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给予阳光,中等生会更灿烂

如今,在学校里,在班级中,优等生往往会受到偏爱:课堂上,他们是老师主要的提问对象;课后,各种竞赛又给优等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表扬、鼓励、成功也给了他们更多信心和力量。因为优等生能给家庭、班级、学校带来荣誉,所以被家长、老师,甚至学校领导宠爱着。

而那些中等生们,每天安静地端坐或行走于教室内外,从老师和同学的视线中淡入淡出,默默无闻。课堂上提问,他们的手举了又举,却被老师忽视了,终于无力地垂下,直至不再举起;有时他们也会在下课的时候闹出点事情来,可事情太小,班主任甚至连眼都没抬,摆摆手就把他们打发了。回到家里因为在学校表现平平,也得不到家长的重视。这使他们变得沉默寡言,日渐“枯萎”。

案例1

刘阳在上小学时,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爸爸妈妈很为自己的女儿骄傲。可是,进入初中以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第一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刘阳的学习成绩一下子在班里排在了10名开外,这对一向感觉自己学习良好的她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同时父母的态度也开始暴躁起来。

刘阳决心努力学习,争取下次考试挤进班里的前几名。然而,第二学期的考试成绩依然不理想,仍然在中上游徘徊。她有些失望了,不晓得自己成绩下降的原因是因为能力低,还是因为压力大、太紧张,导致学习方法不对。而这时爸爸妈妈的脸色更加难看起来,对她横加斥责,骂她不争气,是笨蛋一个,给家人丢脸。甚至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爸爸也会对客人说:“我们这孩子太不争气,脑袋瓜子太笨,将来肯定不会有什么出息。”说得刘阳低头不语,心里很不是滋味儿。慢慢地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自卑起来,对学习丧失了信心……

案例2

一名中等生在他的朋友圈里叹息道:

我是一个学习不争气的中等生。老妈老爸总对人说:“这孩子不上不下的,考名牌大学没什么指望,放弃了又太可惜,真是愁人呢!”而老师更是忽略了我的存在。微笑和关怀都给了尖子生(优等生),个别辅导的机会和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又给了差生。我和我的中等生“难友”们只能待在被遗忘的角落,没有“阳光雨露”,甚至连“雨雪风霜”都没有。

东子给老师和家长的建议

1. 帮中等生树立“我能行”的信念

孩子的成绩牵动着家长的心,成了大多数家长最关心的头等大事,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当孩子成绩下滑的时候,很多家长却对孩子冷嘲热讽,而不是帮助他们找出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最终使孩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这本来是帮助孩子重建自信的大好时机。

自信是成功的起点,是前进的力量。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看到自己的长处,尤其是那些中等生,一定要让他们相信自己,树立“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办到的事情,我也能办到”“别人能做好的事,我照样能做好”这样的信念,只有这样,中等生们才会更加独立、自信,也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进步。

有一个很多人熟知的小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非常调皮和淘气,常常弄得老师哭笑不得,为此学校将爱迪生列为“坏孩子”,最终,校方通知爱迪生的妈妈将他领走,并告诉爱迪生的妈妈这个孩子不可能有出息了。小爱迪生非常害怕妈妈会责骂他,可爱迪生的妈妈并没有责骂他,只是说了一句:“孩子,我相信你能行!”在妈妈的鼓励下,爱迪生最终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发明家。

虽然,我的女儿依依不比爱迪生,但是我对依依的激励同样使孩子愈发自信,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在生活上,孩子也处处显示“我能行”,很多同龄孩子不能做的事,她都能很好地完成。

依依15岁上大学后,军训第一天,她激动地打来电话说,宿舍内务叠被子只有她一人合格,由此受教官表扬,并被委派指导舍友叠,直至帮助大家都达标。孩子在打电话时,话筒里还传来宿舍同学的声音:“别打了,快点帮我叠吧!”

为什么比依依大三四岁的孩子被子没有她叠得好呢?自小我对孩子的鼓励和放手,使她自理能力和自信心都很强。而大多数家长只顾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考高分,包办替代家务。这样做,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蚕食了孩子的自信心。

2. 多给中等生正面的暗示

家长和老师积极正面的期待,会使孩子感受到被关爱和被支持,从而使孩子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相反,负面消极的评价会使孩子失去信心。

当孩子成绩不理想,对自己失去信心,怀疑自己能力的时候,如果父母和老师能常常给予积极的暗示,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反之就会更加自卑。有的家长经常骂孩子“笨蛋”“啥也不是”“你这一辈子就这样了”……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孩子会记在心里的。以后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会想起这句话,从而怀疑自己,就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如果孩子平时听到的是鼓励和表扬,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他也会想起大人的话,并以此来激励自己,不断地去克服困难。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多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无论是一句肯定的言语,还是在关键时刻的支持,孩子都会感受到来自心底的力量。经常这样做,孩子会越来越出色。

依依第一次跳级后,英语考试考了47分,全班倒数第一。那天,孩子放学回到家,就哭着告诉我这个“不幸”的消息。当时,我不仅没有指责孩子,而且还安慰和赞赏了她。因为在我眼里,这“47分”意味着孩子已经掌握了能够获得“47分”成绩的知识,意味着这“47分”的题目她已经接受并理解了。而后,我对女儿又进行了一番鼓励,并请了一个英语家教来帮助孩子提高。两个月后的期末考试,“47”被“97”替代。这看似神奇的变化,就是源于家长对孩子的肯定。

法国有句谚语:自以为鼠辈的人定被他人轻视、欺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心理暗示”给人带来的影响。经常性地给孩子一些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孩子就会更加自信,会更加积极地向更高的人生台阶迈进。

3. 要发现中等生的“亮点”

教育就是挖掘潜能。每个人都有着明显的或者潜在的不同于他人的优点,发现并培养这些优点,才是增强孩子自信的关键。教育不是把孩子都培养成像筷子一样齐,而是把每一个孩子的不同潜能都充分地激发出来,使之百花齐放。

家长要善于看到和挖掘孩子的优点,同时也要能够正确看待孩子的缺点。孩子的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帮助他们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发现并扩大孩子的“亮点”,淡化他的“暗点”。

家长要善于对孩子说“你真棒”,想办法让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我很棒”的感觉中。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找到孩子的一两处“闪光”的地方,并加以表扬和鼓励。孩子的进步我们也要发现并及时给予表扬。

4. 要善于赏识中等生

中等生“既自尊又自卑”,既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同时也对家长和老师的批评耿耿于怀。中等生的闪光点相对较少,即便有也常被人们忽略。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善于向他们“竖起大拇指”,因为你们的“赏识”能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能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并成为其前进的内驱力。

中等生渴望阳光,需要关注。如果我们多为他们“竖起大拇指”,肯给他们一点阳光,他们一定会光鲜灿烂;如果能给他们提供一个舞台,他们同样能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如果能给他们一支笔,他们同样能够谱写出动人的旋律和优美的乐章。 TTTbiJdD6lkRR83asxUuGh5cj3k2kUYrv/6QwaOSPwuJsTQQJSVFpezK8dnvaUQ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