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 知识螺旋与显性化 |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也称知识螺旋)有4种类型,可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
社会化是指从个体隐性知识到另一个体隐性知识的传播过程。这是人类知识传播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师傅带徒弟。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我们不遗余力地将隐性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显性化,但总有部分有价值的隐性知识难以实现转化。通过隐性知识的社会化阶段将隐性知识进行传递、共享及创新,已成为企业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不使用语言也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隐性知识,如徒弟仅凭经验、模仿和实践就可以学会手艺。
外化是通过类比、隐喻、假设、倾听和深度谈话等方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是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人们将自己的经验、知识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的内容,是将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将经验转变为概念。
该过程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建立重复利用知识体系的过程。它重点强调的是信息采集、组织、管理、分析和传播。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是在不断聚合过程中产生新的理念。个人知识并不能直接共享,可以进行传递的仅仅是知识中的有关观点和信息。他人在接收信息后,要对其进行深入感知、理解和内化,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新知识。企业将从个体员工收集到的显性知识通过加工整理,最终浓缩为企业的核心知识,员工可以方便地吸收和使用,以实现企业的正常运营。
内化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又转化为企业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化的目的在于实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取决于企业能否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能否不断地创造出新知识。经过内化阶段,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知识管理完成一个基本循环。
在上述4种转化过程中,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核心,是知识生产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员工个人的隐性知识是企业新知识生产的核心。为有效激发个体隐性知识转化,避免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增加这4种转化方式的互动作用,将影响公司的新知识产生水平。
按照实施主体不同,隐性知识显性化有以下3种方法。
企业结合业务流程,组织人员按照职能和项目两种类型进行统一梳理。首先要梳理出隐性知识点,特别是关键工作包中的知识点;然后把隐性知识点对应内部可求助的专家,组织知识贡献者(知识专家)把隐性知识点显性化。例如,企业可以定期(如每年)组织隐性知识梳理工作;按照领域对专家资源进行分类并划分级别(由高到低依次为顶级专家、特级专家、高级专家、中级专家、一般专家),各级专家可按照一定的模板来沉淀固化知识。
人际化方式指通过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实现知识的传播,让员工在交流过程中自然地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这种方式具有互动性、即时传播等诸多优势。一般可采用知识社区、博客、微博、维基百科、知识问答及内部讲座等方式。
为了能够方便及时地解决普通工程师遇到的问题,同时将专家的知识显性化,可以在普通工程师和专家之间建立通畅的咨询通道。专家对外开设网络化服务台是一种有效方法。服务台相当于将各专业领域的专家资源虚拟化,构建社交媒体,将专家大脑中的知识分享给知识的消费者,如图5-1所示。充分利用专家作为隐性知识载体的特性,通过交流方式显性化专家大脑中的知识,并在系统中转化为知识沉淀下来。普通工程师根据遇到问题的特性,在服务台的专家列表中选择专家,并从专家信息介绍(如专家的擅长领域、主要经验、历史知识贡献以及曾参与项目等)中判断选择合适的专家。
图5-1 专家知识的显性化方法
利用专家服务台的搜索功能,研制人员可快速获得针对性的知识和解决方案。针对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社区内容,可通过“转化为知识”的功能,启动知识获取流程,将解决方案固化为知识后归入相应知识库中。
知识评论可以提高和改善知识本身的翔实程度。研制人员在查阅知识过程中,可对知识本身进行评论或补充,能提高知识的最终质量和应用准确性。
由企业统一组织梳理隐性知识点的形式具有其局限性。一方面,这种大规模的运动本身投入成本比较大,不能作为常态管理;另一方面,这种形式下梳理出的隐性知识点的全面性无法保证,员工日常工作中或某个项目中都可能出现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棘手问题。作为第一种形式的补充,企业有必要结合业务流程,制定常态化机制,通过工作总结和问题事件促使隐性知识能够不断从流程中获取、积累和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