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对话:两代人的留学梦

一、20年前:因梦想而出国

如今,出国留学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费出国留学的人数在逐年攀升,这一切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足。但在20年前,远赴海外留学并非易事。当年那些勇敢追求梦想的学子面对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作为改革开放后较早出国的一批留学生之一,韩女士向我们描述了她的留学经历。

“20年前,我父母一个月的工资加在一起不过200元,而当时美国大学研究生一学期的学费是1.2万美元,如果我没有申请到奖学金,那么出国留学对我来说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在申请的时候,很多学校要求交纳注册费,200~300美元不等,这对当时的我来说已经是非常大的一笔费用了。因此,我也不敢申请太多的学校,最后选择学校的标准也是看哪所学校给的奖学金最多。”

以1998年为例,当时我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为6860元,不到1000美元。同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为1.7万人,其中自费人数为1.1万人。而在这1.1万自费人群中,绝大多数留学生是依靠海外大学提供的奖学金完成学业的,只有极少部分的留学生可以自己承担海外留学费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留学生在海外生活的负担就显得十分沉重。

“除去上课时间,我每周还要额外工作40多个小时来减轻经济负担。我周围的朋友也都通过各种方式来赚取生活费。有些同学在中餐馆里做服务生,时薪1美元,算上小费,一天的工资差不多二三十美元,可以满足日常的一些花销。我们当时很少有出去吃饭和聚餐的情况,大多时候都是自己做饭。由于没有车,交通不便,大部分学生都是和朋友合租在学校周边的公寓里。最不方便的是和父母及朋友的联系。我记得当时我每次跟父母打电话,都是寥寥几句互报平安后就挂断了,因为话费太贵,一次通话就得花去差不多20美元。我们一般一个多月才和父母通一次电话。”

与现在身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进行无障碍的沟通不同,20年前各地的实时沟通主要还是依靠电话,高昂的话费使得留学生与家人的沟通联系变得十分不便,这种不便还体现在当时的留学申请上。

“我们当时获取学校信息的途径也非常有限,大多是写信给各个学校索要申请材料清单和信息,准备好材料后再邮寄过去。现在的学生只需要登录申请学校的官网就可以查询到所需要的申请材料清单,比我们那时方便得多。虽然有这么多的不便,我们还是选择了出国留学。”

现在的学生如果提出出国留学的想法,只要家庭条件允许,大多数家长都会给予支持。但在20年前,出国留学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可能就是父母的不理解和不支持。

“毕业后我在一家外企工作,一个月的工资近3000元,在当时算是很高的了。在我的父母看来,这是非常优渥的生活了,而我却提出辞职并准备出国留学,这让我的父母非常不理解。由于信息不畅,当时我的父母与外界的交流接触也没有现在这么频繁,在他们眼中,国外的生活就是未知的、危险的。尽管如此,我还是克服了各种困难,选择出国留学,因为我非常渴望经历不一样的人生。我觉得如果继续在国内工作和生活,我就永远无法摆脱父母的控制,会一直活在父母的保护之下,无法真正独立。另外,看到单位里外国同事的生活方式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我也想要去体验这种生活,而留学可以帮我更加接近这种生活。”

“我记得,当时我读了世界银行的一篇文章,文章中说中国在未来30年需要超过100万名管理者,而当时的中国很缺乏拥有这方面知识和经验的人才,所以我报读了MBA(工商管理硕士)。这在当时的国内是非常罕见的,因为MBA专业的学生很难获得奖学金,而奖学金对于当时的留学生及其家庭来说至关重要。当时留学生申请的专业普遍集中在理工科上,因为这些专业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奖学金,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父母本身就是‘高知’人群,他们受到了父母的鼓励而选择了理工专业。不论因为何种动机选择了何种专业,我们那批留学生都有着清晰的想法和明确的目标,即使是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的同学,他们的目的性也都非常强。在我看来,是否有目的地留学是我们和现在的留学生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之一。”

作为当代的留学生,丰富自己的阅历已经成为出国留学最主要的目标,虽然他们不再像先前的学子有那么强的“使命感”,但他们也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在不断奋斗。通过聆听20年前的留学生叙述他们的留学生活,我们确实可以发现,尽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他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最初的“留学梦”却从未改变。

二、20年后:感知世界、提升自我

出国留学对于留学家庭来说,看似是同样的一种结果,但事实上,每个留学家庭的留学动机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虽然出国留学的动机主要集中在体验国外的教育生活、增加阅历和锻炼语言沟通能力方面,但不同家庭之间出国留学动机的差异性却非常显著。

“体验国外的教育生活环境、增加阅历”是最普遍的留学动机。由于国内外的教育风格与教学侧重点不同,而不同的教育模式可以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因此有39%的受访者表示,出国留学是为了增加阅历,感受不同的教育环境(见图2-1)。

图2-1 出国留学十大动机及其占比

资料来源:《2019出国留学蓝皮书》调研,共采集4075份样本。

除了“体验国外的教育生活环境、增加阅历”之外,希望通过留学提高语言能力和跨国沟通能力的受访者也占到了38%。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英文水平在各个行业都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能力,流利的英文沟通能力、出色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为求职者加分。国内的外语教学体系更侧重书面表达和语法理论,忽视了听力及语言应用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学生即使在英文考试中获得了较高的分数,在实际生活中也无法顺利地沟通。而在国外的生活环境中,由于没有了母语环境的约束,外语变成了留学生最主要的沟通语言。在这种环境下,留学生的沟通能力自然而然地会得到提升。

