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为什么要采用金字塔结构

如果受众希望通过阅读你的文章、听你的演讲或培训,来了解你对某一问题的观点,那么他将面临一项复杂的任务。因为即使你的文章篇幅很短,只有两页纸,其中也会包括大约100个句子。读者必须阅读、理解每一句话,并寻找每句话之间的联系,前前后后反复思考。如果你的文章结构呈金字塔形,文章的思路自金字塔顶部逐渐向下展开,那么读者肯定会觉得比较容易读懂。这一现象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

• 大脑会自动将信息归纳到金字塔结构的各个部分,以便理解和记忆。

• 预先归纳到金字塔结构中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 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想要表达的内容组织成金字塔结构,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说话、培训、演讲、报告、述职和写文章、总结、申请、方案、计划等。

下文会具体介绍如何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结构。

归类分组,构建金字塔式思维结构

人类从很早以前就认识到,大脑会自动将发现的所有事物按照某种秩序组织起来。大脑在本质上会认为同时出现的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并且会将这些事物按某种逻辑模式组织起来。举个例子,古希腊人眺望星空时,看到的是由星星组成的各种“图案”,而不是散乱无序的一颗颗星星。这说明人脑具有对事物进行归类组织的特点和倾向。

大脑会将其认为具有“共性”的事物组织在一起。“共性”指的是具有某种相似性或位置相近。请看图1-1的例子:

图1-1 “共性”的一个例子

无论是谁,看到上图,都会认为共有两组黑点,每组3个。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主要是,有些黑点间的距离比另一些黑点间的距离大。

将事物组成逻辑单元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说明这一点,请看下面几组彼此之间并无关联的词:

湖泊│糖

靴子│盘子

女孩│袋鼠

铅笔│汽油

宫殿│自行车

铁路│大象

书本│牙膏

现在,请试着设想一个可能使每两个词发生联系的情景,进行联想并将其“组织”在一起,譬如糖在湖水中溶解,或靴子立在盘子上,等等。然后将右边的一列词盖住,只看左边一列词。你是否还能记起右边对应的词?大多数人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做到这一点。

当你听别人讲话或看文章时,也会发生类似的组织思想的现象。你会将同时出现的或位置想邻的思想联系起来,努力用某种逻辑模式组织它们。这种逻辑模式必定是金字塔结构,因为只有金字塔结构才能满足大脑的两个需求:

• 一次记忆不超过7个思想、概念或项目。

• 找出逻辑关系。

奇妙的数字“7”

人一次能够理解的思想或概念的数量是有限的。举个例子,假设你决定离开温暖舒适的家,出去买一份报纸。

“我想去买份报纸,你有什么要我带的东西吗?”

妻子在你走向衣架拿外衣时说:

“太好了,看到电视上那么多葡萄的广告,我现在特别想吃葡萄,也许你可以再买袋牛奶。”

你从衣架上拿下外衣,妻子则走进了厨房。

“我看看咱们家的土豆够不够。对了,我想起来了,咱们已经没有鸡蛋了。我看看,对,是该买一些土豆了。”

你穿上外衣向门口走去。

“再买些胡萝卜,也可以买些橘子。”

你打开房门。

“还有咸鸭蛋。”

你开始按电梯。

“苹果。”

你走进电梯。

“再买点儿酸奶。”

“还有吗?”

“没有了,就这些了。”

如果不重新读一遍上面的文字,现在你还能记住妻子要买的9样东西吗?大多数男人回家时可能只买了报纸和葡萄。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你遇到了“奇妙的数字7”。这个术语是由乔治·A·米勒在他的论文《奇妙的数字7±2》中提出的。米勒认为,大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有的人可能一次能记住9个项目,而有的人只能记住5个。大脑比较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当然最容易记住的是1个项目。

这就意味着,当大脑发现需要处理的项目超过4个或5个时,就会开始将其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记忆。在上面的例子中,大脑很可能会将物品按其他超市中的陈列区域归类。

构建金字塔结构

为了说明这种方法的作用,请看以下采购清单。每看到一种食品,就按上面的方法将其归类。这样就很可能记住所有食品:

