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经方治咳重病机 证变机变方相宜

医案〔2〕咳嗽(肺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接诊情景】

徐某,男,27岁。2016年9月8日初诊。

主诉: 咳嗽伴高热1周。

病史概述: 患者1周前因受凉开始全身疼痛,继之发热咳嗽,并逐渐加重,每天下午较重,去某医院检查,胸部CT示:双肺下叶炎症,左下肺著,心包少量积液。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服西药并静脉点滴,也服过几剂中药(具体药物不详),无明显疗效,1周来因发热不退,全身难受不适而无法工作,遂求治于中医。

刻诊: 面红,发热无恶寒,下午体温较高,最高39.9℃,咳嗽较频,咳痰而痰液较稀黏,难以咳出,咳甚时胸部闷,无喘息,上腹部轻度胀满不适,咽干咽痛,咽痒不适,口稍苦,口干不渴,头痛,头发蒙,高热服退热药后出大汗退热,旋即体温又升,平时正常出汗,心烦,身困乏力,纳可,二便可。舌暗边尖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腻,脉弦数,寸浮关尺沉。

六经辨证: 太阳少阳太阴合病。

病机: 枢机不利,郁热津伤,卫气津液滞表,营卫不和,胃虚水饮夹气上逆。

核心病机: 表里、三焦枢机不利,营卫不和而饮夹气逆。

治法: 和解表里,调和营卫,养胃补津,化饮降逆。

方药: 柴胡桂枝汤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处方】

柴胡30g,前胡10g,黄芩15g,党参15g,炙甘草15g,姜半夏20g,桂枝15g,白芍15g,厚朴15g,炒苦杏仁20g,大枣6枚(自备,切开),生姜15g(自备,切片)。

4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辨析思路与答疑解惑】

〔学生A〕 老师,这位患者为什么用柴胡桂枝汤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老师〕 用什么方子的前提是要先辨证,那就还按我们一直强调的六经辨证方法来辨。

从我们搜集的这位患者的症舌脉的证据中,先看看有没有表证:

头痛,发热,咳嗽,咳甚时胸闷,咽痛,汗出,舌红苔薄白,脉寸浮。为太阳中风证,病机为卫津聚表抗邪,营卫不和,表虚。

再看看有没有半表半里证:

面红,发热咳嗽下午较重,咽干咽痒不适,上腹轻度胀满,口稍苦口干,心烦。舌边尖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腻,脉弦数关尺沉。为少阳病,枢机不利,上焦热扰津伤,中焦胃虚。

再看里证:

头发蒙,身困乏力,咳嗽咳痰,痰稀,上腹部轻度胀满不适,舌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关尺沉。为太阴病,胃虚水饮内停上逆,气不化津血,津血不养。

这些辨证明晰以后,就可判断为太阳少阳太阴合病,实际上就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厥阴病。

病机:枢机不利,少阳阳明热扰津伤,太阳卫气津液滞表,营卫不和,太阴胃虚水饮夹气上逆。

核心病机就是:表里、三焦枢机不利营卫不和而饮夹气逆。也就是表里、三焦气机不利,影响卫气津液趋表抗邪,中焦胃气虚不制下而饮夹气逆。

治法关键就是和解表里,调和营卫,养胃补津,化饮降逆。

方选柴胡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二方合用最切合病机。

这位患者现在还在发热,可以配合耳穴压贴治疗,就是在特定的耳穴上压贴王不留行籽,同时给予耳尖放血。不要小看这个耳穴压贴疗法,这是我们中医有效的传统治疗方法,疗效有时出乎意料。

【治疗情景】

用手指将耳尖、耳郭轻揉至充血,然后以75%酒精消毒,左手将耳郭折叠露出耳尖固定,右手持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对准耳尖处迅速点刺,深度为1~2mm,然后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郭,使其自然出血,放血8~10滴,用无菌棉签吸附血滴后再酒精消毒局部,以防感染。

耳尖放血后,患者诉咽痛明显减轻。

然后实施耳穴压贴疗法,以王不留行籽贴(每贴2粒)贴压耳穴,选穴:咽、喉、口、肺、气管、内分泌、神门、交感。

一、关于耳穴疗法

〔学生B〕 老师,耳穴还真是神奇,当时就见效。这个病用针刺耳穴,不用贴压,疗效是不是更好一些?

