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课堂上,老师提问轮不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应从问题开始。

课堂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提问通常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课堂上中等生常常被老师们忽视。中等生既不能像优等生那样受到老师的重视,频频被提问,对老师提出的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志在必得;也不会像一些后进生那样调皮任性,即使学习不好,但也会抢着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后进生积极回答问题,老师认为其有所进步,也会及时给予表扬。中等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常常是默默无语,有的甚至是怯怯懦懦。对于课堂上老师们所提出的问题既不敢大胆回答,也不勇于发问。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老师甚至记不住他们的名字。

二是许多中等生认为“平平淡淡才是真”。这种心态使之在学习上力求不前不后、不上不下,稳居中游。他们行事小心翼翼,在课堂上不积极发言,因为这样既不会因为答错了被老师批评,也不会被老师提问,从而既保护了自己的自尊心,又保持了其“好学生”的形象。这种心态使中等生渐渐地自我封闭起来,成了人群中的一棵“无声的小草”。

案例

初二(2)班的教室里,成绩中等的李秀同年级尖子生袁野同桌。由于袁野各科成绩都很优秀,每堂课上,老师都把她作为提问重点,这使李秀既羡慕又自卑。

一次李秀过生日,在北京读研究生的表哥给她寄来了生日礼物。那是一本名叫《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书,她一口气读完了,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要像刘亦婷那样努力学习。之后,李秀开始发愤努力,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抓紧复习,虽然成绩短时期内没有显著提高,但她的学习劲头很足。

一次上级领导要来听课,老师事先设计好了课堂程序,并安排好了课堂提问的同学,让他们事先做准备。当然,老师安排回答问题的同学都是平时的尖子生。也就是说,这次提问没有李秀的份,但她的同桌袁野是肯定有的。

那是一堂李秀非常喜欢的语文课,老师安排的问题李秀都能回答上来,经过思想斗争,李秀找到了语文老师,表达了自己也想参与回答老师提问的愿望,可语文老师却说:“你行吗?这可是一堂很重要的课,你还是下次再说吧。”听了老师的话,李秀沮丧地回到了座位上。

东子给家长和老师的建议

1. 课堂上,老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般来说,课堂上通常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学习优等的学生——老师经常对他们进行提问,他们有问题也积极问老师;二是,学习中等或稍差的学生—老师经常忽视他们,他们大多也不对老师进行请教,即便是回答问题也经常是被动的。对于这两种学生,老师可分别对待。具体处理办法是:对于理解能力强,能积极回答问题并进行提问的优等生,可利用他们活跃课堂气氛,起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带头作用;对于被动回答问题的中等生,老师要注意鼓励措施的运用,要经常提问他们,并对他们的回答及时给予鼓励。由此,培养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有的老师课堂上只围绕几个优等生发问,把大多数中等生冷落一旁。这样一来,优等生兴趣盎然,而中等生则无精打采。久而久之,会使优等生骄傲自满,而中等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却被挫伤。

《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的提问不能牵拽和压抑,而是要积极地诱导和鼓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和强烈的求知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上课提问不能光靠几个尖子生来撑门面。

写到这儿,让我想起女儿依依上高中不久的事。一个周末,依依返校(自2009年上高中后她就开始住校)时,露出对语文没兴趣的苗头,我感觉事关重大,就向她了解详情。孩子说语文老师对她不好,她不爱学这门课了,开学两个多月了,老师从来都没有让她回答过问题。由于没有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冷遇中的依依渐渐对语文失去了兴趣,由此学习成绩开始下降。

虽然语文不是依依的强项,但是一直以来她对语文都是很有兴趣的,尤其是不断有文章发表,还出版过两本书,孩子更是兴趣盎然,并由此想将来从事与文字有关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对语文没了兴趣怎么能行啊?即使将来不从事相关的工作,对语文失去兴趣,也会影响到对其他知识的获取。为此,第二天我来到学校,找到她们的语文老师,了解相关情况。

从语文老师口里得知,依依的语文成绩(开学的摸底考试)一般,学习态度一般,作文一般,总体感觉这是个很一般的孩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等生”。当然,她也不知道依依上高中以前的一切,甚至她还以为依依十六七了(依依当时还不满13岁)。由于啥都一般,所以这个老师就没有把依依这个中等生“放在眼里”,以至于依依上课时无数次举手,老师都不给她回答问题的机会。

依依高中以前各科的成绩中,以数理化为好,在班里一直居前几名;语文稍逊(总分不是很高,但是作文很好),属于中等偏上;最糟糕的是英语,应在中等偏下。

上高中后,我向班主任老师介绍了依依的学习情况,而后班主任向英语老师推荐依依做英语课代表,英语老师欣然同意。当依依得知英语老师让她当课代表时,非常激动,她充满自信地说:“老师,我不会辜负您的期望,我一定努力学习!”英语老师鼓励依依说:“老师相信你,才让你当这个课代表,但不要有啥负担,有事随时找我。”