葡萄 鸡蛋 咸鸭蛋

牛奶 胡萝卜 苹果

土豆 橘子 酸奶

如果你试着想象一下这个过程,就会发现,你已经根据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了几个金字塔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 根据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金字塔结构

找出逻辑关系,抽象概括

仅以逻辑方法将思想或概念分组是不够的,还必须明白其逻辑关系。分类的作用不只是为了将9个概念分成3组,每组各有4个、3个和2个概念,因为这样合起来还是9个概念。你要做的是提高一个抽象层次,将大脑需要处理的9个概念变成3个。

这样,你就无须再记忆其中的每个概念,而仅需要记忆9个概念分别所属的3个组。这样,思维抽象程度就提高了一层。由于处于较高层次的思想总是能够提示其下面一个层次的思想,而且这种关系不会像第16页的例子中编造的湖泊与糖的关系那样牵强,因而也更容易记住。

所有的思维过程(比如思考、记忆、解决问题)显然都在使用这样的分组和概括的方法,将大脑中已有的无序信息组成一个由互相关联的金字塔构成的巨大的金字塔群。所以在与其他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你要做的就是确保自己所说的内容符合金字塔体系中的某一部分。

现在来谈一谈真正的沟通难题。如果你清楚地“了解”这些思想或概念组,那么沟通就意味着要使其他人同样“了解”这些思想或概念组。在前面买东西的例子中,在和妻子沟通时,丈夫只能一项一项地在脑中呈现各个项目,但研究发现,最有效的方法是:先提出总的概念,再列出具体项目,即自上而下地呈现思想。

自上而下,结论先行

理清表达思想的顺序,是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的最重要方式,清晰的顺序就是先提出总结性思想,再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先总结后具体的表达顺序,请一定要牢记。

受众只能逐句理解作者(演讲者、培训讲师)表达的思想。他们会假定一同出现的思想存在某种逻辑关系。如果你不预先明白地告诉他们这种逻辑关系,而只是一句句地表达思想,受众就会自发地从中寻找共同点,将你表达的思想归类组合,以便了解各组思想的意义。

由于受众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千差万别,他们很难对你所表达的思想组做出与你完全一样的解读。事实上,如果不预先告诉受众某一组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他们很有可能会认为某一组中的思想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退一步说,即使受众能够做出与你完全一样的解读,这也增加了他们理解的难度,因为他们必须自己找出你没有提前说明的逻辑关系。

下面我会举例说明,除自上而下的顺序外,任何其他顺序都可能造成误解。假设我和你正在酒吧喝酒,我突然对你说:

“上个星期我去了趟苏黎世。你知道,苏黎世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城市。我们到一家露天餐馆吃饭,你知道吗?在15分钟里我至少见到了15个留长胡子的人。”

这番话向你传递了一个信息,但是我并没有意识到,你会主动推测我向你传递这个信息的原因。也就是说,你会将我说的话看作一组还未表达清楚的思想的一部分,你会假设某种可能的原因,并据此调整思路,准备接着听后面的话。这种预期性的准备能够减轻大脑分析信息的负担,因为你没必要分析随后接收的每一个信息的所有特征,而只需寻找与前面的信息相同的特征即可。

于是,你可能会认为,“她在谈论苏黎世已经变得不再保守”,或者“她准备把苏黎世与其他城市做比较”,甚至“她很喜欢男人的长胡子”。无论你有什么反应,大脑都在等待关于以上话题的更多信息,而不管后续的实际信息如何。看到你一脸茫然,我接着说:

“在纽约的任何一座写字楼周围转一转,你会发现总能看见留长胡子或长头发的人。”

现在我想表达什么意思呢?似乎并不是在比较城市,倒像是在比较城市中的职场白领,而且我想表达的似乎也不只是胡子,还包括各种面部毛发。这时你也许会认为,“也许她不喜欢男人留长胡子,也许她想比较不同职场白领留胡子的方式,也许她对正规机构如此容忍员工留胡子感到奇怪”。不管怎样,你含混地嘟哝了几句,算是做出了回应,于是我不得不接着说:

“当然,留长胡子在多年以前就已经是伦敦街头的一景了。”

“噢,”你想,“我终于明白她想说什么了。她想说伦敦在这方面比其他城市更开放。”你的理解在逻辑上完全合理,但根本不是我想表达的意思。实际上,我想表达的意思是:

