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回归理性:摆脱负性思维举例

1、“不善言辞”就不会被人接纳

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对人际关系敏感的人就非常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诸如,自己是否会说话,是否幽默,是否说话圆滑,自己说的话是否被人重视等。因此,当他的表现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的时候就会变得紧张,并自惭形秽,恐惧别人的不接纳。

一位男性患者,工作后因不会说话受到舅舅的否定(舅舅是领导,在家族当中很有地位),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社交能力很欠缺,之前他一直以为只要学习和工作好其它的不重要。而他的表哥却是一个能言善道的人,看见表哥可以游刃有余地和别人交往的时候,他就更加自卑。所以每年到舅舅家拜年的时候,就是他最纠结的时候。当问他内向与不善言辞对他的意义的时候,他谈到:“不擅交际,在酒桌上表现的不好,就不能有发展,就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别人也会因为这一点而否定我。”

“会说话”真的是人际交往及人生成败的关键么?

如果我们理智一点就会发现,其实很多成功者也并不都是能言善道的人,推销员也许比他们老板更会说话,但他却不比他们老板成功。

所以好的口才,只能说是人际及事业成功的良好条件,但却不是决定性因素,就好像高个子是打好篮球的优势,却不是全部。毕竟,无论人际还是事业都需要一个人的投入、执着和用心。好的口才仅仅是成功的条件之一,甚至都不是必要条件。

退一万步说,就算不善言谈是一个缺点,但谁没有缺点呢?他的表哥也同样有很多的不足。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完美的人,接受本来的、真实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记得,我年轻时候也因为不善言辞而自卑,但看到了杂志上的一句话对我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很多青年因为内向而自卑,其实并没有必要,内向的人也能给人诚实和稳重的印象,这恰恰成了人际中的一个优点。所以要保持本色,甘于寂寞,以朴实自然的面目出现在交际圈,你不仅会得到别人的认可,甚至也会得到一些人的欣赏。”

2、我是一个失败者

一些人因为自卑而恐惧和他人交往,他自卑的理由往往是某些能力的缺失或既往的失败经历,抑或是和别人比较的不足。当失败成为他自我的标签的时候,他整个人就会不断地自由落体向下——在生活中他越来越抬不起头来做人。

一位女性患者认为自己很失败,她总是能记住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却总是容易忘记自己成功的经历。就算有些工作是她可以胜任的,但她也总是会轻描淡写地说:我能胜任的工作,其实是一些不重要的,任何人都可以做好的工作。而她辞职的时候老板挽留她,她也会认为如果老板发现了她的无能,就绝不会挽留了。她总是能轻易地说出诸多她失败的例证,而几乎想不到自己有什么成功与可取之处,所以她不敢和以前的朋友联系,因为她害怕别人看不起她。

什么是成功,什么又是失败?什么是有价值,什么又是没有价值?想必,不同的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评价尺度与衡量标准的不同。用钱来做一个比喻,如果一个人有一百万,也许在一些人眼中是有钱人,但在大城市,这连一套房都买不了,所以一百万在大城市,又不算什么。因此,结论因标准的不同而不同。

有时,这一切也来自于我们的比较对象。你是和那些优秀的,还是和一般的人在做比较?你是盯着“ABC”还是“XYZ”?总有比我们强的人,如果总是和那些优秀的比,那么没有人是成功,有价值的。

最后,成功和价值,也和一个人对自己的期望有关,当他总是幻想大成功的时候,就看不到自己的小进步;当他总是幻想鹤立鸡群,那么当他不能如愿的时候,就会否定和排斥他自己。因此不是他不好,而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

3、只有成功,我才有价值

成功,已经成为全社会追求的目标,但把一个人的价值全都寄托于是否成功,是否超越别人,是否比别人强,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毕竟没有永远的强者。并且抱有“只有成功,我才能有价值”生活信条的人就算他已经成功了,他依然会焦虑,因为他害怕自己会失去这一切。

这种价值观有时是来自于我们的父母,当父母对孩寄予了太多的期望,当这种期望成为是否接纳与爱孩子的条件的时候,这种价值观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生活与他看待自己的方式。

一位男性患者的父母就是如此,小时候父亲告诉他只有开朗活泼才能受到别人的欢迎,所以他努力变得开朗。后来当他学习好的时候父亲就会露出欣喜的笑容,所以他就拼命学习。但最后他终于有一天无法继续保持出色,无法继续比别人强的时候,他就感觉自己对不起父母,也对不起父母对自己的期待。他既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身边那些不成功的人。