〔老师〕 耳穴疗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极具智慧而有效的传统疗法,人的耳朵实际上是一个全身的缩影,也就是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全息图,与全身脏腑经络息息相关。

耳郭含有丰富的神经纤维,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当人体某些脏腑功能失调发生疾病时,可在耳郭相应的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结节、丘疹等反应,这些反应点就是“耳穴”的刺激点,用针刺或压贴等方法刺激耳郭上的这些穴位,就能治疗外感、内伤很多疾病。特别在缓解疼痛、退热等方面有时立竿见影。

我们从事中医的不仅要对经方医学理论有自信,因为这是“道”的层面;还要尽可能掌握一些实用的中医特色疗法,也就是“术”的层面,如耳针疗法等。这样就成为“道”“术”兼具的临床实战家,就可以多为患者解除痛苦。

但是要注意一点,耳针疗法,要以穴贴为主,除耳垂、耳尖放血外,尽量不要针刺耳郭上的穴位。因为耳郭主要由软骨组成,除耳垂外,有3/4~4/5的组织是通过弹性软骨来支撑耳郭的外形。与身体其他器官不同,耳郭皮下分布的血管与淋巴管都比较细小,血液循环相对比较差,所以如果发生感染,很容易形成软骨膜炎,造成软骨的液化和坏死,很难治愈,严重时需要将耳郭切除。这样一来,基本上意味着毁容,在当前医患关系这么紧张的环境下,是很难处理的,所以提醒大家当心一些。

因此,用耳穴治病,尽量选择压贴疗法,非必要就不要首选针刺。实际上,如果穴位压贴准确,疗效基本上和针刺一样,我在临床已经反复验证过。即使是压贴耳穴,也要严格按消毒程序来实施。压贴前用酒精消毒,以无菌棉签擦干后再贴。不宜用碘伏消毒,因为碘伏比较黏滑,胶布难以粘上贴紧。贴穴后一定要定期更换,一般3~5天更换一次。

二、方势与合方

〔学生C〕 我注意到老师一般很少用合方,这次为什么用到了合方?

〔老师〕 在临床上,我体会到用六经辨证,如果病机辨证准确,能用一首经方解决的问题,就尽量不用合方或滥加药。经方医学辨治要追求高层次,层次愈高用方愈精准,方药能直达病机靶点。

因为合方或加药不严谨会打乱经方作用的整体格局而影响疗效。但如果一个方子涵盖不了所有的证,可以根据方势合方以增强疗效。

什么叫方势呢?就是所合方的方子作用趋势与主方作用趋势基本相同,而不是互相掣肘,就像中药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相恶、相反这“七情”一样,两方或三方相合,要对病机靶点起到相须或相使的作用。现在有医生见一个症状就合一个方,有时甚至合方3~4个,不论病机是否相合而凭想象合方,一合就是几十味药,这样也会影响疗效。

对于一个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表里同病者一定要据证抓主要病机,方势集中主要矛盾,针对主要病机用方才能提纲挈领,一方中的。如果不能全部照顾到所有的症状,可以酌情合方,最好只合一两个方,如果还涵盖不住症状,就要重新选方。

三、柴胡桂枝汤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该案一诊辨为太阳少阳太阴合病。证属于太阳表证未解,又内陷少阳太阴,病机是太阳卫气(津液)滞表、少阳郁热津伤、太阴水饮夹气上逆,主方就用柴胡桂枝汤。

