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把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

业务选择要归核化

专业化和多元化是企业面临的重大选择,焦点在于“把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如果放在一个篮子里就必须放对,否则一旦这个篮子出了问题就会全军覆没;分放在多个篮子里,虽然安全系数大了,但篮子太多又会增加成本。在工业化早期,大多数企业的业务都较为单一,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机会的不断增多,单一业务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少企业逐渐开始开展多元化业务。像韩国现代、日本三菱、中国香港长江实业和华润集团等,都是典型的多元化公司。一直专注专业化发展的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钢铁等,近些年也进入了全球不动产业务领域。到底企业要多元化还是专业化呢?我主张按照业务归核化原则,聚焦主业、做强主业,把主业做强做优做大,在此基础上,如有必要可适当开展多元化经营,但要严格控制数量,总数以三个为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企业首先要有专业化能力。著名的帕卡德定律认为,人才成长速度跟不上企业成长速度,企业很快会衰败;面临的机遇太多,选择太多,企业也可能会衰败;很多企业失败并不是不创新,而是战线拉得过长,导致顾此失彼,找不到重点和关键。业务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做企业最忌讳“狗熊掰玉米”,一定要突出核心专长和核心竞争力,对已有产品精耕细作,不断完善和创新,不停地更换产品和盲目地新增业务都是不可取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是要走专业化道路,抵挡住非专业化机遇的诱惑。

在培育和巩固专业化能力的基础上,企业可探索相关多元业务,适当扩大营业规模,提高赢利能力。关于业务数量,我主张一个为主、两个为辅,总数不超过三个,再多了不一定能做好,而且也没必要。当然,在选择多元业务时,投资型公司会从风险对冲的角度出发,进入相关度不大的业务,以规避单一行业波动引发的颠覆性风险,从而确保稳定持续的收益。但作为生产型企业,还是应立足于专业化大生产,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不断扩大自身优势。

中国建材集团旗下都是专业化的产业平台,按照业务归核化思路,形成水泥、新材料、工程服务三足鼎立的业务格局。从水泥业务来看,这是我们效益的主要来源。水泥是个好东西,虽然只有180年历史,但市场空间巨大,日常生活和基本建设都离不了,如果没有水泥,很难想象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在水泥产业之外,近年来中国建材集团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新材料业务异军突起,逐渐占到集团利润总额的半壁江山。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水泥等基础建材的销量会有所下降,但石膏板、玻璃纤维、风电叶片、锂电池隔膜等新材料产业潜力巨大。在工程服务领域,经过长期海外深耕,中国建材集团的水泥和玻璃装备全球市场占有率达65%,未来我们将从全球最大的建材制造商、单一的水泥玻璃总承包工程商向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建材服务商迈进。

——节选自2018年1月28日在中材科技2018年度工作会上的讲话

适度多元化战略

由于一直管理工厂和产业集团,我是一个专业主义者,或者说身上有专业化的基因,过去很多年一直坚持的是“有限相关多元”战略,核心是先做好现有的核心业务,再根据企业需要,顺着上下游产业链,有限度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这一战略最早提出于北新建材战略转型时。1997年下半年,由于石膏板事业蒸蒸日上,北新建材的“石膏板大王”规划呼之欲出。然而,当一个产品进入成熟期,就会面临激烈竞争。英国BPB石膏集团、德国可耐福集团、澳大利亚博罗集团、法国拉法基集团等外资企业先后进入中国,国内也出现了几十家小石膏板厂。面对白热化竞争,北新建材全力应战,巩固了市场占有率。正是这场前所未有的竞争,促使我们进行了深刻思考。过去,我们脑子里铭刻的基本上是专业化、规模化思想,竞争法则也是“大鱼吃小鱼”。用这种方法,只要产量足够大、成本足够低,就一定能够打败别的企业,然后再去兼并它们。企业增长效仿的都是过去100多年来全球制造业形成的这种“铁律”。但是,进入新经济时代后,传统制造业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成本趋同化,二是普遍微利甚至无利可图。如果一味地走产品单一化道路,我们可能会重复很多企业好的年头挣两亿、差的时候亏两亿的老路。

