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容易忧虑,常陷入消极情绪

与成年人一样,孩子的情绪也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在孩子大约1岁左右,他们的情绪就开始分化,2岁时出现各种基本情绪,也就是生气、恐惧、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和愉快、高兴、快乐等积极情绪。积极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助于发挥孩子内在的潜力;消极的情绪则可能让孩子心理失衡。

杨先生的儿子杨洋今年10岁,他个性比较敏感,性格说不上是外向型还是内向型,比较恋旧,跟以前的老同学、好朋友分别时总会舍不得。三年级转学之后,杨洋总是想念过去的老同学,不喜欢与新同学交往,直到一年之后才渐渐融入新的班级。即便到了新班级之后,也总是念叨以前的同学,认为以前的同学比现在的同学好,似乎又要很长时间才适应新环境。

最近杨先生发现儿子十分消极,很悲观,学习很懒散,对人生没有一种正确的积极态度,经常流露出人总归是要死的,努力没有用,不管自己现在怎么样,最后都是一样的结局。杨先生经常听到儿子说:“爸爸,我不想你们死,不想爷爷奶奶他们死,人如果永远不死就好了。”最近这样的情绪更是经常反复,就在昨晚跟儿子聊天中,儿子还说到人最终还是逃不过死亡,所以自己做什么都是无用的,什么金钱、名誉都是一场空,甚至说自己好像看到自己死了的时候的情景。杨洋在说到这些的时候,情绪十分低落,甚至掉泪了,说自己不想死。

小孩子动不动就喜欢说“不”,而且经常是你说什么他都会说“不”。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是孩子独特的表示自立的正常方式。当孩子开始说“不”,是他形成自我认识的开端。而当生活里的某些事情或某些要求与其个体的兴趣、需要和愿望等不一致的时候,孩子就会产生消极情绪,诸如抵触、对抗、哭闹等。

对孩子而言,产生情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当一个成年人发脾气的时候,旁边的人会安慰,或者会知趣地离开。但是,当一个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他受到的却是父母的斥责,甚至是挨打,这其实是极不公平的。所以,一旦孩子有了消极情绪,父母应是理解、帮助,而非责备、训斥。

小贴士

1.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要善于创造和谐融洽、畅所欲言的家庭氛围,当孩子表达出自己的心理之后,父母要以探讨的形式来转变和提高孩子的认知,随时关注指导孩子以积极的心态来自我排除心理障碍。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在为人处事上保持乐观的态度,因为榜样往往是孩子乐观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2.理解孩子

在孩子生气的时候,父母可以用温和的语气开导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的感受。父母可以告诉孩子,生气时可以干什么,不能做什么,允许孩子以合适的方法宣泄情绪。在适当的时候,多给孩子讲一讲自己是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又是如何战胜困难、超越挫折的。毕竟孩子年龄比较小,很少经历创伤和挫折。若父母给孩子多聊这些话题,势必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3.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是合理宣泄情绪的最佳途径。父母要让孩子学习在遇到冲突和挫折时,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引发冲突或挫折的情境之中,而应尽可能地摆脱这种情境,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比如孩子在玩游戏中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那可以让孩子到室外去踢一会儿足球,在剧烈运动中将积累的情绪能量发泄到其他地方。

4.引导孩子倾诉心事

倾诉是一种合理的方式,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把自己在学习遇到冲突或挫折时的感受告诉自己,同时给予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孩子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父母对孩子表现出的同情或宽慰会缓解甚至清除孩子的心理紧张和情绪不安。即便在孩子倾诉的内容不合理的情况下,父母也要耐心地听下去,至少保持沉默,等孩子倾诉完毕之后,再与孩子讲道理。

5.帮助孩子提高抗挫折能力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生活中并不是每件事都会让自己满意,一个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生气和难过都是没有用的,而是需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同时父母可以通过带孩子旅游、登山,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锻炼孩子的毅力,尽可能帮助孩子形成坚毅、开朗的性格。

6.引导孩子宣泄消极情绪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生活中产生的消极情绪,应以合适的渠道发泄出去。情绪一旦产生,宜疏导而非堵塞。当孩子遭遇难过的事情,宣泄出来,可以减轻精神上的压力。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受到不愉快的时候,父母可以让孩子不受压抑地通过言语或非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可以减轻孩子心理上的压力。

7.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同时将这些优点与孩子熟悉或崇拜的先进人物、英雄人物的优点比拟,让孩子在内心认定自己与他们的性格一样,从而激发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向他们学习。当孩子不断突出自己的优点,同时自我认可和肯定慢慢养成习惯之后,其消极的情况就会得到改观。 9BXqOx7r9ixNgcZaRs0ob57qRUa9/cR1nbFXAzE86AAXMY+tTDgiankTKWTy6rS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