你知道吗?我简直难以相信,在商业界,男人留长胡子或长头发已经如此普遍,如此被广泛接受:

在苏黎世……

在纽约……

还有,在伦敦……

看,一旦告诉你判断每句话之间关系的框架,你就可以很容易地用我希望你采取的方式理解我所表达的这组思想。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总是在寻找一种能够将所输入信息联系起来的结构。为了保证他找到的结构就是你希望他采纳的结构,必须提前把这种结构告诉他——这样他就知道要寻找哪个共同点。否则,受众很可能会发现某些并非你所希望的逻辑关系,甚至可能根本发现不了任何逻辑关系,这样既是在浪费你的时间,也是在浪费对方的时间。

请看下面这段关于男女同工同酬的文章的开头部分。这就是一个找不到逻辑关系的例证:

即使女员工能与男员工同工同酬,女员工的处境也有可能变得更糟——与现在相比,女员工和男员工的平均收入差距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加大。

对雇主来说,同工同酬指的是,为相同的岗位或相同的工作价值支付相同的报酬。

而无论是哪种解释,都意味着:

驱使雇主为确保自身利益采取行动,或者通过多雇用男员工来抵制限制性措施。

虽然这段文字的作者自认为是在“自上而下”地表达,但这段文字所呈现的5点思想之间并无清晰的逻辑关系。你是不是为了找到其中的联系而绞尽脑汁,但最后仍不得不因为实在找不到而愤然放弃?这种繁重的思考负担是常人难以承受的。

无论读者的智商有多高,他们可以利用的思维能力都是有限的。一部分思维能力用于识别和解读读到的词语,一部分用于找出思想之间的关系,剩下的则要用于理解文中所表述的思想的含义。

你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表达思想,减少读者用在前两项活动上的时间,使他们能够用最少的脑力理解你表达的思想。相反,如果读者必须不断地在上下文中寻找某种联系,那么这种呈现思想的顺序就是不恰当的,大多数读者也会对不断寻找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感到厌烦。

· · ·

提示

读者会将读到的思想进行归类分组和总结概括,以便记住。

如果作者传达给读者的思想已事先进行了归类和概括,并且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呈现,读者就更容易理解。以上分析说明,条理清晰的文章应当具有金字塔结构,并且不断“自上而下”地向读者传递信息(虽然在开始写作时作者的思路是“自下而上”的)。

· · ·

自下而上思考,总结概括

如果你将所有的信息进行归类分组、抽象概括,并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表达出来,那么你的文章结构会如图1-3所示。每个方框代表你希望表达的一个思想。

你的思维从最底部的层次开始构建,将句子按照某种逻辑顺序组成段落,然后将几个段落组成章节,最后将章节组成完整的文章,而代表整篇文章的则是金字塔最顶端的思想(中心思想、核心观点)。

仔细回想一下写作时的实际思考过程就会发现,你在总结主要思想时的确使用了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在金字塔结构的最底层,你将包含单个思想或概念的句子组织成段落。

假设你要将6个句子组织成一个段落。为什么要将这6个句子组织在一起,而不包括其他句子?原因很明显,你认为这6个句子之间具有某种逻辑关系,而这种逻辑关系要求这6个句子能共同解释或支持由其组成的段落所表达的单一思想(即对这6个句子的准确概括)。举个例子,你不能将5个关于金融的句子和1个关于网球的句子组织在一起,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难以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表达。

图1-3 文章中的思想应组成单一思想统领下的金字塔结构

得出这个概括性的句子后,思维的抽象程度就提高了一个层次,可以将得出概括性句子的段落看作只包含一个思想,而不是6个思想。通过这种有效的方法,你可以接着将3个段落(每个段落都包含一个抽象程度比单个句子高一个层次的单一思想)组织成一个章节。

将这3个段落而不是其他段落组织在一起,同样是因为你认为这3个段落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系,而这种逻辑关系要求这3个段落能共同解释或支持由其组成的章节所表述的单一思想(即对这3个段落的概括)。

将章节组织成文章也应按照以上思路进行。你将3个章节(每个章节都由一组段落组成,而每个段落也都由一组句子组成)组织在一起,因为这3个章节要共同支持由其组成的文章所表述的单一思想(即对这3个章节的概括)。

