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一:
一位女性患者害怕在人多的地方,也害怕别人发现她紧张和“苦瓜脸”,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饭局、聚会、唱歌、照相等情景,当处在令她恐惧的情境之中,她就特别紧张,脸色难看。她害怕别人误会自己,认为自己不喜欢对方,也害怕别人认为自己小气,害怕花钱。因此,她变得非常敏感——害怕看别人,也害怕被别人看,一个人在家都会觉得有人看她。
初中的时候她突然不敢看男老师,怕老师误会自己对他有好感。从那时她就开始幻想——自己非常完美,多才多艺,特别有才华,受到所有人的羡慕。因此她都有整容的想法。
她来治疗的目的是: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放松自然,不再一副“苦瓜脸”,如果唱歌更好,跳舞更好,更受别人欢迎就完美了。
她来治疗是让我帮助她去除症状,这样她就可以更受欢迎。她之前所有的努力,也都是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
要解决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问题的成因及发生发展的机制,这样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她从小就非常敏感别人的看法,所以她对自己的表现非常的敏感,从眼神到表情,她害怕任何细节的问题而引发别人反感。虽然症状不断地变幻,但一个核心从来都没有变——维系完美的形象,获得所有人的肯定与羡慕。
而她的求治目标也暴露了她的“恶智”——“自己非常完美,多才多艺,特别有才华,受到所有人的羡慕。”
“更完美”和“看不起”之间有着一种隐含的关联,越期盼完美,就越害怕别人看不起;越害怕别人看不起,就越幻想自己完美。此种关联会让她深陷“理应如此”与“事实如此”的矛盾,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进而自我怨恨。她一直期望自己完美无缺,受人欢迎,但现实中却有缺点有不足,也因此无法让所有的人都喜欢她,但她却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
当我提醒她:真正的治愈不是把缺点都改掉,而是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的时候,她反驳道:难道上进心,追求更好的自己有错么?而且她认为自己的要求并不高,只是比一般人好一点,在所有的方面都得到别人的肯定。
在所有的方面得到肯定,这难道只是比别人好一点?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好一点,难道这不是“恶智”?
她也幻想成为身边的人,只要不是她自己。但如果她真的可以成为身边的人,她又不愿意了,因为身边的人也有诸多她无法接受的问题,诸如,矮、胖、丑,并且也没有人被所有人喜欢。其实她想成为的人,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而是集所有人的优点与一身,并且可以获得所有人欢迎的超人。想必,她永远都实现不了,毕竟这是在做梦。如果她不能放弃恶智,顺应自然,她永远都无法停止内心的冲突,也永远都好不起来。
案例二:
一位男性患者总是担心自己的脸红被别人发现,并且他嫉妒心也特别强,担心同事比自己强,但他同时也害怕别人发现他的嫉妒心,所以他活得特别纠结。
初中的时候老师让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没有叫他,所以他很不悦,但他又担心别人知道他内心中的想法,认为他是一个嫉妒心强的人,所以那节课他紧张的脸红起来。这种情况也经常在他生活中上演,比如,吃饭的时候,如果别人吃了他喜欢吃的菜,他内心是不想让别人吃的,但他又非常担心这样“小气”的想法被别人知道,担心别人认为他是一个吝啬的人,所以吃饭的时候他都紧张的不行。而当有人在他面前夸奖别人的时候,他内心就不高兴,因为他一直想超越所有人,所以难以接受别人比自己强的现实,但他又怕别人知道自己心里的想法,所以他总是在别人面前伪装,装成是一个没有脾气,没有意见,什么都可以的老好人。
一次他做火车,对面是一个女孩,但这个女孩和他身边的一个男的聊的很投机,结果他又自卑又嫉妒,但又要装成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为此,他都想参加卡耐基口才训练班,成为那种能说会道的人。最后他来治疗,但依然是幻想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人。
他多希望被“治好”呀——治好了,他就可以脸不红,心不跳,落落大方,在女孩面前谈笑风声,让周围的男孩都羡慕嫉妒恨。这多美妙呀,想必没有男人不希望成为这样的人,他正是抱着这样的美好愿望来做治疗,希望我能帮他圆梦。
但我总是对患者说:如果我有这本事,我先把自己变成“万人迷”,把自己变成“成功人士”该多好?
