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病主要分为少阳病本证和少阳中风证。
少阳病本证发病的原因很多,不仅是外感病邪传变而来,更有其他经病证转化而来,也有少阳中风深入而致的。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一条,是少阳病本证的证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是柴胡四大主症,也就是少阳病的四大代表症状。
小柴胡汤证的或然证:“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这些证然证多是因太阴水饮或阳明热参与而形成的,也可以说是少阳病的合并症了。
《伤寒论》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寒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本条为太阳表证汗出不解,津伤而病传少阳,脉弦(少阳脉)细(津亏),有表证头痛发热又现柴胡四症之一,属少阳(病)。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伤损胃津,致使胃中干(胃气不和),邪入阳明而谵语。所以,此属胃,因为胃是表邪入里、阴证转阳的基础。治少阳关键在于和胃气,因为胃和则愈,胃不和则津亏里热,则烦躁惊悸,重则谵语。
由此可知,少阳病的病机关键主要在胃,小柴胡汤的方药靶点也在胃(中焦枢机)。
《伤寒论》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少阳病邪基本证候反映于三焦与腠理,所以其证候范围最广。陈修园对此深得其精义,阐释得也非常精辟,其《伤寒论浅注》说:“少阳外主腠理,内主三焦。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血气所注。”
小柴胡汤为少阳病本证方,应用后其要达到的基本效能就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从此句话也能佐证少阳病病机核心属“胃”。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1)柴胡法度
《本经》:“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名医别录》(简称《别录》):“柴胡,微寒,无毒。主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胀,及湿痹拘挛。”
由上述可知,柴胡量轻主清热(火),升发疏解郁热(火),寒热邪气(风夹寒热邪气);量重主疏泄,调达气机,疏泄心胸、肠胃中结气,推陈致新。
(2)黄芩法度
《本经》:“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别录》:“黄芩,大寒,无毒。主治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黄芩入少阳阳明,可入血分,清上焦郁火,祛瘀血闭结。
(3)小半夏汤法度
《本经》:“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别录》:“半夏,生微寒、熟温,有毒。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胎堕,治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半夏、生姜为小半夏汤经方单元,治水饮停聚于胃而上逆呕吐,能温胃化饮降逆。
(4)人参大枣法度
《本经》:“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别录》:“人参微温,无毒。主治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本经》:“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别录》:“大枣,无毒。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治心下悬、肠澼。久服不饥神仙。”
人参大枣养胃气生津液。
(5)生姜甘草汤法度
《本经》:“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别录》:“姜,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又,生姜,微温,辛,归五藏。去淡,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
《本经》:“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
《别录》:“甘草,无毒。主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
生姜、人参、大枣、甘草为生姜甘草汤经方单元,温中和胃,补胃气津血,《金匮要略》说:“治肺痿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枢机的基本方,能养胃生津,和畅气机,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上焦气机宣通,胃气自和,津液布达三焦,表里气畅。
辨证要点: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舌质红苔白。脉弦或弦细。
证候特征: 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核心病机: 表里、三焦气机不利,胃气不和、郁热伤津。
病机: 气机不利分三个层次。
(1)表里气机不利——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
往来寒热,身有微热,头痛,发热,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汗出。《伤寒论》268条“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陈修园《伤寒论集注》注曰:“此虽三阳合病,而以少阳为主也”。
(2)三焦气机不利——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
①上焦郁热(火):口苦,咽干,目眩,目赤,两耳无所闻,心烦,口渴——郁热伤津。
②中焦胃气不和(胃虚):不欲饮食,胸胁苦满,脘腹胀满——津液不下,胃气不和,津虚失养。
③下焦水饮逆乱:目眩,喜呕,腹中痛,胁下痞硬,心下悸,小便不利,咳——中虚不制,水饮逆乱,浊气上冲。
治则: 和畅气机,宣通表里,疏利三焦(和法)。
方药: 小柴胡汤方(《伤寒论》第96条等)。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要点: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服药禁忌: 太阴病,中焦虚寒,寒饮内停,寒湿内盛,或湿热夹杂。脉迟浮弱。阳明病,胸下及腹满痛拒按,大便燥结。太阳病寒热如疟等。
小柴胡汤禁忌证的代表条文为《伤寒论》第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太阳病得病六七日,病没有好,又出现脉迟浮弱,恶风寒。脉迟为寒,浮弱为表虚,气血不足于外。恶风寒,为表证未罢。手足温,为表邪入里,但因里有寒湿,入里之热与寒湿相结,热势不甚,仅表现为手足温,这是太阴病的特征。
这就是外有表证,内有太阴寒湿和阳明微热。
而医者见到手足温,以为阳明里实,数次误用攻下之法治疗。下后一则更伤胃气,中虚更甚,故不能食;二则胃气虚,寒湿与热郁结于半表半里,出现胁下满痛。颈项强,为太阳病未解。小便难,湿邪不化,热与寒湿相结,三焦不利,湿邪没有出路,瘀热在里而发黄疸,故出现面目及身黄。这时病证为寒热错杂,呈现一种太阳表证未罢,少阳之证已现,里有太阴寒湿,又夹杂阳明微热的格局,为太阳太阴少阳阳明合病。
此时,极易认为不能汗,不能下,只有和,再加之人所共知胁下满痛和呕为少阳病的辨证眼目,所以辨为柴胡证而误用小柴胡汤。
重要的是,没有看到除“面目及身黄”“小便难者”外,还有“渴饮水而呕”的水逆证。水湿不化津液不布会渴,渴欲饮水自救又会加重水湿,上逆而呕。
这几个证候所隐含的关键病机为湿热,湿多而热少。
这时,小柴胡汤就不适应了,小柴胡汤功能主要是疏利,偏于治疗半表半里热证。此病已经被反复攻下而伤及胃气了,就不能再用小柴胡汤继续疏泄,否则会更伤太阴,一则加重里虚寒湿,出现后必下重;二则中焦阳气更受损伤,饮气更逆,吃东西时会出现恶心呕吐,或呃逆等症。
所以,胁下满痛兼夹湿热者,或中焦停饮的呕,虽然都有胁下满痛和呕,看着类似于柴胡汤证,但不能用小柴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