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重建礼乐文化生活 (自序)

自古以来,礼 (乐可以统摄于礼) 既是中华文化的“心” (民族精神所系) ,又是中华文化的“身” (攸关社会制度) ,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全副精神与面目所在。两千多年来,作为传统中国人基本的生活样式,礼陶铸着万民的品格,培蓄着民族的元气。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流寓香港的唐君毅先生基于自身辗转就医的经历,会悟到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消逝,遂提出重建礼乐文化生活的主张。何谓礼乐文化生活呢?唐先生说:“礼乐文化生活是指人的自然生命与日常生活本身成为文化的,而文化亦是日常生活中的,亦是属于自然生命的。” (唐君毅《东方人之礼乐的文化生活对世界人类之意义》,收入其著《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第606页) 也就是说,礼乐文化生活,是要将人的自然生命,通过礼乐的涵养、浸润,转化为文化的生命;将日常生活,通过礼乐的塑造、融摄,升华为文化的生活。这是何等敏锐的洞见。值得庆幸的是,世运几经浮沉,而今国势日隆,重建礼乐文化生活也到了最迫切的时刻,每个人心里都涌动着对文化生活的渴求,流淌在血液里沉睡已久的文化因子终于开始觉醒。

我们该如何重建礼乐文化生活呢?晚年的朱熹于礼学有一番大的省思。

礼乐废坏二千余年,若以大数观之,亦未为远,然已都无稽考处。后来须有一个大大底人出来,尽数拆洗一番,但未知远近在几时。今世变日下,恐必有个“硕果不食”之理。 (《朱子语类》卷第四十八)

虽然生于文化肇极的赵宋之世,朱熹基于儒家的理想,并不认为那是礼乐和洽的时代,他认为孔子以来的礼崩乐坏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朱熹预言后来者必有一番彻底整理,并指明了其方法——拆洗。礼乐有文、有情,识其文者能述,知其情者能作。拆洗就是要据文探情,推本古人制作礼乐的原理,然后秉此原理,斟酌损益,以期契于世用。因此,重建不是复古,而是创造性地再现。具体地说,对那些适合现代生活的礼仪,我们理应加以发扬。对那些不太适合现代生活的礼仪,我们则要谨慎地调整,然后再加以发扬。

生活于这个时代,远离战火,乐享太平,而且正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是何等的幸运!早在九十年前,梁漱溟先生就曾预言:“我觉得中国之复兴,必有待于礼乐之复兴。” (《朝话·谈音乐》,收入《梁漱溟全集》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更幸运的是,身处历史的转折点,我们终有机会成为文化的先觉者与先行者,去开启一个文明开化的新时代。《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此之谓也。 jMbj8kDGdixlvkEEfmsI5af8enecWQz8yF3tSHZf21/hNgEIU4HyVSH/b5bqQsV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