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以理财视角看消费:能租的东西尽量别买

能租的东西就别买,如果一定要买,就用租的视角来判断买的性价比。

这种理财视角的消费思维方式,生活中处处能用到。比如手机、电脑的升级换代太快,如今都成了快消品。苹果手机每年出一款新品,你是不是每年都要换一部新手机呢?

别说,很多人真是每年换一部新手机。如果每年换的都是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就以6000元计算,你手机每天的使用成本高达16.44元。想一想你家里宽带每年多少钱?话费每月多少钱?折算到天的话,“租金”只相当于手机的一个零头。

想要降低手机的“日租金”只有两个办法:一是爱护手机,延长使用寿命;二是遏制第一时间尝鲜的消费冲动,在新机上市一段时间后,等价格跳水再入手。

比如我2015年花3000元买了2013年上市的iPhone 5s,到现在用了4年多,其间自己换了一块电池40元,一套拆机工具10元,目前平摊下来每天的使用成本只有2元,是不是划算很多呢?

还有,要看管好手机,别被偷了或不小心掉马桶里,不然你的使用成本就会陡增。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买储蓄型保险,是买一份保险类的资产;而买消费型保险,则相当于租一份保险。对会理财的人来说,保险“买”不如“租”,所以消费型保险比储蓄型保险的性价比更高。

再比如买车的性价比不如租车,租车不如打车,打车不如叫滴滴专车。但买车能提供的便利性是租车或打车完全不具备的,尤其是在刮风下雨或烈日高照时,为了这种便利性,就需要对买车付出更高的溢价。

当然,对很多人来说,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征和社交的工具,说到底,是个面子工程。身边同事和朋友都开BBA(即奔驰、宝马、奥迪),你每天上班开辆日本车,还怎么和小伙伴一起愉快地玩耍?这么一来,买车就需要付出更高的溢价。

不过在买房还是租房的问题上,就没那么简单了。因为前面提到的那些商品都是纯粹的消费品,而房子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

从理财角度看,资产是能给你带来正的现金流的东西,也就是往你口袋里塞钱的东西;负债则是给你带来负的现金流的东西,也就是从你口袋里往外掏钱的东西。所以自住房是负债,因为你要支付物业、水、电、煤气的费用,投资房则是资产,因为你能每月收租金。

按照政府的思路,房宜住不宜炒,所以鼓励自住刚需买房,反对投资者买房。但从理财角度看,既然自住房是负债,那就意味着买不如租,以50倍甚至100倍的房屋租售比来看,为什么不把买房的巨款省下来,拿出一点儿小钱每月交租金,剩下的钱拿去钱生钱、改善生活或者开阔眼界呢?

如今在北京二环购买一个卫生间的钱,就够你环游世界了。100倍的租售比,意味着这房价够你租100年,你真能再活100年吗?这不是明摆着的虚高吗?但为什么今天还是有无数刚需客在拼命买房呢?

不是刚需客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而是所谓的刚需客内心深处依然住着一个投机客,想借着房价暴涨的机会让自己赚上一笔或实现阶层跨越。所谓楼市的空头,从来不是真心希望房价持续下跌,而是希望房价跌到满意的位置后,自己能以很舒服的姿势上车,然后就希望房价一路走高。

说句心里话,人生在世,只有很少的东西值得我们长期拥有,比如优秀上市公司的股票,或者活力大都会的土地和房屋,这些东西是资产。而绝大多数东西都是纯粹的消费品,会不断折旧,直到有一天被我们彻底抛弃。在花钱买这些东西时,我们就要学会用“租”的眼光计算它们的真实性价比。比如一件20元的衣服面料很差,一件100元的衣服面料上乘。乍一看前者便宜,但因为质量差,可能穿一年就要扔了,而后者却可以在穿过三四年后依然质量很好,而且体感更好也更显身份。那些更加耐用的商品,比如旅行箱,则更能体现出昂贵的商品反而比廉价的商品性价比更高的特点。 8iWeoECEwyCYltY6Rtd+JxDxba1asYnn71Dfr+/hyUVBxgbnkCUwaDp13SggdbU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