那天到学校和语文老师沟通完,我又趁机找到英语老师和班主任了解依依的情况。英语老师笑容满面地说:“依依这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非常懂事,学习很卖力,成绩也提高得很快。你放心吧,别的科不敢说,英语没问题的,她很快就会赶上去,而且会学得很好。”随后班主任也讲述了依依入校以来的学习生活情况,她也说依依很懂事,上课积极发言,学习也很努力,孩子很阳光。

这就是差别,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老师眼里竟截然不同,不同的看法带来了不同的结果。

2. 告诉中等生,课堂上要主动向老师提问

课堂提问应该分两部分,即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提问。

课堂上一般都是学习成绩较好而且平时比较善于思考的学生向老师提问。这样久了,老师可能会觉得学生提出的、老师给予了讲解的问题大家应该懂了。可事实上大多数中等生并不懂。这时,中等生就应该主动提问,使老师能够了解到更多中等生的学习情况。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前提。身为老师,平时一定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平等待人,课堂内外都要善于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老师平时对学生的态度,会延伸到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由衷地对老师充满敬意,喜欢这位老师,就会对老师充满信任,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主动向老师提问。

女儿依依自上学以来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因为“吃不饱”就不断跳级,每次跳级后,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会回落到中等甚至是中下等,然后再奋起直追到中上等、上等。

无论是跳级前的上等,还是跳级后的中下等,孩子在课堂上都积极发言。她在《玩着长大的小依依》一书里曾写过一篇《我要发言》的文章,介绍了她的课堂生活:

很多同学不喜欢举手发言,而是等老师点名叫起来回答问题,被叫到就自认倒霉,极不情愿地站起来回答。而没被叫到,就在底下偷偷庆幸。可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呀!我猜不愿意举手发言的同学们可能是害怕答错了老师的问题而在同学面前丢脸,也有可能是不敢面对答错后老师严厉的批评。因此,上课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这道题怎么答呀?”老师看着我们问。同学们没有一个做出反应,而是像没听见一样,继续看书……

而我偏偏是一个例外。有时没等老师把问题说完呢,我就抢先把手举得老高,为的就是让老师看到我,进而让我来发言。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我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

初二一天的物理课,老师讲了一道实验题。题目是:现有玻璃杯一个、小灯泡两个、水若干、电源一个、导线若干、铅笔一支、橡皮泥一块、电流表一块,可任意选择其中的材料,进行实验来证明所学过的概念或定理,要求说出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结论。老师读过题后有很多男生举手要求回答问题,却没有女生举手(我当时正在审题)。于是,老师叫了其中的两个男生,他们分别用电流表、导线、灯泡、电源、橡皮泥和铅笔,证明了串联电路各部分的电流相等,以及当压力相等时,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可是当两个男生都回答完毕后,还是没有女同学举手。这时,物理老师说:“接下来要找个女同学答一下。”

班里的女同学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沉默不语。见此,我又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高兴地叫了我,我站起来镇定地说:“我选用的是铅笔、玻璃杯和水。首先把水倒进玻璃杯,然后用铅笔敲打玻璃杯的外延部分。现象是发现水产生了微微的波纹,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颤动。”语音刚落,老师带领同学们鼓起了的掌。老师说掌声不够热烈,于是我的发言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可是,我还不明白老师为什么鼓掌,老师说:“用简单的工具和简易的操作来证明概念,这是最好不过的了,不仅不易出错,还会给人清爽的感觉!”

成功和失败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虽然我的发言未必每次都能得到老师的赞赏,但是不管成功与否,发言都是一件让我很喜欢的事情,因为不管对错,你总能得到老师的点评。就算你的答案错了,起码你可以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要对自己有信心。只有对自己有信心了,才能拥有举起手的勇气。心中要始终想着:我要发言!

3. 老师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

为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必须对课堂提问适当地进行分配。首先,老师必须了解班级里哪些学生属于优等生,哪些属于中等生,要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其次,要给中等生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先回答一些难易适中的问题,不断地鼓励和帮助他们,使他们逐渐赶上去。

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大多数学生积极思考。提问的问题过大、过深、过难,只有几个优等生明白,多数中等生回答不上来,最后还是由几个优等生回答。这虽然完成了提问的过程,但并没能激发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思维。而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所有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表面上看学生积极踊跃,实则会使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因此,老师要正确把握课堂提问的“度”,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多数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这样才适合于中等学生。也就是说,课堂提问既不能让中等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中等生唾手可得,而应让他们“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各异,思维方式有别,这些都要求老师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让水平高的学生回答难度大些的问题,让水平低的学生回答难度小些的问题。即使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认识有深有浅,分析不同,答案也可能会不同。也可集思广益。这样,每一个学生均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他们的思维也就能不断获得拓展。 tEHGrPFFnSV27x9C7IuaEwsXlE3xaQKixASztRRvw9yXvs2gXUdmX8AjQf0McFE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