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2 因果分析的流程

根本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的一系列因果关系,构成一条或多条因果关系链,因果分析就是通过构建因果链指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导致的结果的分析方法。因果分析的目的是:

(1)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寻找解决问题的“薄弱点”;

(3)为解决问题寻找入手点。

本书所介绍的因果分析与其他书籍中介绍的因果分析有所不同。本书根据辅导和咨询过程中学员们的反馈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需要,对传统因果分析进行了局部改进,重点强调在因果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内因和条件(外因)。因此本书中所建议的改进型因果分析可以被称作“双因因果分析”。

3.2.1 第一步:绘制因果链

绘制因果链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事件的根本原因,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时间点。实施因果分析,首先要确定因果分析的起点,即问题(或结果)。所谓问题是指功能没有达到预计的效果,此参数表现出偏离目标值。之后要寻找导致问题的原因。所谓原因是指:某物体的某参数没有达到预计要求,直接导致结果的参数偏离目标。需要强调的是,因果关系是单向度的,在时间上原因一定是发生在结果之前的。原因导致结果,而不是相反。

因果分析的实施步骤为:

(1)从发现的问题即结果出发,列出导致问题的直接原因。

(2)以这些直接原因为结果,循环实施步骤1和步骤2,直至发现根本原因。

(3)根本原因的判定条件是:

①当确实不能继续找到下一层的原因时;

②当达到自然现象时;

③当达到制度/法规/权利/成本等极限时。

(4)将每个原因与其结果用箭头连接,箭头从原因指向结果,即构成因果链。

在进行因果分析时,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在寻找下一层原因时要注意区分内因和条件(外因)。内因是指由物质的属性等客观因素导致的原因;外因通常是指促使事件发生的条件。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我们建议学员在进行因果分析时,要注意区分下一层的内因和条件(外因),这样每一步分析都至少会分出两个以上的内因和条件,最终形成一个倒金字塔形的树状结构。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开拓思路,从而实现对问题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

以灭火为例,常用的4种基本灭火方法有将温度降到燃点以下的冷却法,将可燃物与火源分开的隔离法,阻止空气进入燃区(或用惰性气体覆盖)的窒息法以及化学抑制法。前3种方法都是在阻断和控制燃烧的条件—燃点、可燃物和助燃条件,只有第4种化学抑制法才试图通过化学反应来改变内因(物质成分和属性)。例如,卤代烷灭火器在使卤代烷接触高温表面或火焰时,分解产生的活性自由基,通过溴和氟等卤素氢化物的负化学催化作用和化学净化作用,大量扑捉、消耗燃烧链式反应中产生的自由基,破坏和抑制燃烧的链式反应,从而迅速将火焰扑灭。由于卤代烷灭火器对臭氧层破坏很严重,2010年开始我国已禁止使用。由此可见,在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很多时候控制条件比改变内因要容易,成本也低得多。因此,在因果分析中区分内因和外因(条件)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个要点是,因果分析必须达到三个终止条件之一时,对问题的分析才算有了足够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够中止分析。因此进行因果分析一定要有耐心,切不可中途随意终止分析。有时,仅深入、充分的因果分析就能够直接产生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3.2.2 第二步:原因的规范化描述

在描述原因时,建议使用规范化描述,客观的描述,不要带感情色彩,也不要加入预先设想的方案。通常用7个常用动词来进行原因的规范化描述。

1. 缺乏

缺乏是指应该有(物体,以提供有用的功能),但是没有。

规范描述:缺乏-物体。

实例:几天前一个旧式小区中,没有安装防盗门窗的住户都遭窃了。

失窃的原因:缺乏-防盗门。

2. 存在

存在是指需要某个物体,以提供有用的功能,但同时它产生了有害影响。

规范描述:存在-物体。

实例:没有失窃的人家以前经常抱怨,在炎热的夏季防盗门影响通风。

影响通风的原因:存在-防盗门。

有时物体提供了有用功能,但是其效果不令人满意,按照导致问题的功能参数特征,可将原因分为过度、不足、不稳定和不可控4种。

3. 有害

有害是指某个物体提供的是有害功能。

规范描述:有害的-物体。

实例:汽车缩短了距离,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但是产生的尾气污染了环境。

污染环境的原因:有害的-尾气。

4. 过度

过度是指有用的功能因其性能水平超过了上阈值而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不一定有害,如果产生有害影响就表述为有害了)。

规范描述:物体-参数-过度。

实例:有一家安装了一个很漂亮的防盗门,几天后这家的防盗门被盗走了。

防盗门被盗的原因:防盗门-美观-过度。

5. 不足

不足是指有用的功能,因其性能水平低于下阈值而效果不足(同过度一样,仅是效果不足而未产生有害影响,如果产生有害影响就表述为有害了)。

规范描述:物体-参数-不足。

实例:装了防盗门的有几家门被撬坏后也失窃了。

失窃的原因:防盗门-强度-不足。

实例:用老式电脑显示器,眼睛看久了很累。

眼睛累的原因:显示器-刷新频率-不足。

实例:手机用了两年后,需要经常充电。

需要经常充电的原因:手机电池-待机时间-不足。

6. 不可控

不可控是指有用的功能,但是无法有效地控制其性能水平。

规范描述:物体-参数-不可控。

实例:夏季南方城市的机场经常因恶劣天气造成大量航班延误。

航班延误的原因:机场-天气-不可控。

7. 不稳定

不稳定是指有用的功能,但是其性能水平不够稳定,带来了有害影响。

规范描述:物体-参数-不稳定。

实例:乘公交车上下班需要的时间不确定。

乘客所需时间不确定的原因:交通系统-畅通程度-不稳定。

不可控的原因有时是不稳定,后者更多强调自身的属性,前者更多强调难以避免受外在条件的影响。

对于以上提及的易于混淆的概念,可以进行以下辨析:

“存在”与“有害”的区别:“存在的”物体是为了提供有用功能而存在的,而且它确实也提供了有用功能,但是同时有副作用,即有害影响。“有害的”物体是完全不想要的,因为其提供的全是有害影响。

但“存在”与“有害”的描述可以转化,当“有害的”物体能够提供一些有用功能时其描述可转化为“存在”。当“存在的”物体的有用功能完全消失,其描述转化为“有害的”。

实例:汽车缩短了距离,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但是产生的尾气污染了环境。

污染环境的原因:有害的-尾气。产生尾气的原因:存在-汽车。

实例:现在,有的汽车生产厂家开始利用尾气,如制热。

环境污染的原因:存在-尾气。

3.2.3 第三步:选择问题的薄弱点

因果分析最终的目的是发现问题产生和发展因果链中的薄弱点,从而为问题解决找到突破方向。问题薄弱点的选择原则如下。

(1)如果能够从根本原因(即分析停止时得到的原因)上解决问题,优选根本原因。

(2)如果根本原因不可能改变或控制,那么沿原因链从根本原因向上逐个检查原因节点,找到第一个可以改变或控制的原因节点作为问题的薄弱点。

(3)如果消除不良影响的成本比消除原因低,那么选择结果节点。

在上述操作后,如果选了多个问题薄弱点,那么可以优先选择其中具有容易实现、周期较短、成本较低、技术成熟等特征的原因节点。 Hgpy/jXHEvdRaMRE295hyxCQsr2jxyaLApWgpHSk4GpVqZGOGZtjdNNjT+/Vgft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