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封建第八
——叙述分封政策

【原典】

贞观元年,封中书令 房玄龄为邗国公,兵部尚书 杜如晦为蔡国公,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齐国公,并为第一等,食邑实封一千三百户。皇从父 淮安王神通上言:“义旗 初起,臣率兵先至,今玄龄等刀笔之人,功居第一,臣窃不服。”太宗曰:“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则知赏罚不可轻行也。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 ,指踪推毂 ,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国至亲,诚无爱惜,但以不可缘私滥与勋臣同赏矣。”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 。”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再从、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至是,太宗谓群臣曰:“自两汉已降,惟封子及兄弟,其疏远者,非有大功,如汉之贾、泽,并不得受封。若一切封王,多给力役 ,乃至劳苦万姓,以养己之亲属。”于是宗室先封郡王其间无功者,皆降为县公。

【注释】

①中书令:官名。在唐代,中书令地位很高,居其他二省长官之首。②兵部尚书:官名。唐代确定六部之名为吏、户、礼、兵、刑、工,由六部尚书分掌政务。③从父:父亲的兄弟,即伯父、叔父。④义旗:隋大业十三年五月,高祖起兵太原,六月,传檄称义师,故称“义旗”。⑤汗马:喻征战的劳苦,因称战功为汗马之劳。⑥指踪推毂:即运筹谋划,协助决策。⑦妄诉:胡说乱道。⑧力役:人力。

【译文】

贞观元年,中书令房玄龄被太宗封为邗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齐国公,官品都列为一等,享受一千三百户的俸禄。淮安王李神通是太宗的堂叔,他上奏道:“在太原初举义旗时,我就首先带领士兵前来响应,现如今房玄龄这些文人却官品一等,我心中不服。”太宗说:“处理国家大事,只在赏罚。所赏赐的人与其功绩相当,没有功劳的人自然也就不会与其相争;所要惩罚的人应该与他的罪行相当,人们做坏事的时候才会感到害怕。因此赏罚不可以轻率地施行。现在论功行赏,房玄龄等人有运筹帷幄、安抚社稷的功绩。就好比汉代时期的萧何一样,虽然没有汗马战功,但是却能够举荐贤能、制定策略,因此功居第一。叔父是国家至亲,想要封赏我一定不会吝啬,但是也不能够因为关系亲私就随便与功绩卓著的大臣同等封赏。”因此功臣们相互之间说:“陛下论功行赏,不会对亲眷加以偏袒,我们怎么可以胡乱申诉猜疑呢?”当初,高祖把同宗子弟和三代之内的旁系弟侄分封为王的有几十人。太宗对臣下们说:“从两汉以来,只封子和兄弟,宗室中疏远的,除非有显著的功绩如汉代的刘贾、刘泽那样,不然的话统统不能够受封。假如将所有的宗室都封王,百姓就会劳苦。”于是太宗将郡王宗室中没有功绩的人都降封为县公。

【原典】

贞观十一年,太宗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罢诸侯,二世而灭,吕后欲危刘氏,终赖宗室获安,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乃定制,以子弟荆州都督荆王元景、安州都督吴王恪等二十一人,又以功臣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尚书左仆射宋州刺史房玄龄等一十四人,并为世袭刺史。礼部侍郎李百药 奏论驳世封事曰:

臣闻经国庇民,王者之常制 ;尊主安上,人情之大方 。思闻治定之规,以弘长世之业,万古不易,百虑同归。然命历有赊促之殊 ,邦家有治乱之异,退观载籍,论之详矣。咸云周过其数 ,秦不及期 ,存亡之理,在于郡国。周氏以鉴夏、殷之长久,遵皇王之并建,维城磐石,深根固本,虽王纲弛废,而枝干相持,故使逆节不生,宗祀不绝。秦氏背师古之训,弃先王之道,践华恃险,罢侯置守,子弟无尺土之邑,兆庶罕共治之忧,故一夫号呼而七庙隳圮

【注释】

①李百药:字重规,定州人。②常制:成规,老例。③大方:指根本的法则。④赊促之殊:赊,长、远。促,短、近。赊促之殊即长短之别。⑤周过其数:相传周成王卜定周世三十,历七百载,结果经历了三十七世,八百六十七年。所以说过其数。⑥秦不及期:泰始皇欲传位万世,结果二世而亡。所以说不及期。⑦隳圮:毁坏,坍塌。

