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失眠及证治

《灵枢·大惑论》载:“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此论可为不寐(失眠)病的总纲。阳气满,不能入于阴,这是不寐的根本病机。

此外,《黄帝内经·灵枢》还认为,外邪袭扰也是不寐的原因。“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素问·逆调论》还说:“胃不和则卧不安”“阴虚故目不瞑。”这是中医对不寐病因的重要观点。

古时中医对不寐就有深刻的认识,汉代张仲景的著作中记载“黄连阿胶汤”“酸枣仁汤”治疗不寐,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明代张景岳较全面地总结了不寐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曰:“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医宗必读》将不寐的原因概括为:“一曰气盛,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

《医效秘传》分析:“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安卧,若阴虚为阳所胜,则终夜烦扰而不眠也。心藏神,大汗后则阳气虚,故不眠。心主血,大下后则阴气弱,故不眠,热病邪热盛,神不精,故不眠。新瘥后,阴气未复,故不眠。”吴塘《温病条辨》论述最精:“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并图解阴阳出入的机制,甚为明了。

不寐的根本道理在于阳主动、阴主静,白天阳气出于营阴,阳盛而阴衰,故寤。夜晚阳气入于营阴,阴盛阳衰,故寐。然而,根据我40余年行医治疗不寐的经验,其深层次的机制还要复杂得多,以下做一个基本的阐述。

睡眠的根本机制正如前贤所论,但是,这里要涉及多脏腑功能的合作,涉及某些脏气的盛衰,以及外邪对脏器功能的干扰。

心主神明,睡眠之关键要点以脏腑而论在心。睡眠所涉及脏腑,其主在心,其次为肝、肾、胆、脾、胃、小肠。其中睡眠的枢机还在于各脏腑功能的相互配合,这一点也很重要。例如心肝相濡、心肾相交、水火相济、气血相合、心胆相应等。其中我要强调的是心肝相濡,这一点前人很少提及,但是,临证却最多最常见。

再者,睡眠不但关乎阴,还关乎阳,以阴为主,以阳为辅。以气机为枢纽,以相互配合为主基调。譬如,假令全部以白天阳气盛则寤,那么如何解释中午的午睡?还有,有的人任何时候倒卧即能睡,身体又无病,如何解释?

1.从心的角度谈失眠

心主神,神足则能睡。心主血,血能养神,心血充足则能睡。这一点应无异议。当然,阴主寐,心阴为睡眠主中之主。心气充满,心阴血充足,自然能睡。再者,心,阳脏也,人中午心气最旺,所以,能午睡者,心气、心血、心阴、心阳俱旺也。此为阳中之阴。

所以中医治疗不寐,临证多从调心的功能着手,多能见效。滋心阴、补心血,为治疗不寐最常见之法。心阴血不足,症见失眠、怔忡、惊悸、健忘、盗汗、心烦、舌红、脉细数,治疗用天王补心丹一类。单纯的心气不足,脉象左寸细弱无力,舌胖大,症见失眠、胆怯、惶惶不安、若睡若醒、心悸、气短、乏力等,治疗用柏子养心丸之类。外邪扰于心,譬如热扰心神,症见失眠、心烦、口舌生疮、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用朱砂安神丸有效。痰火扰心,心神不宁,也可以导致失眠,症见失眠、心烦、神志不清、胸闷、痰多,治疗用黄连温胆汤之类。

关于心引起的失眠还要谈到心包。《内经》说,心包乃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对心包功能的论述并不完善。其实心包的功能主要是清心热、凉心血,还有部分泻心气和升肝阳功能。心包代心受邪,心包有热肯定会引起失眠。治疗热入心包的失眠,取心包经的大陵穴针刺即能治愈。但是应该强调,心包无热者不应随意针刺大陵(按摩也不可以),无心火而泻心火有害无益,因为心包经并不能补益心的阴气。

2.从肝的角度谈失眠

我认为影响睡眠的脏器除了心以外就属肝。这乃是临床实践而得。

《内经》说:“故人卧,血归于肝。”肝之病,肝阴虚、肝血不足、肝血瘀滞,均是影响睡眠的病机。

肝与心是相生关系,肝为心之母。木旺能生火,肝气足能养心。肝阴血不足,不能养心,则心也受影响。此外,肝主谋虑,与思维活动息息相关,也主要由肝阴血来完成。肝阴血不足,可以直接导致失眠,也可以间接导致心阴不足与心血不足,引发睡眠障碍。