另一位患者,虽然他很成功,但他依然非常焦虑,因为他害怕自己在人前表现得不好,如果有一点做的不好他就很不安,很焦虑,无法接受自己。他的口头禅是:这点事情都做不好,还能做点什么?所以他的目标就是在各各方面都做到完美,只有这样他才有安全感。

如果把一个人的价值建立在比别人强、出色、成功的基础上他总有一天会陷入自卑,因为他总有失败和不如意的时候,此时他就会从成功的骄傲跌落到失败的恐慌之中。或者说他整个人就会活得两极化,一会自负,一会自卑,他总是难以有一颗平常心。

真正的自信并不是来自于外在的成功,而是来自于内在对自我的肯定与接纳。这一切并不是建立在某些条件的基础之上,而是一种无条件的自我接纳。如果通过外在的条件建立自信,其实这不是真正的自信,而是一种虚荣心的满足,是一种狂妄的自负而已。因此,去条件化(只有成功,我才能有价值),才是接纳与爱自己的第一步。

4、我的价值来自于他人的肯定

一些人把他人的看法看得特别的重要,甚至用别人的看法来衡量自己的价值。他整个人的生活重心也在于别人,而不是他自己。当他怎么努力都无法获得他人肯定的时候,整个人就陷入到恐慌当中——别人的肯定成了他人生的支柱。

一位患者写道:“我的症状主要是当面对一些我觉得无法应付的人或事的时侯我就很焦虑,眼睛不敢直视,视线变的模糊。然后我觉得身边的人肯定发现了我出丑。此时,我就很想走掉。平时上班我很少和别人说话,同事的观点我几乎不会反驳,而他们的要求我也不知道怎么拒绝,因为我怕他们整我。看到那些比较厉害又不喜欢我的人我就很怕他,和他说话也不敢看他,慢慢地我就不和别人说话,更别说开玩笑或吹牛了。”

一个人的价值如果是建立在被他人接纳的基础之上,就说明他缺乏自我接纳。他只是用别人的接纳来添补他空洞的内心,缺乏内在的支撑才需要外在的肯定。一位女性患者的母亲从小就不断在她的面前说:你这样怎么见人?别人该怎么看你呀!所以她不得不试图做好母亲期望的一切,并且也因此觉得周围的人总是在评判着她,所以她总是试图讨好身边每一个人来获得安全感,当她无法维系别人的肯定的时候,她的世界就崩溃了,整个人陷入到了恐慌之中。

总是在乎别人怎么看,就会无意识地在行为和表情上去讨好别人,以此来赢得别人的接纳。但这无形中也让他成了一个小跟班,不能和别人平等地相处,因此,内心中就会潜藏了很多对他人的愤恨与不满。

靠他人和外界找寻的价值总是不牢靠的,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中接纳自己的好与不好,那么就算被人肯定,他得到的依然不是真正的安全感——真正的安全与价值来自于自我的接纳,而非他人的肯定。

5、余光与对视,不可承受之重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扇窗户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在,比如,紧张、焦虑、不安、不自信、病态等。因此它成了暴露一个人内心的“间谍”。

当紧张的眼神让别人感觉到不适,眼睛是不是成为伤害别人的“罪犯”?

当别人发现了我们眼睛里的恐惧,是否会觉得我们很没用?

当别人发现了我们的余光,是否会觉得我们不正常?

眼睛,该死的眼睛,为何成了烦恼的根源!

这些担忧在“目光恐惧”患者中并不陌生,但眼睛的问题只是表象,根本的问题在于他内心中的恐惧——他恐惧别人的否定;恐惧自己不正常;恐惧被他人忽视及远离;恐惧自己无法成为他所期望的人,并赢得人际的和谐。

当一个人无法承受否定与伤害,无法接受本来的自我,无法直面内心中的恐惧,那么他就会一味地沉浸到对眼神的纠结之中,就算他的眼睛压根就没啥问题。他总是幻想眼睛问题的解决,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他又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人,但如此的幻想只会让他更加与自己的眼睛对抗,无法和自己和解。

6、我是一个异类、一个不正常的人

社交恐惧患者往往会因为症状,诸如,脸红、口吃、手抖、紧张、余光、对视恐惧等问题而把自己当成异类或不正常的人。所以,在人群中他会异乎寻常地恐惧,恐惧别人发现他的“问题”而嘲笑他。因此在人群中他总是隐藏自我,隐藏“症状”。但这种“潜伏”的生活不但不能消除恐惧,反倒会让他更加坚信自己的“与众不同”。