但患者依然坚信自己有能力,只不过是症状影响了他的发挥。就好像“苏乞儿”一般,正是因为被废了武功,因此才成了一个失败者。他内心中一直认为他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他应该是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
他就好像是一个不死心的赌徒,只要有一点幻想他就不会放弃。
而他整个人也因此变得特别虚假,因为他不想“完美形象”破碎,所以他总是活在面具的背后。他只是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有“修养”的人,但实际上他并不是,因此他总是担心别人识破这一切,他既没有活出本来的自己,也没有直面现实本身,他只是活在一个“完美”的套子里。
打破这一切思想矛盾的关键就在于他要放弃对完美自我的执着,以真实的自我和别人打交道,而不是躲在面具的背后。但这一切说的容易,做起来难,毕竟对于“赌徒”来说语言无法让他放弃,只有他失去一切才能醒悟。对于这类患者需要更多的打击和痛苦,就好像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难”一样,少一难都不行。他需要在治疗上备受打击,对“治愈”死心;也需要在生活中备受摧残,对“成功”绝望;还需要直面完美形象的破碎,体会到自己的平凡……
案例三:
王宇老师讲的是不错,但是您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余光恐惧症的人是知道自己这种心态是多余的,并时刻想去摆脱这个处境。一旦发作起来,他也想赶走这种想法的,但是越想赶走就越赶不走,并且马上告诉自己要顺其自然,不要胡思乱想,但是这些都是没用的,并且会非常的自责对周边的人带来不好的情绪,感觉自己就是个气氛的污染者。所以希望老师您讲一下,如何能摆脱这些多余的想法,我本身就是一个有余光恐惧长达16年的人,至今无法摆脱,痛苦无法形容,但是从未放弃。
想法是不可控的,紧张焦虑的感觉也是赶不走的,任何人为地想要消除余光及焦虑的感受都是徒劳的。
16年来的痛苦与纠结,说明他的内心依然在抗拒,或者说,这么多年了他依然无法接纳余光存在的事实,更无法面对因余光带来的负面的影响。简单来说,他一直都没有顺应自然,他依然主观强求,幻想余光的消失,进而获得人际的和谐。
“从未放弃”表面上是好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否是一种病态的执着?这么多年,他依然没有放下“别人”,也不曾放下“控制”。他依然想要用语言:“顺其自然,不要胡思乱想”来控制余光,依然试图在别人面前隐藏自己。
不去影响别人,似乎是一种品行的善良,但是否也说明他试图维系被所有人接纳和肯定的“恶智”呢?只有放弃如此的执着,也许才是好的开始。
案例四:
我患有社交恐惧症八年,现在就是怕见熟人,觉得没话说,对生活没有热情。我见了熟人,心里总是想着我该怎么表现,怎么才能表现的热情,开朗。但越是这样就越是紧张,当然别人会感觉到我的不自然,因为我完全是在紧张中完成与人的交往。家里来了客人,我也是尽量客气,总是弄得自己很累。现在我试着去接纳,告诉自己顺其自然,不想说话就不说,可是我又觉得太冷漠。我会假想出很多场景,比如,我的同学来了,我可以像见一般客人那样不想说话就不说吗?
我想要拓展自己的性格,成为愿意与人交往的人,不需要多么如鱼得水,我只要内心感觉对生活有热情,能轻松交朋友就好。
我在医院上班,有的朋友就找到我,想在我的科室输液,我表现得有些冷漠,其实就是自己本来就过得郁郁寡欢,哪有心情管别人。在医院我基本没有什么人际,我只呆在办公室,别人都串科室,说说笑笑。十多年了,我都没怎么去过别人的科室,太可笑了吧。我这两年也尝试着实验各种办法,也看过一些心理方面的书,但最后都没有什么用。
王宇老师,我最想知道的是,我现在,应该说是明天,我该怎样去思想,怎样去开始我一天的生活。我该怎么做才能对生活有热情,有信心呢?
这些年她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改变这样一个紧张和怯懦的自己——“我想要拓展自己的性格,成为愿意与人交往的人”。想法虽好,但在现实中她并没有成为她想成为的人,因为她缺少了最重要的“顺应自然”,她总是在“主观强求”。
开朗热情在人际中固然重要,但过于执着,甚至通过“保持快乐”来维系一个良好的形象,以期赢得他人喜爱,这本身就是一种强求。这背后反映的问题是对他人的“讨好”,也说明她没有自我,整个人好像“变色龙”一般试图给所有人都留下好的印象。
人活着重要的是“做自己”,而不是为了讨好别人。整天幻想怎么做来讨好别人,赢得他人的接纳这本身就是病态的。因为,这是对真实自我的压抑,是一种伪装。这不但不能找回自信,只会让她越来越不自信,真正的自信来自于自我接纳,而不是建立在他人接纳的基础上。就算无话可说,就算表情呆板,就算有人不接纳,我们都需要做自己,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刻意地改造自己——我们注定无法赢得所有人的认可。
十多年来,她并没有在单位交到朋友,因为她总是封闭自己。逃避成了她的生活模式,虽然逃避可以让她少一些痛苦,但却也剥夺了她的成长,她永远都无法意识到,其实真实的她并没有那么糟糕。所以,带着“症状”去生活,而不是逃避生活,才是现在的当务之急。
“我最想知道的是,我现在,应该说是明天,我该怎样去思想,怎样去开始我的一天的生活”——总是想着该怎么想,总是想着该怎样做,其实这就是在演戏。以本来的自己去和别人交往,不带任何掩饰和伪装,直面别人对你看法的种种,不要把精力花在怎样做才能被他人所接纳上,这才是真正的“顺应自然”。
当然,最本质的是要放弃对的“理应如此”的执着——所有人都喜欢我,我可以和每个人都“和谐”地相处。当“理应如此”与“事实如此”的冲突减弱之后,想必她的自由度会增加,此时,她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不必看着别人的脸色,也不会被恐惧所牵绊。她会因此变得越来越真实,而不是为了讨好别人而假装热情,自信。她考虑自己也会多一些,而不是一直为别人而活,她开始关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在生活中勇敢地活出她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