【译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觉得周朝对诸侯实行分封制,因此江山稳定了八百余年,秦朝的时候将分封制度废除,于是只历经两代就亡国了。汉代吕后想谋反篡位,最后依靠刘姓宗室获得了国家的安定。子孙保全江山的最好办法应该就是分封子弟,于是定下制度,分封子弟荆王元景、吴王恪等二十一人为都督,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十四人为刺史,并且后代能够世袭爵位。礼部侍郎李百药向太宗上书表示反对说:

我听闻历代君主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治理国家造福百姓。尊重皇上使他高枕无忧,这是人之常情。为了开辟伟业,考虑治理国家的对策,这是历代君王亘古不变的想法。但是王朝的命运有长有短,国家有安定也有战乱,仔细考察历代书籍,在这方面的叙述非常细致。很多人都说周朝的统治超过了其应有的年数,秦朝的统治却还没有达到其应该有的期限,国家的存亡,是否在于分封诸侯。夏殷统治长久,周朝便遵循前代的统治经验,实行皇帝与诸侯并存的制度,加强统治力量,注意保全根本,即使王道废弛,但是每个朝代祭祀却没有中断过。秦朝舍弃先王的统治方法,违背先王的遗训,倚仗华山地区地形的优势,将诸侯废除,只设置郡守,到后来子孙连一寸土地也没有,百姓很难与之共处,因此陈涉揭竿起义,秦朝就迅速灭亡了。

【原典】

臣以为自古皇王,君临宇内 ,莫不受命上玄 ,册名帝录,缔构遇兴王之运,殷忧属启圣之期。虽魏武携养之资 ,汉高徒役之贱 ,非止意有觊觎,推之亦不能去也。若其狱讼不归,菁华 已竭,虽帝尧之光被四表,大舜之上齐七政,非止情存揖让,守之亦不可焉。以放勋、重华之德,尚不能克昌厥后,是知祚之长短,必在于天时,政或兴衰,有关于人事。隆周卜世三十,卜年七百,虽沦胥之道斯极,而文、武之器尚存,斯龟鼎之祚,已悬定于杳冥也。至使南征不返,东迁避逼,禋祀阙如,郊畿 不守,此乃陵夷之渐,有累于封建焉。暴秦运距闰余,数终百六,受命之主,德异禹、汤,继世之君,才非启、诵,借使李斯、王绾之辈咸开四履 ,将闾、子婴之徒俱启千乘,岂能逆帝子之勃兴 ,抗龙颜之基命者也?

【注释】

①宇内:四海之内,泛指天下。②上玄:上天,天帝。③魏武携养之资:魏武帝曹操,其父嵩为汉中常侍曹腾的养子。④汉高徒役之贱:汉高祖刘邦,起初为泅上亭长,为县送徒役往骊山,途中起兵。⑤菁华:精华。⑥郊畿:国家的大业。⑦咸开四履:广受封赏。⑧勃兴:兴旺发达。

【译文】

我认为从古至今君王一统天下,没有哪个人不是受命于上天的。建国安邦是因为天命转移,有高贵品德的君主心忧百姓,就算是像曹操这样的养子,身份像汉高祖那样的役徒,他们夺取天下也不是有意的,就算想推让恐怕也推不掉。反之,如果百姓民心不归属,精华已尽,像尧、舜这样的皇帝,像放勋、重华这样的德行,他们也不会将基业守住,国家也不会永远都兴盛。从其中可以看出,统治国家的长短,在于天时,政治的兴衰,在于人事。周王朝的统治卜算起来,已有三十余代七百多年了。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历经沧桑兴衰,但周代开国的大气象依旧存在,这些通过卜筮所展示的祥瑞的法果,冥冥之中早就注定了。至于后来发生的一系列祸患,那是因为国运渐渐衰弱,灭亡的日子将要来临的原因,这与当时实行的分封制度关系不大。秦朝的运数,算起来有一百六十多年,是受命于天的君主,他的才能与禹、汤相比相差甚远,之后的继承者的才能与启、诵相比也远远比不上。即使有李斯、王绾等功臣,将闾、子婴诸子弟广受封土,列为诸侯,又怎能抗拒汉朝的兴起,阻止汉高祖称帝呢?

