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负面的想法

患者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头脑中往往会出现各种负面的想法,诸如:别人不喜欢和我在一起;别人认为我很古怪;我的表现一定很糟糕;别人看穿我了;我让别人感到不舒服……这些负面的想法让他越来越紧张与不自信。更糟的是他坚信这些想法是正确的——他相信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古怪、不合群或者自己很蠢。

这类的负性想法往往具有如下特点:

1、认为自己难以被别人接受

2、认为自己的行为不适当

3、认为自己的表现缺乏吸引力

4、认为别人具有批判性

5、认为自己是一个异类

6、认为自己低人一等

7、认为症状会影响别人

8、认为别人都将离自己而去

在社交中他只会习惯性地忽视自己的积极表现,总是盯着自己的不足,在这种“好是应该的,不好是不应该的”苛求下,他脑中满是自己表现不好的记忆,眼中总是敏感那些不喜欢他的人。他整个人就好像掉进了黑洞,越来越觉得自己失败、无用、可憎、病态、不正常。

他也会把自我否定外移,认为别人也一定如此看待自己,从他人那里也必然得到一些负面的评价,自己也难以达到他人的要求。所以,他更害怕一些看起来长的凶,具有批判性的人,而在一些面善的人面前他才感到一丝的轻松。

他总是不放松,因为他会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表现,而这样的结果是:有限的注意力被分配到了外界威胁性的细节上,他更无法自然地和别人相处,紧张的时候他会大脑一片空白,这样就更容易造成当前社交活动失败。

在负面想法的作用下,他就会越来越恐惧,越来越退缩,越来越放不开他自己,生活的圈子也会因此变的越来越小,之后他就更加相信自己不可爱,不被人接纳。

找到并改变这些负面的想法,对治疗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打破如此的负性的循环。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对自己想法的敏感性,当情绪变化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体察自己的感受,试图发现自己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如果情绪可以讲话,它想和我说什么呢?

这件事对我意味着什么?

我到底害怕什么呢?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利于搞清楚我们内心中的想法,尤其是那些影响我们情绪与行为的负面的思维。

例如:一位女性患者,在做作业的时候抬头看见了老师,而发现老师也看着她,所以她就担心老师误会自己对他有好感,之后就不敢看老师,故意看着其它地方。后来发展到看其他异性都会这样,所以她就刻意回避目光接触,也害怕自己的余光会被别人发现。

余光,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对你而言的意义。当你认为它会让别人误会,让别人反感,甚至是对别人造成伤害的时候,你自然就会对余光产生恐惧感。而且你对这些想法越加坚信不疑,你就越能找到“证据”来证明其正确性,比如,你坚信出现余光的时候,别人也跟着不自然或用手挡住脸,他们一定是被自己“伤到”了。

虽然这些“证据”都是因为患者的敏感所致,但他却依然坚信自己影响了别人,因此内心就更加恐惧余光。但余光是人的一种本能,就好像“拉屎放屁”一样自然,越是与之对抗只会把一切都变的失控。

他无法顺其自然,是因为对“症状”的灾难性的看法与评价,下面简要分析下各种症状对应的负性思维:

*对视:怕自己的眼神不对劲,进而影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形象。有时,他也害怕自己的眼神会“伤到”别人,或是担心别人从自己的眼神当中解读出恐惧与怯懦,进而被人贬低和嘲笑。因此,看着别人担心影响别人,不看别人担心不礼貌,最后他都不知道自己眼睛该看哪儿了。

*余光:首先,他担心余光会让别人不自在,担心紧张会传染别人;第二,他也担心余光会影响自己做事的效率与发挥,尤其是当他把学习和工作看得非常重要的时候——他越想百分百地集中注意力,余光就会越加影响他的专注;最后,他害怕别人因为他的余光觉得他品行不端或不正常。

*脸红:一些人认为脸红是幼稚、不成熟的表现,他担心别人因此小瞧自己。而有时脸红也意味着异性之间的喜欢,但他并不真的喜欢对方,他害怕别人误会自己,认为自己过于放荡。

*手抖:丢人、出丑、没面子、伤自尊、别人认为自己有病。

*表情:首先,表情包含着丰富的情感线索,所以一些人担心自己表错情,让别人误解;第二,一些人对自己表情很不自信,认为自己表情太凶、面目可憎,会吓到别人。更有甚者会觉得自己好像是一片阴云,走到哪里就影响到哪里。

就算来做治疗,患者都坚持认为“症状”让我不舒服,只是因为我是咨询师,所以一直在忍受,他担心总有一天我会受不了他的。因此,我咳嗽、吸烟、皱眉等细小的动作都会被他解读为我已经被他影响或开始厌倦他了。无论我怎么解释,都无法消除他的顾虑和担心。

在治疗中他尚且如此扭曲我的想法和感受,可想而知在生活中他是如何扭曲他人的想法的。此时,他就好像是一个自编自导的导演,而身边的人只不过是他的道具。比如,一位女性患者和爸爸一起看电视都认为自己余光影响到了爸爸,进而产生了强烈的负罪感。但她不是爸爸肚子里面的蛔虫,她根本就不知道爸爸真实的感受,她只是把爸爸带入到了她的“剧情”而已。

她谈到:“我害怕与任何人交往,害怕与别人对视,害别人总是看着我,所以我老用余光去注意别人,想控制都控制不了。一与人在一起就会紧张不安,目光慌乱,不知道看哪里,面部表情僵硬。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难以接受,有时对着镜子都觉得自己好陌生,也不知道要怎样才能与别人正常交往,过上正常的生活,茫然没有方向,更多的时候深感绝望!”