于是,我们果断调整发展战略,提出以同心圆模式进行产业扩张的战略思路,即由过去的以某一产品作为主业调整为以综合产品组合为大主业,在相关产品、相关产业里迅速扩展,追求多品种、配套化和高附加值,实现业务升级。这一战略,既承袭历史又关注未来,既坚守传统主业又稳健开发新业务。按照这一思路,1998年“迈向住宅产业化新时代”的新战略正式出炉,其内容是:紧紧围绕新型建材业务,向着更宽领域的综合性住宅产业发展。得益于新战略的实施,在1998—1999年石膏板业务最困难的时期,北新建材逆势而上,不仅巩固了原有核心业务,矿棉吸声板、建塑型材、高档建筑涂料等众多新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后来,我到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工作,“有限相关多元”战略都起到了巨大作用。比如,2010年中国建材集团开始实施“大建材”战略:按照国际通行的“三大材”概念,从原有的建材领域进入建筑钢材和木材领域,通过扩展建材行业的定义域,继而扩大企业在建材市场的值域,成为水泥制造商、建筑钢材物流商及木材进口商。国药集团则完成了从医药产业领域向医疗健康领域的延伸。比如,2013年成立国药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国药集团以现金出资,占股70%,对新乡市的5家医院进行集团化管理。这类企业化运营的医院将在公立医院改革中产生“鲶鱼效应”,同时为药品和医疗器械销售提供稳定的市场。

实践证明,“有限相关多元”战略,既减少了业务过于单一带来的机会风险,也扩大了营业规模,确保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战略严格来讲仍是专业化的,所谓多元化也是建立在产业相关性的基础之上。站在大企业集团的角度,近年来我就在反思,如果说过去在战略规划上有什么欠缺,就是业务过于单一。现在的央企大多是专业化公司,主业被限定为三个,而且三个主业基本同属一个专业。这样做的初衷是促使企业做精、做强、做专,同时减少盲目投资的风险。但有利也有弊,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了对冲机制。在周期性行业中,行业景气时,企业可能赚很多钱,但当行业不景气或遇到经济周期性下调时,企业就会发生巨额亏损。

后来,我把“有限相关多元”战略调整为“适度多元”战略。也就是说,在专业化的基础上探索多元化发展,从资本收益、公司战略等角度出发,进入市场潜力大、逆周期或周期性不明显、企业具有独特资源和经营能力的产业领域,注重业务之间的对冲机制,构筑业务组合力。这样既可以确保企业不会因行业波动而面临颠覆性风险,也可以获得稳定持续的收益。“多元”前面为什么要加一个限定词“适度”?看过杂技转盘子表演的人都知道,技艺再高超的杂技演员也只能让一定数量的盘子同时转动,盘子再多就很难控制了。同理,任何企业的发展也都存在管理幅度,业务过多和过少都有风险。因此,多元化一定要量力而行,以足够的控制力、抗风险能力和获取资源的能力为前提。

——节选自2015年4月15日在中国建材集团第二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讲课

投资要注重业务组合力

企业要做多少业务,关键取决于自身的文化沿革和管理能力。由于多元化发展对企业的投资水平、管控能力、财务管理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中小企业未必有足够的驾驭力,走专业化道路是更好的选择,大企业则可以尝试多元化投资。企业既要归核化,又要多元化,两者并不矛盾。归核化是就集团所属的专业化产业公司而言,而多元化是就整个集团的投资方向而言。

具体操作上,可由集团总部以管资本为杠杆,通过投资和股权管理,调控产业布局,组建业务多元的“联合舰队”。像日本三菱、三井、伊藤忠等财团,以银行或其他大型金融机构为核心,通过产融结合的方式促进实业发展,同时能促使不同的财团进行竞争。这些大财团下边有很多实力雄厚的企业,像日本三菱财团下就有三菱银行、三菱商社、三菱重工等几家世界500强企业。可以看出,日本财团在专业化和多元化之间进行了很好的搭配:母公司作为投资控股型企业,是整个舰队的旗舰,负责投资管理,注重业务之间的对冲机制;构成联合编队的各子企业是专业化的实体企业,任务是聚焦核心业务,持之以恒地把企业做好、把产品做精、把市场做大,同时各业务单元之间既独立运作、良性竞争,又相互协作、有机统一,从而确保整个舰队的有序稳定。在联合舰队中,舰船之间的协同效应非常重要。这就类似于求和法则,长度单位可以相加,但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不可相加。企业之间要能形成有协同力、有核心的产业群,如果产业之间毫无关系,硬捏在一起也形不成多大的竞争力。

