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知识社会。我们国家的大众科学素养还需要提升,科学精神还需要加强。一方面,电视里的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是无法做到这件事的;另一方面,我们虽然已经有了获得雨果奖的科幻作家刘慈欣,有了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但是这仍然属于流行文化,很难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刘慈欣的《三体》和《流浪地球》都曾被职业科学家拿来进行“科学性挑刺”)。然而,中国的学术圈一方面拿着放大镜来对流行文化“挑刺”,另一方面又不屑于做这种“下里巴人”的事情,更多地仍然是在自己的“阳春白雪”天地里自娱自乐。
今天的中国学术界,非常强调“论文导向”“学术导向”。姑且不论这种导向对不对,实际情况是:几乎没有多少学者关心科学精神的大众普及。毫无疑问,这对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非常不利的。我们缺少像写出《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的尤瓦尔·赫拉利,缺少写出《时间简史》的霍金。虽然他们是学者,但是他们把大众普及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而且以此为乐、以此为荣。
显然,上海大学赵炎教授的这一本《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打破了这个现状。从这个意义上讲,赵炎也做了一次不折不扣的创新。
我拿到书稿,发现赵炎把创新分为技术、科学、体制、产业四个方面。这是颇有新意的。并且,书中对许多创新过程的细节描写很精彩。这也是我们创新管理的学者们往往忽视的。事实上,那些历史上的经典创新案例能够给我们的启示,往往蕴藏在丰富的细节中。如果要做到完美主义的创新,就必须懂得“魔鬼在细节中”的道理。否则,我们可能就永远也无法真正做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赵炎还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创新的相关问题,例如创新的双刃剑效应、创新与竞争的关系、中国产业创新的七宗罪、专业教育是否适合于创新、粗放式创新与集约式创新,等等。有些观点属于学术领域的一家之言,但是角度独特却是毋庸置疑的。最重要的是,他用通俗的语言,把学术界的不同观点、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展示给普通大众,这就为提升大众对创新的认知水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书的最后一章,赵炎对创新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指出“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人类的福祉,而这种福祉并不局限于在市场上以金钱衡量的价值,而是包括了体制的优化、社会的进步、人类道德水平和治理水平的提升、科学认识的进步和突破、产业结构的升级等”。这就对创新的内涵进行了升华。对于熟知“熊彼特范式”的创新管理学者来说,我们的确应当把创新的概念进行重新审视。今天的中国,不仅满足于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而且要怀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更加宏大的梦想。毫无疑问,创新学者需要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此,我们一方面应当对创新的概念进行重新梳理,建立新的创新理论体系,将之付诸实践,推动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更多地意识到并承担起普及科学精神的责任,为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而努力。时至今日,这后一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陈 劲
2019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