强调一下,肝阴虚的脉象未必细数,往往是左关浮而无力,尤其是重按若无,这是肝阴不足的典型脉象。此外,舌象两边红,中间常有裂痕,这也是肝阴虚的典型舌象。临证只要见到此脉此舌,即可断为肝阴不足。

肝阴不足的症状,除了失眠,常见视物模糊、头中隐痛、健忘、耳鸣、脑力衰退(不能久用脑,稍微用久则脑中昏乱)、性情急躁、头部轰热、目中红丝满布、小便尿急、头发早白等。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肝阴虚失眠多在夜间1时至3时醒,醒后很难再入睡。因为这个时间段是丑时,为肝经所主时间。治疗此证我多用自拟“安卧汤”。

肝阴虚阳亢型多见于高血压患者,症状为脉左关弦劲(未必数),舌红、失眠、头痛、眩晕甚、急躁易怒,且伴有肥胖。治疗用镇肝熄风汤,加女贞子、首乌藤。

肝血不足,脉多左关弦细,舌淡,症状有目视不明、心烦、失眠、睡时极易惊醒、四肢麻木、口唇淡白、健忘、心悸、头痛、头发早白等。治疗以四物汤为主,酌加制何首乌、女贞子、砂仁。用砂仁者,在于防止滋补阴血药物滋腻碍胃;用何首乌、女贞子者,在于乙癸同源,水能涵木。

肝血瘀滞型失眠,此类症型在临床中常见,其症状颇为复杂。左关脉弦涩,这是典型的脉象。舌的两边青紫或有瘀斑。应当指出的是,肝血瘀在阳分,瘀血之轻型,表现的症状不是失眠,而是多眠,头脑不清醒而昏睡。

瘀血进一步深入阴分,瘀血重型,患者失眠,而且相当严重,只能睡一两个小时,或者彻夜不眠。伴有其他症状如头痛头涨,有如戴帽感或者感到头部被绳索勒住,且目转不灵、思维迟缓、计算能力减慢、反应迟钝、严重健忘、手足四肢麻木、颈部转动不灵、心路狭窄、精神抑郁、面部僵板、脾气急躁易怒,或抑郁、不爱说话、不与旁人交流、两胁胀满、吞咽咳呛等。而更严重的是,一般的安眠药对其他症型的失眠有效,对这种类型的失眠基本无效。又由于这种类型的失眠难以辨认,治疗多南辕北辙,没有效果。所以,这种失眠患者处于巨大的痛苦之中。

清代医家王清任所制的血府逐瘀汤对这种失眠有效。但是,由于现代种植中药效果退化,需要在原方基础上加大药量,并且还要加用其他的活血药以增强药力,如乳香、没药、水蛭之类。

关于肝瘀血(脑瘀血)导致多眠与失眠的病机,我认为从阳入于阴则寐的道理来讲,在肝瘀血的轻证阶段,由于瘀血属于阴,而睡眠也属于阴,阳气易郁而不出,故多眠。由于瘀血逐步加重,病情由阳分转入更深一步的阴分,瘀血阻于阴中,阳气在外,受瘀血阻碍而不能入于阴中,故失眠。也就是说,肝瘀血(脑瘀血,脑动脉硬化)可以表现出两种状态,其病情轻者可以表现为多眠;其病情重者可以表现为失眠,而且失眠的程度很严重。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推测,这方面的复杂病机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应当说,对瘀血失眠的病机探讨有较大的意义。王清任首创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但他没有说明瘀血瘀在何脏何腑。而且,瘀血引发的不仅是失眠,早期往往是多眠,重者才引发失眠,而且非常严重。其病位在肝,西医学常认为是脑功能受损所致(多是外伤造成脑部瘀血或者脑动脉硬化之类)。

再讲一种类型,肝气沉郁,肝气不升,脑缺荣养,也能造成失眠,而且失眠比较严重。这个类型是我偶然遇到的。曾经遇到几位肝气不升的患者,头沉、头晕、脖颈不舒,最主要的是脉象左关沉郁,重按至骨方得。这种类型几乎不见于前人的著述之中。这种失眠的治疗在于升举肝气,兼之安神,以柴胡、黄芪、葛根、川芎为君,辅之以当归、茯神、酸枣仁、远志之类养血安神药。这一类的失眠类型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