“眼睛”对她来说是一个难题——她既不敢看别人(害怕别人会因为自己的眼神而紧张),也害怕别人观察自己(怕别人发现自己眼神及表情的问题),因此就回避目光接触,进而用余光去观察别人(用余光观察别人是否在看着自己),但又担心自己的余光引发别人的反感……虽然她总是试图控制自己的眼神,让眼睛看起来更正常,但试图控制的努力最终只是让她头晕脑胀。

她害怕自己会影响别人,更确切地说她认为自己已经影响了别人,别人因为她的紧张而不舒服。她感觉自己就好像是一个罪人或一片阴云,她担心再这样下去,没有人会接纳她。

如此灾难化的想法让她只想逃离人群,她不想伤害别人,也担心自己被别人伤害,所以她总是努力为别人做点什么来弥补她的“过失”。

如果对这些灾难化的想法不加审视与评估,它们就会在头脑中胡作非为,成为控制她的力量,让她越来越恐惧人际交往的情境。

她只是沉浸,却从未反思——我的想法是正确的么?我的眼神真的有那么可怕?这一切是想象还是事实?

“理性思维”在乎事实和证据,而不是遵从感觉,它认为想法并不等于事实,因此想法可以被分析、被质疑。就类似于之前的人一直认为地球是平的,但在大量的事实下,这个观念才最终被扭转。很多患者会感觉“别人都在关注我”,但这种感觉根本就不可能是事实,毕竟他并不是明星,别人为啥总盯着他呢?这只能说明他太过敏感而导致的草木皆兵,而也说明他太想要获得每个人的关注。所以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他幻想被关注,但又恐惧被关注。

所以,并不是别人关注他,这一切仅仅是他内心冲突的一种外在投射而已。而失败也是如此,一些患者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但这也同样不是事实,毕竟看待事物的角度有不同,为何不能从最美的角度来欣赏自己呢?

一位女性患者,总是觉得自己工作能力不够,社交能力不强,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也害怕别人发现这一点,所以她就尽量不与他人深入接触。就算别人对她好,她也觉得别人不了解自己,如果了解她,一定会远离她。因此和别人在一起,或别人看着她的时候,她总是紧张不安。几年来,她总是漂泊,从一个城市换到另一个城市,她不敢在一份工作或一个城市呆的太久。越是如此,她越觉得自己失败,就算有人对她好,她都觉得这不过是对自己这样一个失败者的同情。

否定了自身的价值与积极因素,不断放大化自己的不足,那么结果就会让她觉得自己越来越渺小,而别人越来越高大。但这并不真的说明她一无是处,而仅仅说明她用了一个不公平的视角与评价体系来衡量自己和别人——她总是盯着自己的不足,并放大化别人的优点。在这种不公平的比较之下,她成了世界上最失败的人。

而当她把自己定义为失败者之后,她整个生活也将按照一个失败者的模式来进行,这样她就真的一点点落后于同龄人,这样她就更加确定自己失败。

理性思维的好帮手是行动——积极的行动,冒险的行动,探索与求证。只有打破之前自我保护的生活模式,只有敢于挑战未知与恐惧,只有在迷雾中探求真相,才能帮助我们走出负性思维的怪圈与禁锢。

一位女性患者写道:

我患病的经历是这样的:“我和邻居聊天,几句问候后,就无话说了,之后我就开始紧张,结果大家都很尴尬。然后,她回避,离开,我也回避。渐渐地,只要与人谈话,几句问候之后,就会产生这种尴尬的紧张情绪。而且这种情绪是会传染的,也就是说,我紧张的时候,对方也感觉得到,也会跟着紧张。所以,我变得越来越宅,怕与人交往,但内心却渴望与人和谐地相处。我的愿望一直都很简单——做个平凡人,人际交往圆滑!

从开始的无话说时紧张,到后来一开口与人说话就尴尬,再后来只要与人处在一个空间里就不自在。这种情绪时时刻刻在重复,加重,我真的快崩溃了,看着别人回避我,我真的很难受很难受。我上班的地方有一个同事,只要有我在,他就不自觉地紧张,他的表现形式是,咳嗽,吐口水,声音很大,就像那催命符似的时时在提醒着我这个难堪的事。”

虽然这其中有诸多的疑点,但她却一直坚信自己的判断。她竟然也会把我因为感冒而引发的咳嗽解读为被她影响,而我的解释却被她认为是掩饰。

既然道理无法减轻她的顾虑,那么只有用事实来验证——与其活在自己的顾虑当中,还不如直接去问问别人的感受,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如果想知道真相,必须要得知对方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我们自以为的。一位有余光恐惧的患者在一周之内问了18个人,问他们是否被自己余光影响,或他们是否发现自己的余光。虽然如此“鲁莽”的行为并没有让他完全治愈,但却减轻了他的恐惧,引发了他更深层次的思考。毕竟大多数人压根就不知道他所谓的“余光”为何物,当然更没有被他所影响,当他大体可以相信自己的余光并没有那么可怕之后,他开始醒悟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何我这么怕影响别人,为何我这么在乎自己的形象。

虽说行动可以破解谜团,但大多数人却不敢卸下面具。直接问别人就等于扯下了他的遮羞布。但如此偷偷摸摸的心态就好像利于细菌滋生的潮湿环境,越是把自己隐藏的完美无缺,就越容易陷入到自己灾难化的想法之中,并活在自己所杜撰的世界之中。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如果不能换一个视角,如果不能从现实出发,如果不能打破之前的束缚,那么也就无法看清楚这一切。所以,醒悟与勇气是打破负性思维和看清真相的途径。这些努力都有利于我们的思想产生从量到质的变化——顿悟。 /tYKtzZUhrpjj9ZnMMqw8ots+vMjKedvPT//JtnB090Zd8Y8eb+VMVUqvM3JvyE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