《伤寒论》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方证病机有表虚,津血凝滞在表,上焦郁热,胃虚,水饮上逆,与这个病的核心病机相合,所以主方就选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为小阳旦汤和大阴旦汤合为一体的方子,临床上治疗范围非常广泛。小阳旦汤主要升阳开表,调和津血,发散外邪;大阴旦汤主要降浊通里,扶阴敷布津液,推陈致新。

柴胡桂枝汤的主治病机虽有太阴水饮上逆,但降逆气的力量并不是太强,这个患者所苦的主要症状就是咳嗽频繁,咳痰而痰黏难咳,咳嗽重时胸闷,说明不仅痰饮上逆较重,而且有气结于胸咽,所以就合上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方势与柴胡桂枝汤方势相须,除解表外,还可除胸中气结、降浊逆而助解表,加强降逆止咳祛痰的力度。

《伤寒论》第18条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第43条亦说“太阳病下之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这个喘家的病机就是饮随气上逆。因为下后表证不解,入里而造成阳明上焦气结气逆而喘,所以方中桂枝汤解表调和营卫,再加上厚朴、杏仁除气结,降饮气上逆。

《本经》说厚朴:“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厚朴不仅能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而解表,更是能破气滞气结,降气夹水饮上逆,为什么呢?这从厚朴主“惊悸气”这句话可以看出来。惊悸气就是有气夹水饮上逆的病机,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中能加强化饮降逆气的功用。

《本经》说杏仁:“味甘温。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杏仁可治疗奔豚气,说明它的降逆之力更强,是降逆气而治咳喘的一味好药。

所以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这个方子不论解表还是降逆,都能与柴胡桂枝汤相互加强作用,这就是方势相须。

四、关于《名医别录》

〔学生D〕 老师,您之前说到的《别录》,这是哪个朝代的书?

〔老师〕 《别录》是《名医别录》的简称,约成书于汉末,作者不详,这部书也是经典,是秦汉以来医家用药经验汇集的古代药学著作,可以说能与《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齐名,是《本经》的充实本,里面记载的内容除了充实《本经》里中药的药性药症功用主治等内容外,又补记了365种新的药物。

这本书原书已佚失。但在南北朝齐梁间医家陶弘景撰注的《本草经集注》中,不仅收载了《本经》中的365种药物,也辑录了《别录》中的365种药物,才使《别录》的基本内容保存了下来。所以说,陶弘景为《别录》流传下来是功不可没的。

《名医别录》是与《神农本草经》一样重要的药学著作,也是经方的用药基础,我们学经方,除了要熟读《本经》外,也要参看《别录》。

二诊(2016年9月10日):

【接诊情景】

患者诉服2剂药后体温已降,最高38℃左右,咳嗽咳痰减轻,痰液已能咳出,痰多清稀,白痰黄痰夹杂,头蒙消失,头痛明显减轻,身困乏力减轻,胸闷腹胀消失。近两日因加班又受凉,出现轻度怕风怕冷,鼻塞流涕,面红,心烦,无汗,咽痛明显减轻,咽已不干,仍咽痒,口干不苦微渴。舌暗,舌边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薄白苔上微罩黄滑,脉弦数,寸浮微紧关滑尺沉。

六经辨证: 太阳太阴阳明合病。

病机: 卫(津)滞表(趋表抗邪的卫气津液留滞于表或闭束于表),营卫郁闭,阳明热扰津伤,胃虚水饮上逆。

核心病机: 外寒里饮兼夹郁热伤津。

治法: 辛温解表,清热布津,化饮降逆。

方药: 小青龙加石膏汤。

〔学生A〕 老师,这次开的方子和上次不一样呀?

〔老师〕 是的,大家看看,从我们这次搜集的这些舌脉症分析后得出诊断结论,患者六经辨证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

病机为太阳卫气(津液)滞表,营卫郁闭,阳明热扰津伤,太阴胃虚水饮上逆。核心病机为外寒里饮兼夹郁热伤津。

治法主要是辛温解表,清热布津,化饮降逆。

处方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正对核心病机。

继续予耳穴压贴配合治疗,选穴同前。

五、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病机

〔学生A〕 老师,这次用方为什么改为小青龙加石膏汤呢?

