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我为写材料时“先偷偷上网搜一搜”找到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在前面的“心理篇”中,石头已经十分详尽地阐述了自己清新脱俗的写作观:我们不写公文,我们只是公文的搬运工。

就是说,好的公文基本不是自己硬生生写出来的,而是靠搜集、研究、借鉴、综合、发散得来的。

这个观点是石头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石头在大量的公文写作中发现,写材料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擅长、什么都了解,所以一定要查资料,一定要研究借鉴。

可惜的是,这个观点一直没有找到理论基础,因此说起来总是有点心慌气短、底气不足。

有时自己心里也打鼓,每次写稿子之前都“偷偷”上网搜一搜,这样到底对不对啊?

直到石头看到一本关于逻辑思考和学习方式的书,突然发现,书中一个观点可以给我们写公文时的搜索借鉴行为找到一个坚实的理论依据。

作者提出了一个人类在大脑外包中进化的理论,他认为,人类历史上大脑曾经发生过三次外包。

第一次是产生语言,语言成为大脑思维的第一个外部载体,语言的产生使得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交流思想,形成共同的对事物的理解。

第二次是书写和印刷术的出现,书本极大地提高了人的记忆力,有了文字,我们才不用什么都记在自己的脑袋里,这使记忆的容量空前扩大。

第三次外包就是互联网出现,这次,我们把记忆能力外包给了互联网和搜索引擎,人类要记住的东西更少,只记住一些关键词,就能依靠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掌握大量知识。

作者认为,人脑既然不断外包,就必然会带来一些原本功能的衰弱,比如记忆能力下降,但这其实不是什么坏事。

与记忆力下降相伴是一些技能成百上千倍增强,大脑腾出原本用来记忆的精力和空间,改变为用来观察、思考和创造,比如,现在只要记住一些关键词,再借助互联网,个体就能接触、掌握、运用以前难以想象的海量知识。这就是随着大脑外包,人的思考方式发生的变化。

石头觉得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如果用在我们写文稿的这个领域,这种现象其实同样存在。

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材料写得好的人是什么样的呢?往往是特别喜欢做剪报,特别喜欢读书,特别喜欢背书,特别喜欢藏书的人。

但随着大脑第三次外包的发生,不一定要做剪报了,不一定要背书了,不一定需要藏书了。

写稿子写得好的人,变成了搜索引擎用得好,能够利用互联网精准定位素材,进行积累,同时思考、综合、借鉴和发散能力特别强的人。

比如,知道借鉴利用《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的人,论述可能就写得更精彩,而不知道这个方式的人,材料说理部分写得可能就比较平淡。

再如,知道到一些专业数据库上去搜最新的专家观点和研究成果的人,写关于某个行业发展的讲话,就能写得高屋建瓴,非常深刻。

又如,在互联网上、微信上,或者各种资料库中,下载收集了很多别人帮你整理的提纲、标题、金句、名言、警句的人,就是比那些没有互联网意识,只是通过读书、做摘录收集资料的人积累的速度要快得多、体量大得多。

当然,要强调的是,不是说互联网时代大脑就不重要了,对信息材料的甄别、整合和发散完全依靠大脑来完成,语感也要依靠大脑。

石头想表达的是,写材料,用搜索引擎查,或者喜欢在网上找各种资料下载,作为自己的写作基础,不但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儿,而且还代表着你已经赶上了第三次大脑外包的浪潮。

而那些仍旧执着于采用第二次大脑外包的办法,比如,在小本上摘抄报纸上的句子,或者花极大精力学习收集经典的古书之类,当然通过久久为功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但在效率上确实落后了。

结论就是,写公文动笔之前,以及在写作过程中,都要利用互联网尽可能全面地占有与写作主题相关的语言、观点、体例、逻辑等,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方式。

面对趋势,抵抗是悲壮的、无用的,躺下来享受才是正途。

以上是关于利用互联网写材料的一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Mox8HB3rwG7d3JfN3lUk2ZThdxQ3ZQLv2P71efer4KwaqyOg31FzYI+7i1GjaH8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