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分娩都是在医院进行的,所以婴儿要在医院度过1周,因此,母亲是在婴儿出生1周之后才真正担负起照顾婴儿责任的。母亲的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因此,实际上,多数是由奶奶来照顾婴儿,助产妇会来帮助给婴儿洗澡并指导喂奶等事情。母亲会看到奶奶或助产士照顾孩子的情形,如果与在电视或者杂志上看到的不同,也不要过分在意。照顾婴儿个人有个人的做法,不要认为不是固定的做法就不可以。
这一时期的婴儿睡眠的时间要比醒着的时间长得多,但也没有必须睡多长时间的规定。
排尿的次数,也是每天五六次到10多次不等,母亲一般都不会担心,但当他们初次看到婴儿的大便后,多数就会担心了。大便次数多时,就会认为是不是消化不良了,这一时期不会患这种疾病。既有1天只排1次大便的婴儿,也有每当排尿、换尿布时都会排便的婴儿。这些情况在母乳喂养时比较多见,排便次数越多,便就越不成形,渗到尿布中,可以看到黏液或粒状物,发出酸味,多呈绿色。对于婴儿,这些都属于正常的。
出生后1周,从医院回来时婴儿的体重(很遗憾,因为医院很忙,在出院时,多数都不会给婴儿量体重)与出生时的体重相比一般没有多大变化,这可以说是一种生理性的现象,也可以说是不太喝奶的婴儿的自然的结果。出生1周后婴儿的体重就会明显增加,这是因为婴儿的体内开始“革命”,显示出真正开始成长的态势。可是,不论婴儿的态势如何强,如果母乳分泌不足的话,婴儿的体重也不会增加。从1周到2周婴儿的体重不增加,是因为母亲乳房分泌功能不旺盛,乳汁分泌不足所致。如果换成牛奶,体重就会不断增加。这时,母亲就会思考:抚养婴儿并不只是为了使其体重增加,对婴儿来说,没有比母乳更理想的营养,应该先使母乳喂养得以实现。所以,即使体重不怎么增加,也要努力用母乳喂养。
在医院时,因为护士很忙,没有时间等待分泌不足的乳房胀起来,就先喂给婴儿牛奶。在婴儿出生4周内,无论如何都在坚持母乳喂养的母亲不用说,就是已经用牛奶喂养的母亲也会有一半出现母乳分泌增多的情况,所以应该努力使母乳增多。即使是婴儿体重的增加没有达到每天35克的标准,只要婴儿没有哭闹,就应该继续努力进行母乳喂养。可是,不论母亲意志如何坚定,婴儿的体重1周只增加100克的话,不多少加一些牛奶就说不过去了,如果婴儿再哭得厉害,还会出现脐疝。
相反,有的母亲乳房涨得很满,但婴儿却吃得很少。婴儿吃五六分钟,接着就不好好吃了,或者是睡着了。于是,一会儿就饿了,过30分钟,就开始哭闹起来,这样的婴儿,喂奶的时间及间隔都不好确定,这也是一种个性,母亲不要着急。有的时候,喂奶的间隔时间会很长,虽然婴儿吃得很少,把睡着的婴儿摇醒喂奶的做法也是不提倡的,因为婴儿如果饿了的话,肯定会哭的。牛奶喂养的婴儿是隔3小时左右喂1次奶,母乳喂养的婴儿喂奶间隔是不能确定的。
睡眠、排泄、食欲都与婴儿的个性有关。在这一时期,婴儿个性也开始在其他方面展现。
有的家长虽然非常细心地给他换尿布,他还是会出现臀部变红;有的婴儿,在脐带的断端脱落后脐部不是干燥的,而是有渗出且发红;还有经常打隔及经常“吭哧、吭哧”用力使脸色发红的婴儿;还有吃母乳或牛奶之后,二三分钟或20分钟左右之后,像喷水一样吐出来,然后,就像没事一样的婴儿;还有喝奶很急,经常呛的婴儿;还有眉毛上出现浮皮,脸颊上开始长出小小的像粉刺一样的小疙瘩的婴儿;还有的婴儿,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鼻塞。
上述个性出现的时候,不要马上考虑为疾病,可以认为:正常的婴儿,这一时期是不会患病的,当然没有治疗的必要。另外,不提倡每天给婴儿量体温,每天抱几次婴儿贴贴脸颊,自然会感受到婴儿的体温。
这一时期还会发现,“足位”分娩的婴儿,在颈部的左侧或右侧,可以触到质硬的、活动的肿物,而且婴儿躺着的时候,颈部总是朝向一侧(见92斜颈)。
出院回家之后,婴儿有时会出现少量的眼眵,一侧较重,另一侧较轻或几乎没有,睫毛没有被粘上,白眼球也没有变红。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靠近外眼角的部位,睫毛粘在眼球上,这就是轻度的倒睫,用消毒棉擦拭就可以了(见160出眼眵)。
不论是男婴还是女婴,有时都会出现乳房肿胀,中间有肿块,一按就会流出白色的乳汁,在2个月内会自然消退,所以不要去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