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郗公三反

卞望之云:“郗公体中有三反:方于事上,好下佞己,一反;治身清贞,大脩计校,二反;自好读书,憎人学问,三反。”

——《世说新语·品藻》

《大学》第九章说,人们对自己所爱的人往往过分偏爱,对自己所轻贱厌恶的人往往过分轻贱厌恶,对自己敬畏的人往往过分敬畏,对自己同情的人往往过分同情,对自己鄙视怠慢的人往往过分鄙视怠慢,“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大家对自己喜欢的人总觉得无一不好,对自己讨厌的人总感到无处不糟,喜欢他却知道他的缺点,讨厌他而能看出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在世上并不多见。

并不多见并不等于完全绝迹。

卞望之对郗鉴的品评,堪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典范。

卞望之名壸,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卞统曾做琅邪内史,父亲卞粹兄弟六人“并登宰府”,人称“卞氏六龙”。他本人为东晋重臣和书法家,曾两次出任尚书令,苏峻之乱中他和两个儿子战死。卞壸立朝刚正不阿,以匡风正俗为己任,在朝廷上严肃批评丞相王导“亏法从私,无大臣之节”,弹奏御史中丞钟雅“不遵王典”。《世说新语·赏誉》篇载:“王丞相云:‘刁玄亮之察察,戴若思之岩岩,卞望之之峰距。’”王导认为东晋名臣中,刁玄亮明察,戴若思严峻,卞望之刚烈。“峰距”形容山岳竦峙高峻的样子。连高僧对他也敬畏三分,“高坐道人于丞相坐,恒偃卧其侧。见卞令,肃然改容云:‘彼是礼法人’”。高坐道人在丞相王导身边也常仰面而卧,但一见到卞壸就一脸严肃正襟危坐。

被卞壸品藻的“郗公”即郗鉴,东晋名将、名臣和名书法家,历任中书侍郎、安西将军、车骑将军、司空等职,明帝逝世时他与王导、卞壸等人一同受遗诏辅佐晋成帝,他是同代人眼中的“一代名器”。

卞壸与郗鉴同为名臣,同为名书法家,他们既属同僚更兼有同好。这种关系要么结为死党,因而相互吹捧;要么成为死敌,于是相互拆台。可卞壸与郗鉴既非死党亦非死敌,他们之间是相互欣赏也相互批评的诤友。卞壸对郗鉴知之甚深,对他的评价也客观理性——

卞壸说郗鉴身上存在着“三反”的现象,也就是有三种矛盾对立的品性:一方面对上侍奉君主方正原则,另一方面对下却喜欢听他们阿谀奉承,一反;一方面修身廉洁正派,另一方面又大肆计较利害得失,二反;一方面自己爱好读书学习,另一方面却忌恨别人有学问,三反。

郗鉴身上存在着的这“三反”,倒不是说他为人虚伪卑劣,也许他还没有意识到身上的“三反”,这说明人性本身就非常纠结矛盾。以“一反”为例吧,“方于事上”反映他为人刚正,不喜欢对上司吹牛拍马,却“好下佞己”,喜欢听下级对自己吹牛拍马。这是什么原因呢?人们可能要说郗鉴“方于事上”是“装”,按理说自己既然不喜欢奉承别人的人,自然也应不喜欢别人奉承自己。其实,郗鉴身上的这种矛盾很容易理解,但凡有一点骨气的人谁愿意去奉承别人?可一个正常人谁不喜欢听别人的表扬恭维?想想看,谁乐意在别人面前低三下四?谁不乐意别人在自己面前赞美讴歌?《大学》要求“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可有几个能够做到这样呢?“好下佞己”不过是人性的软弱。第“二反”是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从个人修养上他要求自己廉洁正派,但个人情感上又摆不脱利害得失,道德上厌恶的东西,情感上又很喜欢,这大概也属于“人之常情”。第“三反”则属于个人兴趣和个人胸襟的矛盾,自己的兴趣喜欢读书,但郗公胸襟有点狭窄,所以他害怕别人读书,心胸狭隘者能包容比自己差的人,但不能接纳比自己强的人。

能看出“郗公体中有三反”,卞壸印证了老子所谓“知人者智”;敢说出郗公体中“三反”,则表现了卞壸自身的正直与勇气。对自己身边亲朋的优缺点,我们往往不是看不出来,就是不敢将它们说出来。不能看出来是不智,不敢说出来是不刚。

有个老兄曾慨叹说,要能交到卞壸这样的朋友,那真是人生的福气。可要真遇上卞壸这样的朋友,说不定你觉得特别晦气——谁敢担保你体中没有“三反”呢? QNvnBkZMwx5kcYTZqcCDXG3l7aYd76JBs0kZ1g3qersUizV+bhnY5DxYoukPtOn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