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力资源来说,最基础的工作应该就是给员工做工资、发工资。但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快速准确地制作工资表,如何理解并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如何巧妙地计算个人所得税,如何合理规避个人所得税等。本节就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些令人头疼的问题。
对于员工而言,进入一家企业之后,工资无疑是首要关注的焦点之一。基于此,工资的计算和发放是否规范就变得异常重要。例如,有些员工每月只能拿到比较微薄的工资,从工资表上的明细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工资构成,而有些员工虽然工资拿得多一些,但人力资源部门并没有给员工列出工资明细,那么前者在心态的稳定性上肯定要高于后者。久而久之,后者就会觉得自己所在的企业根本不靠谱,而且以后一旦出现经济上的纠纷也无据可依,难免让员工很没有安全感。
既然一份标准的工资表对于企业维系员工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规范的工资表到底应该如何做呢?示例见表1-1。
表1-1 工资表模板
从工资表的构成来看,首先是员工姓名、员工所在部门等非常基本的要素。其次是各部门对应的基本工资,以及员工应得的绩效奖金、相关福利、补贴、扣款等。可以说,工资表的内容非常细碎、繁杂,因此,在制作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每一个细节,毕竟这会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一旦出错,非常容易影响员工的情绪。
最低工资标准指的是员工在法定工作时间或者劳动合同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完成了规定的劳动量,企业据此应为其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最低工资一般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月最低工资标准,另一种是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前者适用于全日制就业的员工,后者则适用于非全日制就业的员工。通常情况下,最低工资标准每一到三年就会调整一次,而且最低工资标准不包括加班费、特殊工作环境下的津贴和福利待遇。
最低工资标准确立的依据一般有当地城镇居民生活费用支出、员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员工平均工资、经济发展水平、失业率等。确立的方法一般是恩格尔系数法(居民食品消费占消费总额的比重)和比重法。其中,恩格尔系数法就是按照相关数据,计算出最低食物支出标准,除以恩格尔系数值,再与赡养系数值相乘,加上调整数。比重法把一定比例的最低人均收入户确定为贫困户,再将其人均生活费用支出水平统计出来,与每一就业者的赡养系数相乘,再加上一个调整数。
最低工资标准的实行,是国家为了保障每一位员工的基本生活水平,要求企业在员工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必须支付给员工不低于这一标准的工资报酬。因此,任何企业在进行薪酬的发放和管理时,都必须注意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变化情况,严格按照《劳动法》中的相关规定执行这一标准,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目前,我国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采取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如表1-2所示,从2011年9月1日对原来的2000元起征点进行调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下的起征点都是3500元。不过,2018年6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出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至5000元。
表1-2 个人所得税征收采取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
通过表1-2可以看出,为了避免工资达到一定数额后必须进行分级计算的麻烦,每一级税率都有对应的速算扣除数。因此,要想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话,只要用全月应纳税额乘以对应的税率,再减去速算扣除数即可。可以说,个人所得税的计算还是比较简单的。那么如何计算才能帮助员工减少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数额呢?
因为个人所得税采取的是超额累进税率,通常会有相应的峰值,例如,35000元、80000元、12500元等,不同的峰值对应的是不同的比率,所以,为了尽量少缴纳个人所得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对这些峰值非常敏感,并计算好不同级别之间的临界值。例如,在计算某位员工的工资时,如果全月应纳税额所对应的税率刚好达到20%,那么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就可以通过一些技巧,将全月应纳税额调至10%的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