中国建材集团原本是一家产业集团,总部作为决策中心和投资中心,对集团所属企业实施平台化管理,在融资体系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2018年年底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后,中国建材集团调整总部职能,抓住融资和投资两大核心,组建投资产业基金,利用归核化的上市公司平台优化资源配置,聚焦基础建材、新材料、工程技术服务三大核心投资方向,以管资本的方式推动产业进退。集团总部致力于打造国家材料领域的综合产业投资集团,完善“政府—总部—投资企业”三层管理模式,同步完成管资产向管资本、建筑材料向综合材料、本土市场向全球布局“三大转变”。所属企业则是主业突出、技术领先、管理先进、效益优秀、混合适度的专业化业务平台,力争在水泥、玻纤、轻质建材、玻璃、国际工程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公司群,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和一批专注于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各专业平台形成互补共进的业务族群,实现经营协同、市场协同、技术协同、财务协同、资本支出协同效应,提高资金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周期性运营风险。需要注意的是,投资公司不是层层搞投资,只有集团总部具有投资职能,所属企业没有投资权,必须按照平台专业化要求,聚焦实业做强主业,提升核心业务竞争力。

在投资公司层面,以适度多元化对冲经济周期。在实体公司层面,以专业化夯实竞争基础。组建业务多元的联合舰队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多元化与专业化相互弥补、合理搭配,获取投资收益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两不误。

——节选自2019年1月20日在中国建材集团2019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选择新业务的“四问”和“四要”

选择新业务是企业里最难的事情,一旦选错了,就会犯颠覆性的错误,可能再也无法补救。企业要有选择地做业务,而不是有业务就做,在选择业务之前要进行“四问”:

一问自身是否有优势。拟进入的领域要符合企业战略需要,要对该领域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要能结合技术、人才、管理、文化等优势,形成足够的业务驾驭力。作为产业公司来说,在选择新业务时,应选择那些与现有核心业务相关的产业和产品,以增加新业务成功的概率。像中国建材集团之所以进入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是因为我们在玻璃领域具备强大的技术优势,而太阳能电池是玻璃的衍生品。另外,新型房屋是轻钢龙骨和石膏板的组合,风机叶片是复合材料的下游产品,两个新业务都是我们之前主营产品的延伸,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二问市场是否有空间。拟进入的市场要有足够的容纳度,能为业务成长提供支撑,如市场太小甚至几近饱和就不宜涉入。以央企为例,央企的业务体量像块“大石头”,如果市场像湖泊或海洋一样大,就能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度,如果市场容量像“脸盆”一样大,就很容易把“脸盆”砸坏。

三问商业模式能否复制。商业模式有的容易复制,如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企业的商业模式,有的不宜复制,例如全聚德烤鸭,A师傅和B师傅烤出的鸭肉味道就不完全一样。选择能迅速复制的业务,就能更快地形成规模。像中国建材集团在山东德州做的智慧农业大棚,把现代农业与光伏产业结合起来,大棚透光性好,还能全方位智能控制种植条件,生产出的蔬果十分喜人,这种模式正在全国迅速推广。

四问与资本市场能否对接。企业的效益不仅包括从产品中获得的利润,还包括资本市场的市值,要把产品利润在资本市场放大。

对照“四问”,一项业务能不能做就有了基本判断。那么,这项业务能不能长久地做下去呢?关键点是什么?在新业务培育发展的过程中,还应牢记“四要”:

一要风险评估。开展新业务必须慎之又慎,其核心就是对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和考量,明确风险点在哪里、风险是否可控可承受,一旦出问题能否进行有效的切割和规避,把损失降到最低。

二要专业协同。业务选择必须谨慎小心,而业务一旦选定,就应交由专业的平台公司去做,按照平台专业化思路,一个平台只做一个专业,突出核心专长。同时,新业务发展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要与现有业务产生协同效应,推动企业内部的协作发展,提升产业链综合竞争力。

三要收购团队。发展新业务可以用技术重组的方式,不仅收购企业,还要收购其研发团队。这样既可以保持新业务核心技术的稳定性,又可以稳定军心。重组技术就是重组团队,重组团队就要收购研发中心,有一个扎实的基础,有一班整齐的人马,再去做创新就会相对容易一些。中国建材集团进行技术重组时,会全部保留被重组企业的技术团队,员工因此热情高涨、干劲十足,出了不少重要成果。

四要执着坚守。发展新业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定要有执着的劲头、坚守的毅力。要想深入了解一个企业以及企业的业务、产品、技术等,没有10年不行;要想做到彻底掌握,运用自如,需要20年;要做到极致,需要30年。

——节选自2018年4月14日在中国政法大学的讲课 NO3UtClzYHB9BSI4O2Up1Go8T4GPSSPwJfS1gLvCNuGEkA6qpGzqjCG2bwbTfD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