3.从肾的角度谈失眠

最常见的是心肾不交,肾阴虚型。睡眠属于阴,少阴肾脏为阴脏,故睡眠与肾的关系是密切的。一天的时令,早为肝,午为心,晚为肺,夜为肾。水火应相济,阴阳当相交,人体功能才能正常。

如果肾阴虚,阴液不足,不能上济于心,滋养心阴,时间长了必心阴无源而虚弱,引发失眠。症见脉细数、舌质红而少苔、失眠、耳鸣、腰酸、腿软、头晕、头痛、心悸、怔忡、盗汗、精力衰退、健忘、精神易于亢奋、男子早泄遗精、女子月经不调或经血过多。若患者处于更年期,症状会更加严重。治疗用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之类,或酌加交泰丸交通心肾。

4.从胆腑的角度谈失眠

因为胆主少阳枢机,关乎阴阳升降。再者,胆为奇恒之府,主决断。胆经络于头部,胆与人的思维和睡眠关系甚为紧密。

在临床中我观察到,凡是胆气旺者(其脉左关充实有力),其人多胆大有主见,善决断,而且特别能睡,不管什么时候,倒卧即可睡着,鼾声多响亮。

临床因胆引发失眠的症型,大约有心胆虚弱型、胆热痰扰型及胆经瘀滞型。

心胆虚弱型,心气和胆气都虚弱不足,心主神,胆主决断。症见脉软弱无力,左脉尤甚,舌淡苔白,极端胆小、易惊易恐、惴惴不安、惊悸健忘,且睡时极易惊醒,或噩梦不断,常被惊醒,口苦咽干,两胁隐痛,疑心重,常处于惶惶不可终日之中。治疗常用安神定志丸。

胆热痰扰型,临床并不鲜见。症见脉滑数、舌红苔腻、失眠、惊悸、口苦、咽干、胸闷、痰多,且轻者惊恐不安,重者精神恍惚,易患精神分裂症,脾气大,动辄谩骂,言语狂妄。治疗用黄连温胆汤、涤痰汤之类。

胆经瘀滞型,此类失眠不鲜见。胆经瘀滞失眠最显著的特点是夜半而醒,时间多在夜间12时左右,这是因为子时胆经主令,一般过了丑时还能睡些。此外,伴随症状有口苦、咽干、便干、头痛、脾气暴躁、易怒、两胁胀满、右肩疼痛,右腰胆的对应部沉重,腿痛、腰痛。治疗用血府逐瘀汤或者通窍活血汤。

还要说明一点,诸脏腑有热,多能影响睡眠,使睡眠减少。但是,胆是个例外,虽然也有胆热痰扰型失眠,但在某些时候有热反而多眠。嗜睡症有一种类型就是胆热,但睡眠往往是昏睡。

5.从脾脏的角度谈失眠

脾为土脏,主静,人静则能睡。脾为生化之源,气血由此滋生,人气血旺盛才能安睡。脾与心息息相关,脾生血能濡润心血,临床多见心脾不足而失眠者。心脾血虚失眠的症状为脉软而无力,舌质淡、胖大有齿痕,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口唇淡白,消瘦,饮食减少,气短乏力,易惊易恐,多梦。治疗此类失眠用归脾汤。

6.从胃腑的角度谈失眠

《内经》早已说明“胃不和则卧不安”。因胃中食滞,气不和顺,扰动其他脏腑,引发失眠。治疗用著名的半夏秫米汤。

7.从小肠的角度谈失眠

小肠与心互为表里,小肠热盛,循经上扰于心,导致心阴不足,也可引发失眠。症见脉数、舌红苔黄、小便黄、失眠、口舌溃烂、心烦、健忘、身热、口渴、面红。治疗用导赤散合天王补心丹。

还要谈到一点,诸脏之虚,尤其是心、脾、肝、胆、肾,假令气虚,虽不阴虚,亦可引起失眠。从根本上说,阴血也需要脏气的滋养和维系。

失眠的机制未发现者还有很多,有待于更深入的探查。 4KSRJ3rMNxz+VeIT6aCdtP3ybL/Orocz8ph1YPjRdvTLO2phKgYqYKKs6foyVCF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