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礼始饮食

古人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汉书·郦食其传》) 俚语有云,“吃饭皇帝大”。饮食不仅使人类的生命得以延续,而且使得人类的文明得以演进。

先贤曾根据饮食的状态对人类文明加以区分。首先,以是否用火烧炙、烹煮食物,把人类历史区分为“不火食”和“火食”两大阶段。上古时代,人类没有掌握用火技术的时候,只能生吃植物的种子、动物的血肉,茹毛饮血,处于“不火食”的状态。后来有圣人出现,学会用火烧炙、烹煮食物,人类便进入“火食”阶段。后世祭祀,多用生肉,称为“血食”,大概是对人类原初饮食状态的追念吧。有研究表明,“火食”大大促进了人类大脑的发育 (马丁·琼斯著、陈雪香译《宴飨(xiǎng)的故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6页) 。看来,我们把烹煮食物的火看作人类文明的曙光,也不为过。

其次,先贤还根据“粒食” (以谷物为食) 与否,来区分渔猎文明与农业文明。渔猎民族“不粒食” (《礼记·王制》) ,饮食以肉类为主,其文化“贵壮健,贱老弱”,分配食物时,“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 (《史记·匈奴列传》) 。农业民族则过着“粒食”的生活,其文化重孝悌,尊老慈幼,给老人以特殊的照顾 (七十者衣帛食肉。《孟子·梁惠王上》) 。很多民族都经历过由渔猎到农业的转变。古汉语中,打猎称为田 (通“畋”) ,耕种也称为“田”,还保留着文明演进的遗痕。从“不粒食”到“粒食”,自然也是文明进步的象征。

人类经过“火食”与“粒食”两次饮食革命,都实现了文化的巨大飞跃。这充分印证了一句话,“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礼记·礼运》)

人是社会的存在,宾主交接势所难免。主人以饮食招待宾客,是宾主交接的一般形式。主人设宴招待宾客,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共享食物的行为。这种共享行为出于人性。自然界中的动物,大概只有人类围绕食物时,不是龇牙咧嘴地争抢,而是面带笑容地共享 (马丁·琼斯著、陈雪香译《宴飨的故事》,第3页)

据考证,英文companion (伙伴) 一词的拉丁词源:com-意为“共同”;-pani-的原型为panis,意为“面包”;加词尾-on,即为“共享面包的人” (埃西尔·伯奇·唐纳德编《现代西方礼仪》,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年,第106页)

汉字的“乡”繁体写作“鄉”,其甲骨文 )、金文( 的构形,正是两人相向安坐,共同享用食物的形象。“燕饮”的“燕”,通“宴”,其实就是“安”字。“安”的完整形态作 ,“女”字右下侧的符号 代表筵席。因为在古礼中,宾主交接只有到了“燕宾”的环节,主人才“请坐于宾”,此前宾主双方大部分时间都是站立着的 (《仪礼·乡饮酒礼》) 。所以,“ ”可以看作是对燕飨之礼的形象表达,宾主双方在一种和乐的氛围中,安坐着共享美食。《周易》说:“君子以饮食宴乐。”这种宴乐不是独乐,而是宾主共乐。 6j1aV9rVyrQG3qCvCSFX6x95itNwlFGysg30gtYA69MsPIvx/IKsY2gJQjtyURW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