中是无法达到的,因此他在“理应如此”与“实事如此”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冲突。而症状与痛苦也正是来自于此——他因不能成为他幻想中的自己而痛恨现实中的自己,他也因为现实中的一切不是他所要求的而愤怒。他内心中的潜台词就是:我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生活也不应该是现在的模样。

因此,他的内心充满了冲突,或者说正在进行着一场战争:理想化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战争。他总是幻想消灭症状,并改造这个现实中的自己,进而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虽然他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做到,但他就是不愿放弃,就算他来治疗,也是想让治疗师帮助他达成心愿。

停止内心冲突的关键不在于执着,而是懂得放下。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勇敢地面对他逃避的生活与自我,也需要通过症状看清他内心的冲突所在,并醒悟到自己一直活在梦中而迷失了真正的自己。当他可以放弃“自我”的时候,才能找回“自我”。

接下来就由浅入深地开始找回自我的旅程吧! MIrMTi+btUiMq4M7xKiq6d89Gt7clzlfdrOW8MgUC3DGuBUPcmwStV91kml8mmW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