【原典】

然则得失成败,各有由焉。而著述之家,多守常辙,莫不情忘今古,理蔽浇淳 ,欲以百王之季,行三代之法,天下五服 之内,尽封诸侯,王畿千里之间,俱为采地。是则以结绳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刘、曹之末,纪纲弛紊,断可知焉。锲 船求剑,未见其可;胶柱成文,弥多所惑。徒知问鼎请隧,有惧霸王之师;白马素车,无复藩维之援。不悟望夷之衅,未堪羿、浞之灾;既罹 高贵之殃,宁异申、缯之酷。此乃钦明昏乱,自革安危,固非守宰公侯,以成兴废。且数世之后,王室浸微,始自藩屏,化为仇敌。家殊俗,国异政,强陵弱,众暴寡,疆场彼此,干戈侵伐。狐骀之役,女子尽髽;崤陵之师,只轮不反。斯盖略举一隅 ,其余不可胜数。陆士衡方规规然云:“嗣王委其九鼎,凶族据其天邑,天下晏然,以治待乱。”何斯言之谬也!而设官分职,任贤使能,以循良之才,膺 共治之寄,刺举分竹,何世无人。至使地或呈祥,天不爱宝,民称父母,政比神明。曹元首方区区然称:“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岂容以为侯伯则同其安危,任之牧宰 则殊其忧乐?何斯言之妄也!

【注释】

①浇淳:浇,社会风气浮薄。淳,质朴敦厚。②五服:虞、夏制,王城之外四面各五百里叫甸服,甸服之外又各五百里叫侯服,侯服之外又各五百里叫绥服,绥服之外又各五百里叫要服,要服之外又各五百里叫荒服。五服即指甸、侯、绥、要、荒。③锲:雕刻。④罹:遭遇。⑤一隅:一个例子。⑥膺:任用。⑦牧宰:官名。

【译文】

然而,成功与失败都有各自的原因,而写书的人大多数都墨守成规,辨别不出古今之间的不同,也不清楚当今时代的风气虚伪与淳厚的差别。想在众多朝代之后,实行夏、商、周三代的办法,将甸、侯、绥、要、荒五服之内的土地全部分封给诸侯,千里王畿也都分给卿大夫做采地。这是要在虞舜、夏禹统治时期采用上古结绳记事的古老方法,汉魏时期推行远古象刑法典,如果这样做的话,必定容易造成纲纪松弛、社会混乱。刻舟求剑这种方法是不行的,胶柱鼓瑟更是弹不出乐章。楚庄王问鼎的蛮横和晋文公想得到王者葬礼的野心,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害怕霸王的军队,秦王子婴白马素车投降汉高祖时,没有一个诸侯前来援助。还是没有从望夷宫秦二世被弑事件中有所领悟:像夏朝后羿推翻太康、寒浞将后羿杀害之后所带来的灾难,更是不能够回想;魏朝的高贵乡公遭遇的杀身之祸,与周幽王被申侯与缯勾结犬戎所杀那样悲惨的遭遇,谁也不愿意遇到这样的事情。这都是由于君王的昏庸,自己将自己渐渐引向灭亡,这和郡县、分封制没有关系。一旦建立皇室,历经几代过后就会渐渐衰退,原来作为屏障的诸侯,最后都会变成敌人,各个诸侯的家庭传统不同,国家的政治也就不一样,以强欺弱,以众侵寡,相互之间攻城夺地,干戈相见。狐骀之战使邾国妇女全部用麻束发送葬;秦军在崤陵之战全军覆没,就连一只车轮也没有返回秦国。这里只是举几个事例,其他的不胜枚举。陆士衡却一本正经地写道:“虽然继位的君主抛弃九鼎逃亡,凶恶的外族占据了京城,但是天下太平,最后一定能够将局面扭转,化乱世为太平。”他说的这些话真是可笑至极。郡县制的实行,设官分职,任用贤良的人才,让他们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分别担任刺史、太守。哪个朝代没有贤能的人?有这些贤能的人为官,土地就会呈现祥瑞、上天赐予宝物,百姓就会将君主称颂为人民的父母,将朝廷视为神明。而曹元首却说什么:“与诸侯一起享受其中的安乐,必定会为君主分忧;与诸侯一起享受安逸,诸侯必能为他解难。”怎么可以说分封诸侯就能一起承担安危,而任命刺史、县官,他们就不能与君主一起同忧共乐?这是多么荒谬的事情啊!