一位女性患者因为脸红而痛苦,她总是担心脸红被人发现。她和陌生人在一起反倒放松一些,因为萍水相逢,她不必在乎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眼光,但在熟悉的人面前她就会异乎寻常地紧张。当问她为何如此敏感脸红的时候,她谈到脸红会让别人觉得她不正常。她非常希望自己给别人留下一个完美的印象,所以生怕有做不好的地方。在脸红之前她就非常在乎自己的外貌、着装、说话等方面,这些方面是可控的,但脸红不受控,因此她极其恐惧脸红。

在治疗中她总是和我强调脸红有多么不正常,我们暂且不去辩论脸红是否正常,一个人总是期待自己各个方面都正常,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不正常”。

有时她也会观察别人,她发现周围的人也同样有很多问题,但别人似乎并没有把这一切放在心上。为何别人可以有“问题”,为何我不行?这引发了她的思考。

心理问题的本质不在于表面的症状,而在于我们不能接纳自我。因此,任何和患者幻想中完美自我不符的东西都能引发他的恐惧,诸如,放屁、撒不出尿、表情严肃、长得凶等。越是以一个绝对正常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就越加无法接受症状的存在,并给自己扣上了“不正常”的帽子。

7、我的“症状”会影响别人

有时患者会坚持认为自己的“症状”,如,紧张、脸红、余光、对视等会影响别人,让别人也变得紧张和不自然,因此他的内心中充满了愧疚与自责。虽然有时他也试图安慰自己,但理智的话就是无法消除他的顾虑与担忧。

一位患者这样写道:在与人交往中,比如一起聊天、开会、吃饭、看电视等场合,我总会用“余光”看人,觉得自己的余光在影响别人,从而深深自责。这种余光恐惧已严重影响了我的工作和生活,我不愿主动与同事、朋友聊天、交往,搞得自己很孤僻,人的激情好象都没了,身心感到很疲惫,生活感到很无趣。我觉得自己活得很累、很虚伪,我渴望别人理解,但我不敢将病情告诉他们,因为社会上的人对心理疾病还是很歧视的。

影响了别人,这到底是客观事实还是主观臆断?

首先,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投射,是指我们容易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认为的。当我们认为自己影响了别人,那么别人的任何细微的动作,诸如,眨眼和皱眉,都会被我们当成是影响了对方的证明,结果就是我们更加坚信自己影响了别人。

第二,在患者圈里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当一个余光恐惧患者把症状讲给了一个手抖恐惧患者的时候,手抖的患者会认为余光多大的事呀,还至于这么紧张么?就如同,一位放屁恐惧的患者在群里说自己的症状的时候,其他患者都笑话他为何为“这么大点屁事”而纠结。这也说明了“症状”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把它“妖魔化”,之后又“剧情化”,最后成了“惊悚片”。

第三,当一个人不允许自己影响别人,害怕自己会影响别人,把别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其实他已经迷失了生活的本质——他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别人而活。想必,这已经不再是影响别人这个问题本身,而已经升华为:你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而活?你为什么总是要取悦所有的人?难道你想获得所有人的肯定?难道你想自己成为一个完美无暇的人?

8、别人都在针对和伤害我

一些患者恐惧人群的原因是害怕被伤害,他所谓的伤害可谓是多种多样,诸如,被打、被骂、被否定、被非礼、被强暴、被杀等。所以他总是尽力逃避他所恐惧的情景和人群,虽然他本人有时也知道自己过于敏感,但被伤害的恐惧让他无法用理智来思考。

一位男性患者在人多的地方就紧张,害怕别人关注自己,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目光不对劲,也害怕被打,被骂。在超市的时候,就算身边有老太太推着车子他都害怕,他害怕对方用购物车撞他。为了不被伤害,他也总是试图装得很强势,一次他和陌生人乘电梯,他害怕对方看他,所以他就故意看着别人,努力显得自己很男人。

在一个不安全的世界中寻找绝对的安全,这本身就是在缘木求鱼。但对于具有病态自尊心的人来说,不被伤害和强者形象就是他人生的支柱。他害怕被伤害并不是说伤害无法承受,而是因为这会打破他的强者幻想,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弱小,让他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一样会死掉、被伤害、被打、被欺负……