认为自己或子女“更适合国外教育生活环境”或“更适合西方的思维方式”也是热门的留学动机,占比分别为35%和33%。相比国外的教育模式,国内教育要求学生习得扎实的知识系统、逻辑辩证的思考方式,但考试及评分制度仍然较为保守;而国外的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自由和多样化发展。两种教育风格迥异,也各有特色,但“准留学生们”由于对自身的发展及对未来的期望不同,因此更适合海外的教育生活环境。

“不喜欢国内的学习氛围”是28%的受访者选择出国留学的动机。不仅如此,面对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国内的学生不得不进行高强度的学习,造成了一部分学生没有时间发展个人兴趣爱好,这也使得部分同学希望通过留学来改变现状。

在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除了语言能力,国外的实习经历也可以明显提高个人竞争力,让留学生有可能在求职时脱颖而出。因此,23%的受访者表示“希望有在国外工作的经验”是他们的留学动机。

从不同群体的角度来看,家长与学生群体的留学动机存在一些差异。图2-2和图2-3分别显示了我们对家长和学生群体出国留学动机的调查结果。家长群体考虑的出国留学动机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体验国外教育生活环境,增加阅历”、“提升语言和跨国沟通能力”、“觉得子女更适合国外的教育生活环境”以及“觉得子女更适合西方的思维方式”等选项上(见图2-2)。

图2-2 家长选择送子女出国留学的动机及其占比

资料来源:《2019出国留学蓝皮书》调研,针对有留学需求的学生家长共采集样本1425份。

其中,有44%的受访者表示送子女出国留学是为了让其体验不同的教育环境。另外,为了让子女“提升语言和跨国沟通能力”获得了42%的受访家长的支持。除此之外,认为子女更适合国外的教育环境及思维方式也是家长群体送子女出国留学的普遍共识,分别有38%和36%的受访家长认可这一动机。

从学生群体的角度来看,除了大家普遍认可的提升交流能力、增加阅历外,在学生受访者中,因为“不喜欢国内的学习氛围”以及“在国内没有时间、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两点动机选择出国留学的占比分别为31%和19%,且学生群体认可这两项动机的比例明显高于家长群体(见图2-3)。

图2-3 学生群体出国留学动机及其占比

资料来源:《2019出国留学蓝皮书》调研,针对有留学需求的学生,共采集样本2650份。

对比看来,学生群体对于出国留学动机的考量较为分散,选项之间的比例差相对较小,而家长群体在增加阅历、提升沟通能力以及认为子女更适合国外教育思维方式等选项上的共识度较高。这也表现出家长在考虑让子女出国留学时的目标更为明确,而学生在面对出国的抉择时虽然有自己的考量,但目标不够明确,考虑因素也较为分散。

总体来说,增加阅历、提升语言和沟通能力是最普遍的留学动机,较为普遍的留学动机则包括国内外教育、学习环境和思维的差异,认为自身更适合国外的教育氛围和思维环境;同时,提高自身竞争力、扩大人脉资源也是较为普遍的留学动机。尽管受访者反馈的留学动机不尽相同,但这些留学动机都可以体现出留学生和留学家庭希望通过出国留学提升留学生自身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国际化人才需求的美好愿望。

【专家视角】什么才是正确积极的出国留学动机

访问对象:麻省理工学院前面试官史蒂文·亨德里克斯

谈到正确积极的留学动机,麻省理工学院前面试官史蒂文·亨德里克斯先生提及,留学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孩子搭建一个国际化的平台,培养国际化视野。“国际化视野”最初是一个经济学术语,也可以被称为国际眼光或者国际视角,指的是能够站在非常广阔的角度上观察和预测行业运转,从而为企业服务。现在“国际化视野”的词义已经逐渐扩展到经济学以外的各个方面,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通常指具有开阔的国际化眼界、通晓行业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并顺应当前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性人才,这类人才一般还精通外语,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等重要素质。

史蒂文先生在访谈中提出:“在我看来,是否留学的问题,本质上是是否要成为一个国际化人才的问题,而非对于国内外学校优劣比较的问题。曾经有学生家长问我中国的某个学校和美国的某个学校相比哪个更好?显然,这样的问题反映出家长并没有想清楚留学最大的意义在哪里。如果只是为了受到更好的教育,那么中国大学的教育水平同样很高;如果你的规划是做一名国际化人才,那么出国留学才是一个更合适的选择。”

同时,在成为国际化人才、有效利用国际化平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能力,留学生需要在国际化的平台中奠定扎实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基础。因此史蒂文先生认为,“低龄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语言能力,因为在高中及以下阶段,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兼顾学习以外的生活及活动。如果在本科及以上阶段出国,学生的学习压力变大,课外活动也会相应减少,语言能力就无法得到充分锻炼,学生需要花更多精力去平衡学习与生活。史蒂文先生说道:“有些学生难以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无法很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生活。可想而知,他们的语言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大的提升与进步。这样的留学生缺乏搭建和运用国际化平台的意识,他们只是为了在国外上大学镀金而已。我建议中国的留学生多扩大自己的交友圈,而非仅仅局限在留学生群体中,这样难以使语言能力得到有利发展。” t/dBotDvH5bBCIAMYq2lehLTYy80NOml6CJyYfqRfmJeQZCB2XEZe85lmq7IyGd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