【原典】

封君列国,藉其门资 ,忘其先业之艰难,轻其自然之崇贵,莫不世增淫虐,代益骄侈。离宫别馆,切汉凌云,或刑人力而将尽,或召诸侯而共乐。陈灵则君臣悖礼,共侮征舒 ;卫宣则父子聚麀,终诛寿、朔。乃云为己思治,岂若是乎?内外群官,选自朝廷,擢士庶以任之,澄水镜以鉴之,年劳优其阶品,考绩明其黜陟。进取事切,砥砺情深,或俸禄不入私门 ,妻子不之官舍 。班条之贵,食不举火;剖符之重,居惟饮水 。南阳太守,弊布裹身;莱芜县长,凝尘生甑。专云为利图物,何其爽欤!总而言之,爵非世及,用贤之路斯广;民无定主,附下之情不固。此乃愚智所辨,安可惑哉?至如灭国弑君,乱常干纪,春秋二百年间,略无宁岁。次睢咸秩,遂用玉帛之君;鲁道有荡 ,每等衣裳之会。纵使西汉哀、平之际,东汉桓、灵之时,下吏淫暴,必不至此。为政之理,可以一言蔽焉。

【注释】

①门资:门第,资望。②共侮征舒:据《左传》载,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均与夏姬私通。三人曾在夏姬家饮酒,陈灵公指着夏姬的儿子征舒对仪行父说:“他长得像你。”仪行父回答:“也像君王。”故称“共侮征舒”。③不入私门:原指后汉时豫章太守杨秉,为官清廉,计日受禄,余俸不入私门。④妻子不之官舍:原指后汉时巨鹿太守魏霸、颍川太守何并,为官不带妻儿。⑤居惟饮水:原指晋吴太守邓攸,载米居官,惟饮吴水而已。⑥鲁道有荡:意思是鲁国大道平坦,这里用来讽刺荒淫的行为。

【译文】

被分封的皇室子弟,无不凭借门第,忘掉祖先创业的艰辛,自认为生下来享荣华富贵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代比一代更加奢华淫逸。他们驱使民力为自己修建宫殿,聚集其他诸侯吃喝玩乐。夏朝大臣陈灵违背君臣之礼,一同和臣下侮辱皇子征舒。卫宣公违背父子之道,娶自己儿子的妻子为妻,最终还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杀害,还说自己想使国家安宁,难道就是这样做的吗?满朝百官都是经过选拔的,通过审核他们的政绩才能够决定。这样人们进取之心就会越来越迫切,而且时常鼓励自己,有的计日受俸,剩下的一分也不会取;有的人就会孤身一人去赴任,不带妻儿。有的为了珍惜柴薪,索性就吃干饭;有的感激朝廷的信任,只饮当地之水。羊续官为南阳太守,却身着布衣;莱芜县令范丹家贫如洗。如果为官都是为了功名利禄,为何他们这样清廉呢?总的来说,如果爵位俸禄不是实行世袭,任用贤能的人,路子就会非常广阔;百姓如果连一个固定的国君都没有,就很容易人心惶惶。这其中的道理无论是聪明的人还是愚昧的人都能够知道,怎会疑惑不解呢?至于像灭国弑君、败坏纲纪一类的事,自春秋两百多年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到睢水祭祀,将小国国君杀掉做祭品;鲁国无道,庄公夫人姜氏私自与齐侯幽会。纵然是西汉哀帝、平帝年间,东汉桓帝、灵帝之时,也不可能荒淫无道到如此程度。用这句话可以概括为政的道理。

【原典】

伏惟陛下握纪御天,膺期启圣,救亿兆之焚溺,扫氛祲于寰区。创业垂统,配二仪以立德;发号施令,妙万物而为言。独照神衷,永怀前古,将复五等而修旧制,建万国以亲诸侯。窃以汉、魏以还,余风之弊未尽;勋、华既往,至公之道斯乖。况晋氏失驭,宇县崩离;后魏乘时,华夷杂处。重以关河分阻,吴、楚悬隔,习文者学长短纵横之术,习武者尽干戈战争之心,毕为狙诈之阶,弥长浇浮之俗。开皇 在运,因藉外家。驱御群英,任雄猜之数;坐移明运,非克定之功。年逾二纪,民不见德。及大业 嗣立,世道交丧,一时人物,扫地将尽。虽天纵神武,削平寇虐,兵威不息,劳止未康。