一位大学女生是如此描述自己的心境的:我不明白,我为何宁愿自杀,也不愿接受被伤害。被伤害,我会崩溃的,或许我早就崩溃了,我太敏感了,我有时会控制不住地想杀死自己或者咬自己直到感觉疼,疼到比恐惧的感觉强烈才会松开。其实在生活中我从来都没有被打过,但我依然害怕被打,害怕的要死。当自己如此脆弱到不堪一击的时候,我就告诫自己:不要像一个娘们似的。不过我又笑了,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女人。也许是我总是试图把自己扮演成一个女汉子,一个强者,一个绝无脆弱,绝不会被伤害的人,才如此害怕被伤害吧。

一个人越是沉浸在强者幻想之中,越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也无法面对现实——每个人都有被伤害的可能。他也总是试图按照“强者”的姿态来生活,来捍卫自己的自尊。但他不是神,只是一个人,他不可能无时无刻保护自己不被伤害,因此他总是恐惧,并为了可能的伤害而焦虑,但这并不是说外界真的就如此可怕,而是他固执地要逃避所有的伤害。

9、别人都在看着我

患者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被关注和审视的感觉,就算并没有人在关注他,他都能感到有一双眼睛在无时无刻地监视着自己。因此有人的地方就会让他感到紧张。严重的时候就算他一个人在家里,他都感觉有双眼睛在看着自己,也许在窗外,也许在某个位置。他知道这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但他就是无法放松下来。

一位患者写道:有一个症状让我活的疲惫和痛苦不堪——当我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无论做什么,在做之前我头脑中总感觉“有人在看着我”,然后就想“他会怎样看我”。当我做事情的时候根本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心思全部放在了这些担忧上。然后我做事的时候就会去监控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又因为确定不了“他人的看法”,所以我做事紧张焦虑、小心翼翼,做完之后又会去担忧他人的看法。最严重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竟然在监控着自己的呼吸,监控着自己的躯体感觉。就好像,我在呼吸,我在感觉的时候,都在想着“他人会怎样看我”,又因为不确定他人的态度,我呼吸都变的紧张。时间长了,我整个人就变的很麻木,感觉自己好像没有躯体感觉一样。所以,我整天大脑昏昏沉沉,魂不守舍。

“有人在看我”,这是一种想象,此种想象来自于一方面他想要博得别人的关注,而另一方面他又害怕别人的关注。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总是希望别人看到的他是完美的,总是幻想自己被所有人接纳和肯定。因此,他会监控自己,也会敏感别人,毕竟只有如此才能达成他完美的期待与要求。但因为他总是不确定“他人的看法”,所以他总是处于焦虑之中。

其实,这一切压根就和别人没关系,他就好像是一个戏子,有人的地方就是舞台,他始终在表演,因为他不能放下对完美自我的执着,因此他不允许自己搞砸这一切。在痛苦的背后隐藏着一颗贪婪的心,如果不能放下被所有人肯定与认可的幻想,那么也注定无法拥有平静的心情。

10、别人都讨厌我,憎恨我,鄙视我

当一个人不喜欢他自己的时候,就会担心别人也讨厌他。此时,他整个人会变得非常敏感,容易将别人细微的表情和动作解读为一种对他的否定,如,别人皱了一下眉毛、咳嗽。有时患者的敏感几乎到了妄想的程度——就算别人在闲聊,他都担心在议论他;就算别人随口说一句“有病”,他都担心是在讲他;就算别人多看他两眼,他都认为对方发现了他的“问题”;就算别人说一些中性的话,他都能解读出否定性的意味……比如,一位女性患者,只要班级里有人讲脏话,难听的话,她就会认为是在讲自己,所以无心学习,对前途茫然,终日思虑。而另一位女性患者,非常担心别人发出“丝”的声音,当问道为何如此敏感,她谈到因为“丝”和“骚”发音上类似,所以她会认为这是别人在骂她骚。

此种现象只是说明他内心中对自己的憎恨,当一个人越加自恨的时候,就会在内心中谩骂自己,而越是如此,就会把如此的自恨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别人也一定是这样看待自己的,进而把别人一些与他无关的言行联系到他自己的身上,解读为一种对他的否定与鄙视。

真正可怕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内心对自己的憎恨。当我们可以接纳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外界也因此变的和谐,或者说外界一直都没有变,而是我们的内心的冲突减弱了。此时,我们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 4/BS+gT4G0opjEiQEDqGDW66qkfGZuf34htaN0elEaS3Z3k+BfxE+krBKGbwSVs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