〔老师〕 这就是用方的圆机活法,证变机变方亦变。

患者经一诊治疗后不到4天,症状都有明显好转,但还有发热,咳嗽咳痰,这次是又有复感外邪,怕冷怕风无汗,证变了,病机也变了,六经辨证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病机主要为太阳卫气(津液)郁表、太阴胃虚水饮上逆,兼夹阳明里热,寒热错杂,所以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外解表邪,内化寒饮,兼清阳明郁热。这是符合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六经辨治法度的。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说:“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病机是外寒里饮兼夹里热,方中小青龙汤解表散寒、祛水饮降逆气,加石膏清阳明热而除烦,并辛能解表,这个表就是阳明中风外证,石膏味辛又主中风可以解表退高热。《本经》说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这个方子是标本兼治,表里同治,很好用。

这也说明了太阴饮是会伴有阳明热的,生石膏在有饮的情况下是不避用的,人身生理为阴阳平和之体,病理则寒热互见,人生病时单纯的热证和单纯的寒证都是很少见的。

六、麻黄服后失眠的原理

〔老师〕 给大家说个注意事项,凡给患者服用含有麻黄的方子,晚上该服的那一汁最好是在下午6点以前就服下,不要拖延到晚上睡前服用,这样是会影响患者睡眠的。麻黄服后有失眠的副作用,原因是麻黄有宣发卫气、开窍醒神的功能,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卫气因宣发而不能入阴就难以入眠。

〔学生B〕 老师,原来我一直不明白患者吃了麻黄类的方子为什么睡不着觉,听了您的讲解,对我真的很有启发。

七、见病知源,辨证识机,随核心病机而治

〔老师〕 通过对这位患者的治疗,我们应当能得到两点启示。

一是见病知源,辨证识机,随核心病机而治。

《伤寒论》第16条说:“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我认为,这12个字就是辨六经方证病机的核心。观其脉证,就是辨六经证候;知犯何逆,就是通过六经之证而察知证候病机;随证治之,就是方证病机相应而选方治之。

该案一诊辨为少阳太阳太阴合病。证乃太阳表证未解,又内陷少阳太阴,病机乃太阳卫气(津液)郁表、少阳郁热津伤、太阴水饮夹气上逆,用柴胡桂枝汤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调达三焦,解表降饮气上逆。

二诊证变机亦变,六经辨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太阳卫气(津液)郁表、阳明里热、太阴水饮上逆,寒热错杂,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外解表邪,内化寒饮,兼清阳明郁热。

因患者症舌脉已经变化了,证随机转,机随证变,证变机变方亦变,这就是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六经病机辨治法度。

二是我们中医人不仅要对中医经典经方有自信,还要勤学苦练,尽可能多地掌握实用中医特色疗法,要成为中医的多面手,不仅会辨证开方药,也会用针灸、耳穴等中医特色疗法为患者解除痛苦,古代医家都是中医全才,如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古医圣贤除了会开汤药外,也都是针灸高手。

按: 10天后,患者微信反馈药后逐渐退热,咳嗽咳痰逐渐减轻,药服完后诸症基本消失,就是感觉身有乏力,嘱其停药饮食调养,避免受风寒感冒。

这种肺炎的治疗是比较难缠的,西医治疗一般都采取大剂量的抗生素联合静脉点滴才能控制住病情。而这个病例只用纯中医治疗,辨六经方证,谨守病机而用经方,再结合中医特色的耳穴贴压、放血疗法就比较快地控制住了病情,这说明不论是急性还是慢性病症,经方的疗效是确切的,也说明充分发挥中医特色的综合疗法是有巨大潜力的。 vIHTPU827CTtJS2K9Rcn7eEhPkDriq+NAfKhEAqZFBlKnntqvk7fnonW8a0rL/1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