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少阳中风亦外证 血弱气尽病邪侵

一、少阳中风证特点

《伤寒论》第264条说:“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这一条说的是少阳中风证的证候。

病邪偏于表就是少阳中风,偏于里就是少阳本证。少阳中风应当理解为少阳病的外证。

少阳中风证,是由“少阳”和“中风”组成,说明这个证有“少阳病”,又有“中风证”。

少阳中风证主要症状为“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而既然冠以少阳病,就要具备少阳病提纲三症“口苦,咽干,目眩”。

二、少阳中风证与太阳中风证鉴别要点

少阳中风证所伴随的“中风”证,其证候应当与太阳中风证所表现的证候相似,如:

《伤寒论》第99条所说:“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44条所说:“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265条所说:“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伤寒论》第379条所说:“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还应有中风证的特有症状:汗出。

由这些论述可知,少阳病外接近表,内接近里,是位于为太阳病和阳明病之间的半表半里证,即二者的中间证,其证候一定会“必有表,复有里”,表现为太阳病和阳明病的一些症状特征。

正如《伤寒论》第148条所说:“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这里的一系列症状表现就是三阳合病,也就是“半在里半在外”“必有表,复有里”。

“半在里半在外”一语,自从金代医家成无己理解为“半表半里”,并在《注解伤寒论》注解中多次使用之后,便一直沿用至今。

而少阳中风证又比少阳病本证更加接近表一些,位于少阳病本证之前。所以少阳中风证的表证有太阳中风证的一系列证候,如身热恶风,颈项强,头痛,身痛,出汗等。

半表半里证有少阳病本证,包括少阳病提纲证的一系列证候,如口苦,咽干,目眩,耳鸣或耳聋,两目充血红赤,胸中满而烦,胁下满,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呕而发热等。

里证有阳明外证如手足温而渴,头汗出等。

所以,这就是临床上为什么不少出现头痛,发热,身热恶风,或恶寒,颈项强,口渴,汗出等症状的感冒患者用小柴胡汤能够很快治愈的原因。同时,这也是小柴胡汤为什么在临床上应用的这么广泛的原因。

三、少阳中风证的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

辨证要点: 口苦,咽干,目眩。耳鸣或耳聋,两目充血红赤,胸中满闷,心烦。头痛,或头颞部痛,身热恶风或恶寒,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口渴,汗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或浮弦,或弦细。

证候特征: 口苦,咽干,目眩。两耳无所闻。身热恶风,汗出,头颞部痛,颈项强或强痛,胸胁苦满。

核心病机: 表里气机不利——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

病机: 气机不利,表里不通,郁热伤津,三焦气机失畅。

治则: 调和枢机,和解表里,通达内外,疏理三焦(和法)。

方药: 小柴胡汤(《伤寒论》第96条等)。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要点: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服药禁忌: 太阴病,中焦虚寒,寒饮内停,寒湿内盛,或湿热夹杂。脉迟浮弱。阳明病,胸下及腹满痛拒按,大便燥结。太阳病寒热如疟等。 sWQ1FolhgLh77H9YctbwjmIPw0uhOhgNHVcUDE7DGd54CNt+FJHcQtFeQZL7Ki8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