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培养孩子的良好社会关系要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

《弟子规·入则孝》第一句话就是:“父母呼,应勿缓。”

这句的字面意思是:对于父母的呼唤,做孩子的,应该立刻回应,不要让父母等待。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的家长立刻提出,这种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会不会让孩子丧失自我,会不会太严厉了?

我先给大家讲个真实的例子。曾经有位朋友,听完我的课后,请我帮助她分析她女儿的皮肤问题。那段时间我特别忙,那天真的是挤出时间,在去她家附近办事的时候,提前打电话给她说:“你也来吧,我顺便看一下。”结果这孩子来了,吓我一跳,不是她身体有什么问题,而是她的情绪不对头。这孩子上初中,脸色是铁青的,头发垂到了眼睛边缘,没有一点儿笑容。她妈妈让她和我打招呼,她嘴里只是哼了一声。在她妈妈与我寒暄的时候,她把头趴到桌子上,左右滚来滚去。最后我简单分析了一下,告诉这个孩子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其实根源是情绪,但是我觉得以我的能力,找不到开解她的方法) 。最后告别的时候,她妈妈对她说要谢谢叔叔,她眼皮都没抬,铁青着脸,一言不发,头一扭就走了。她妈妈整个过程都很尴尬,一直在对我说现在的小孩子个性特别强。

这次的事情,令我印象深刻,这种个性我首次见识。这个孩子当天的表现,可以说是连最起码的礼貌都没有。对她妈妈希望她做到的,她一样都没有做到。可能这个孩子不想来,是家长硬拖她来的,但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可以如此消极地对待吗?这样的情况,长大了就会自然好转吗?说实话,我当时觉得这个孩子以后可能是难以融入社会的。如果这样进入社会,是完全不会被接纳的。

我也很清楚,这孩子不是青春期叛逆个性强,她的这种行为也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应该是贯穿整个教育时期。

再讲个成人的事情。一个硕士毕业生到了单位,有一天领导让她送一份文件给合作单位。可能这位毕业生觉得应该由比自己职位低的人去做,比如办公室打杂的,自己是硕士毕业生,干送信这个活儿太丢人,所以很不愿意去送。那么,这个硕士研究生是怎么做的呢?她领了任务,很不开心,就开始摔摔打打把东西往桌子上扔,以表达自己的不满,然后在离开时,把门“咣”的一声甩上,把经理吓得不轻。如果你碰到这么一位下属会怎么办呢?反正这位领导没有培养这个硕士毕业生的“自我”“个性”,如此作为几次三番以后,立刻劝她离开了公司。

那么,这个毕业生的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仅仅是长大以后才这样的吗?我想大家都理解,应该是在家里做儿女的时候,脾气就已经形成了。

所以中国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无道理。因为,很多思维惯性,儿童时期已经奠定了。

那么,这句“父母呼,应勿缓”培养的是什么样的思维习惯呢?

大家可能会说,培养的是服从的习惯。我说,这只是表面含义,再深一层,培养的是:自己与他人一体,要互相合作的思维习惯。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和别人是一体的。大家活在一个圈子里,你影响我,我影响你;没有人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不与别人发生关系。在这样的圈子里, 别人对你如何,基本上取决于你对别人如何。 大家还别不信,这是一个互动的圈子,你发出什么样的信息,最后都会回馈到你身上。比如,你骂人,整天骂,结果如何?别人都会微笑对你?不会的,难道大家都欠着你的?所以,别人也会用不愉快的态度对你。

因此,在这样的圈子里,要想生活幸福,嘘,记住秘诀: 你必须和大家一起建立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

比如,当你向别人发出请求配合你工作的信息后,别人会前来配合吗?

其实,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别人需要你配合工作的时候,你的反应。如果平时与同事就有非常好的互动,大家感觉彼此和谐顺畅,很开心,那么,你发出请求信息的时候,别人当然也会欣然而至。

这是人世间的规律。

那么,这种良性的互动是怎样形成的呢?就要靠你平时的思维习惯。不是强迫自己这样去做的,而是习惯。你要有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积极配合的习惯,这是思维惯性。而这个惯性,很大程度上可能来自少儿时期。 h4MQmZQMztG11rthOMXlt3Ni/0If6A6p/Nr4H8jxol4PxQGJpj67nkKHPXffS6N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