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成功的人容易看到别人好处,不幸福的人最擅长挑别人的错

我在生活中,观察到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很容易看到别人的好处,看到每个人,都会发现有值得自己欣赏的地方;遇到任何事情,都能找到其中令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然后愉快、认真地对待。即使遇到刁难自己的人或者挫折,也会找到其中有益的地方。另外一种人则相反,看到什么都烦,除了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人;看到谁都要找他们的缺点,然后觉得他们一无是处;看到所有的事情都找不好的地方。这种人,擅长挑错,觉得一切人都不如自己,用蔑视的眼光看所有的人。

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这两种人之间,有时候倾向前者,有时倾向后者。不用我说,大家都应该知道:我们如果想要幸福,就应该努力向前者学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呢?很大程度上,来自我们对周围事情的态度,是否对世界心存敬意。有的人,有一颗感恩、尊敬之心,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有值得学习、值得尊敬之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学习;遇到刁难自己的人,也会努力去找对方令自己敬佩的地方。而另外一种人,对生活缺乏尊敬,觉得别人都不如我,很多人都是废物与骗子,这样想,自然毫无尊敬之心,也不会快乐地对待世界。 Su9v4EKcEJnPQg9H8sfIzENh4qDkC/eYt6SGn4hMrxaQepDXgB0hXS0+iCohQGHC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敬的态度,都可以让我们进步

在中国古代,学者们一直把“敬”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比如孔子就认为“敬”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礼”的核心。“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是说一个人在按礼节去做事的时候,内心没有敬的态度,这种内外分离的样子在孔子看来是没有可取之处的。可见孔子对“敬”这一内心修养的重视。所以,孔子很注重“敬”这种内心的培养,认为:“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当子路问孔子如何成为“君子”时,孔子就说了非常重要的话:“修己以敬。”即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孔子把“敬”的培养作为提升君子修养的最基本的手段,这是境界很高的话,没有对世界透彻的感悟,是无法提出“修己以敬”这样的要求的。

荀子是儒家的另一位大师,他与孔子一样,认为“敬”是“礼”的内核,是“仁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敬的态度都可以让我们进步:“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在这里面,荀子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在敬的状态下,你做事一定会态度严谨,不会怠慢,这样做事怎么能做不好呢?

但是现在,我们的社会对“敬”的培养是不够的。比如对工作,“差不多就行”的态度非常普遍,甚至成了中国式糊弄。

人与人之间,我们现在也缺乏最起码的尊敬。在一般人的眼里,似乎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自己的利益和尊严才是最重要的,警惕、指责、谩骂的斗争思想随处可见。中国有句老话,叫“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实际上,“敬”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良性调和作用。

现在的儿童教育,对“敬”的培养可能更加荒疏。我曾经不止一次在街上看到几岁的孩子对父母动粗。有的是开玩笑的打,把父母当作怪兽,自己是奥特曼。但是孩子的手脚没有分寸,我见到过有把父亲的眼镜打飞的,有围着母亲狂打,口中念念有词的。这在我的观念中,简直匪夷所思。我当时诧异地看着,觉得他们的父母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情也是很尴尬的。

还有的是真的发火。有的孩子因为父母没有给买什么东西,就开始发火。很小的孩子,居然可以拿起什么东西就往父母脸上打。这样的事情我见过一些,与朋友探讨,有的人说这是孩子可爱的地方,是天性彰显的地方;有的说是不懂规矩。我是赞成后者的。孩子偶尔这样可以原谅,因为毕竟是孩子;但如果经常这样,就要思考家长的教育是否有问题了。

所以,《弟子规》告诉我们,在父母教育指导孩子的时候,孩子要以尊敬的态度倾听,这个“敬”字,非常关键,这是从小事上培养孩子“敬”的品德。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与未来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一个演练场。 你别小瞧这些细节,孩子的生活可能都是小事,但是在做这些小事的过程中,却培养着他在未来社会中的种种品德。他的生活没有大事,每一件小事都可能影响他的未来。 Su9v4EKcEJnPQg9H8sfIzENh4qDkC/eYt6SGn4hMrxaQepDXgB0hXS0+iCohQGH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