【注释】

①开皇:隋文帝年号。②大业:隋炀帝年号。

【译文】

陛下手握纲纪、掌管天下,开创帝业,将亿万百姓解救于水深火热之中,将四海之内的邪气凶灾扫除。开创霸业,世代传承,媲美天地以立德;发号施令,做事言行顺应万物之道。圣心独察,对于古代先贤永远缅怀。如今将恢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建立众多的诸侯国分封子弟、封赏诸侯。自从汉、魏以来,流弊未歇;从尧、舜时代之后,我觉得至公之道就已经背离很远了。晋代大势已去,国家分崩离析,魏趁这个时候兴起,致使华夏民族与异族杂居。即使南北分开治理,距离相隔遥远,文人还在学习经国之术,武将仍是壮心不已,这些都是实现其政治野心的阶梯,助长了歪风邪气。隋文帝是后周外戚,他善于玩弄权术,驾驭群臣,篡周自立,坐享其成,他的天下不是打来的。他统治了两个世纪,百姓没有感受到他的恩德。等到隋炀帝即位的时候,道德沦丧,世道败坏,那时候的英雄人物几乎全部都被摧残将尽。虽然陛下用自己的神勇平定了天下,但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并没有愈合,百姓的疲弊也尚未安宁。

【原典】

中书舍人马周又上疏曰:伏见诏书令宗室勋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嗣守其政,非有大故,无或黜免。臣窃惟陛下封植之者,诚爱之重之,欲其绪裔承守,与国无疆。何则?以尧、舜之父,犹有朱、均 之子。况下此以还,而欲以父取儿,恐失之远矣。倘有孩童嗣职,万一骄逸,则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政欲绝之也,则子文之治犹在;政欲留之也,而栾黡之恶已彰。与其毒害于见存之百姓,则宁使割恩于已亡之一臣,明矣。然则向之所谓爱之者,乃适所以伤之也。臣谓宜赋以茅土,畴其户邑,必有材行,随器方授,则翰翮 非强,亦可以获免尤累。昔汉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所以终全其世者,良由得其术也。愿陛下深思其宜,使夫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也。

太宗并嘉纳其言。于是竟罢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

【注释】

①朱、均:指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都是不肖之子。②翰翮:原指羽毛,这里指德行、能力。

【译文】

中书舍人马周又上疏说:我听闻陛下下诏让有功的臣子和王公贵族都做镇藩统帅,而且还能够将王位传给他们的子孙,使他们世袭刺史的职位,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也不会被罢免。我认为陛下对皇族实行分封制度,是对他们的重视和爱护,使得他们的王位能够一直传下去,使得他们和大唐的政权一样万寿无疆。为什么呢?像尧、舜这样贤明的君主,却有丹朱、商均这样如此没用的儿子。况且还是普通的君王,对待他们还要像对待他们父辈那样,恐怕这样会造成非常大的失误。假如父辈的家业让后辈继承,一旦骄纵奢侈,那么遭殃的不仅仅是百姓,还会连累到国家。如果将他的封国取消,那么他先祖的功业还在;如果将他的封国保留,但他本人已经罪恶昭彰。与其像这样危害百姓,还不如割爱一个已故的功臣,这样才是明智的做法。这样一来,以往所说的爱重现在反而成了伤害。因此,对宗亲和功臣我觉得只分封土地、犒赏封邑就可以了;的确有才能的人,就根据他的特长授予官职,即便他的能力不强也可以免除过失。汉光武帝在过去不让有功的臣子担任官职,因此这些忠臣的名节性命才能够得以保全,这样的方法确实很得当。望陛下深思,使宗亲和功臣能够蒙受大恩,同时使其后代也能终生享受福禄。

太宗皇帝对这些意见非常赞许并接纳了,于是下令废除分封制和世袭刺史的制度。 RRGTIJ7F60DP5omfh1CG6b1cOY5jIsWWn+mL4Lhj+V445LUwdgcVJeDI70bRr0l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