你需要不断地对思想进行归类和概括,直到没有可与之关联的思想可以继续概括,因此每一篇文章的结构必定只支持一个思想,即概括了各组思想的单一思想。这一思想应当就是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而所有在其之下的思想则越往下越具体、越详细(如果你正确构建了文章的结构),并且都对你希望表达的中心思想起着解释和支持的作用。

你可以通过检查各项思想是否通过金字塔结构相互关联,从而确定是否正确地构建了文章的结构。

· · ·

提示

金字塔中的思想以3种方式互相关联——向上、向下和横向。位于某组思想上一层次的思想是对这一组思想的概括,这一组思想则是对其上一层次思想的解释和支持。

文章中的思想必须符合以下规则:

1. 纵向:文章中任一层次的思想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

2. 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3. 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

· · ·

下面解释一下文章中的思想为什么必须符合这些规则。

1. 文章中任何一个层次的思想必须是对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

这条规则说明,思维和写作中的主要活动,就是将较具体的思想概括抽象为新的思想。正如上文提到的,段落的主题就是对段落中各个句子的概括,章节的主题也是对章节中各个段落的概括,依此类推。

但是,如果你准备从一组句子或段落中概括出一个主题,那么首先这些句子组或段落组必须经过适当组织。这就要求加入第二条和第三条规则。

2. 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如果你希望将某一组思想的抽象程度提高一个层次,那么这一组中的思想必须在逻辑上具有共同点。例如,你可以从逻辑上将苹果和梨归类概括为水果,也可以将桌子和椅子归类概括为家具。但是怎样才能将苹果和椅子放在同一组中呢?仅仅提高一个抽象层次是不够的,因为它们的上一个抽象层次分别是水果和家具。因此,你必须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将其概括为“物品”或“无生命物体”,但是这样的概括又过于宽泛,难以说明该组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写作中,你希望表达的是每组思想的逻辑直接蕴涵的思想,也就是说,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因此,如果某组思想中的第一个思想是做某件事的一个原因,那么该组中的其他思想必须是做这件事的其他原因。如果某组中的第一个思想是某项过程的一个步骤,那么该组中的其他思想必须是同一过程中的其他步骤。如果某组中的第一个思想是某公司面临的一个问题,那么该组中的其他思想必须是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依此类推。

检查分组情况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即是否能够用单一名词表示该组的所有思想。根据这一方法,该组中的所有思想都可以用“建议”“原因”或“问题”“需做出的改变”等名词概括。思想的种类没有限制,但每一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范畴,必须能够用单一名词表示。本书第2篇的第6章和第7章将进一步阐述如何确保将相同范畴的思想组织在一起。

3. 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

必须有明确的理由说明为什么把第二个思想放在第二位,而不是放在第一位或第三位。本书第6章将详细介绍如何合理确定的逻辑顺序。

你选择的逻辑顺序展现了你在组织思想时的分析过程。如果思想的组织方式是演绎推理,那么这些思想的逻辑顺序就是演绎顺序;如果思想按因果关系组织,那么其逻辑顺序就是时间顺序;如果是对某种现有结构进行评论,那么其逻辑顺序就是结构顺序;如果按类别组织思想,那么其逻辑顺序就是程度顺序(重要性顺序)。因为演绎推理、发现因果关系、化整为零和归纳总结是大脑可以进行的仅有的4种分析活动,这4种顺序也是大脑可用于组织思想的仅有的4种顺序。

因此,要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关键就是在开始写作之前,先将你的思想放入金字塔结构中,并根据以上规则进行检验。当任何一条规则不符,都说明思路存在问题,或者思想还没有得到充分完善,或者组织思想的方式不能立刻让读者理解你想表达的信息。这时,你应该调整自己的思路,以使其符合金字塔原理的规则,免去反复改写文章的麻烦。

· · ·

提示

组织思想基本上只有4种逻辑顺序:

•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 时间(步骤)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 结构(空间)顺序:波士顿、纽约、华盛顿;

• 程度(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等等。

· · · oBdziR4Lx7rz0fM7DHX7akzX2Bz8Z0pp7RNT9imjh3ZwfHJ/gCKp6oikIABNRqT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