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千古一怪“圣人为”

少年心事本拿云,

南望樵山日又曛。

卖畚何惭王景略?

画齑故是范希文!

这首题为《苏村卧病写怀》的七绝,是康有为出山之前的作品。当时,康有为虽然一身是病,一文不名,但仍然以改革家王猛(字景略)、范仲淹(字希文)自喻,希望能为破除积习、拯救民族、振兴中华贡献才智。

广东,是大清与西方接触最早、贸易最多的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这一地区出现了发誓要用暴力革命推翻封建专制政府的孙中山,又出现了希望通过变法形式实现政治改良的康有为,都应了那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是说,开风气之先的地方,必诞生开风气之人。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诒,后来改名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康有为兄弟二人,弟弟康广仁。太平天国时期,其父康达初曾随同康有为的叔祖父康国器转战闽粤,与太平军血战,因为军功而升为江西知县。同治八年(1869年),康达初病逝。从此,一家生计,全靠母亲辛苦操劳。叔祖父康国器被左宗棠誉为“入粤战功第一”,官至护理广西巡抚。康国器不仅凶悍善战,而且很有变革思想和战略眼光。光绪初年,他就清醒地意识到武举的弊端,曾写信向左宗棠建议:“八旗不出不习,是坐生疲软也;考试不变枪炮,是习非所用也,诚宜变之。”其思想对康有为有耳熏目染之功。

康有为天资聪慧,好学上进,他曾发誓在30岁之前读完所有圣贤书。为此,康有为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锥子用力扎进书里,被扎的书页往往深达一指,这就是他当天要完成的读书任务。少年时代,老师为检查学生的志向,曾出一上联:“柳成絮”,话音刚落,康有为就答出下联:“鱼化龙”,让老师大为惊叹:“孺子可教也。”那个时候,康有为性格内向,不苟言笑,张口闭口都是“圣人如何如何”,因而,同学们送了他一个外号——“圣人为”。

19岁那年,康有为拜岭南名师朱次琦为师。朱次琦辞官归乡,在礼山草堂教书,其倡导的“通经致用”思想,对康有为影响深刻。20岁,康有为就树立了“以一身为必能有立,以天下为必可为”的雄心壮志,并对皓首穷经的学习方式产生质疑。光绪四年(1878年),“秋冬时,四库要书大义,略知其概,以日埋故纸堆中,汨其灵明,渐厌之。日有新思,思考据家著书满家,如戴东原,究复何用?”于是,他“绝学捐书,闭户谢友朋,静坐养心”“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自以为圣人,则欣喜而笑;忽思苍生困苦,则闷然而哭……”由于喜怒无常,大家都认为他患了精神病。同年冬天,他毅然辞别朱次琦,到南海县白云洞研修佛、道,“常夜坐弥月不睡,恣意游思,天上人间,极苦极乐……”

一个偶然的机会,翰林院编修张鼎华到白云洞游玩,与其秉烛夜谈,康有为茅塞顿开,于是决意“舍弃考据帖括之学,专意养心,既念民生艰难,天与我聪明才力拯救之,乃哀物悼世,以经营天下为志”,开始钻研西学,阅读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图书和西方传教士李提摩太编写的《万国公报》等报刊,并借游览香港、上海的机会,考察、访学,通过认真思考,最终得出了“西人治国有法度”的结论。

光绪十四年(1888年)五月,北京、奉天(今沈阳市)发生大地震;八月,奉天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洪灾。奉天是满清的龙兴之地,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角度,龙兴之地接连发生地震、水灾,是上天对朝廷暴政的不满和惩罚。当时,康有为再次到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住在南海会馆里。他无心乡试,却热衷于鼓吹变法思想。他认为,自马尾海战惨败以来,“方今外夷交迫,自琉球灭,安南失,缅甸亡,羽翼尽翦,将及腹心。比者,日谋高丽,而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越;乱匪遍江楚河陇间,将乱于内”“内外之势蹙急至此,何啻之危也。而我事无大小,无一能举,上下相望,拱手空谈。上则土木之工大起,下则赏花之晏盛开,绝无怵惕震厉之心。大厦将倾,而酣窝安处,若罔闻之,真所谓安其危而利其灾者”,面对“将帅则乌云瘴气,几榻烟霞;谋臣则巧语花言,一群鹦鹉”的腐败政局,康有为忧心忡忡,“终日怀刺,汲汲奔走若狂”。他拜访了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潘祖荫,潘祖荫却馈赠他路费,劝他早日回家,否则是劳而无功;他给理学大师徐桐送去信件,徐桐不但将信原封不动地扔出大门外,而且大骂康有为是大胆狂生;他与曾纪泽面谈,由于地位悬殊,存在代沟,不被曾纪泽理会;他给翁同龢送去一封书信,请求见上一面,翁同龢予以拒绝……

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康有为仍然没有灰心丧气。他希望借助老乡关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抛开颜面,首先找到了许应骙。1891年至1897年,他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开课授徒,培养变法骨干。当时,许应骙(字筠庵,番禺人。道光进士。鲁迅夫人许广平的叔祖父)在广州担任地方官。按照《大清律》规定,布衣私立行会,超过200人的,政府要严加管制,以防止滋生事端,破坏社会安定。而康有为开办的万木草堂,弟子已超过政府规定人数,成为重点管理对象。许应骙在给皇上的“明白回奏”中回忆说:“臣恐其滋事,复为禁止,此臣修怨于康有为之所由来也。”后来,许应骙升为京官,康有为也改变心思,希望考取功名。对于康有为的求见,许应骙未加理睬;康有为又投奔广东老乡李广田,同样受到冷遇。于是,康有为对李广田、许应骙恨之入骨。

同年九月,康有为再次名落孙山,但是他并不在意个人的功名,而是时刻担忧国家的命运。经过深思熟虑,他提笔撰写了《为国势危蹙祖陵奇变请下诏罪己及时图变折》(即著名的《上清帝第一书》),明确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三大举措,唱响了时代最强音。可是,此事无人帮助转奏,只是在民间产生了一定影响。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1895年2月),康有为带着自己的得意门生梁启超、梁小山、麦孟华等人前往北京,参加会试。三月中旬,《马关条约》草案从日本传回,朝野震惊。四月四日(4月28日),康有为满怀悲愤,在三条胡同金顶庙(位于今东华门外韶九胡同)里,他用一天两宿时间,赶写出长达1.8万字的《上清帝第二书》,提出了四条政纲: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大家约定,在四月十日(5月4日)这一天,联合18省举子(俗称公车)到都察院上书。

面对公车上书和全国反对的民意,清廷在是否批准《马关条约》问题上,展开了激烈斗争。翁同龢坚决反对屈辱求和,要求皇上废约迁都,与日寇再战;以孙毓汶为代表的主和派秉承慈禧太后旨意,认为“战万无把握,而和确有把握”。四月八日(5月2日),恭亲王、庆亲王、孙毓汶等在慈禧的授意下,晋见光绪帝,要求他批准条约。光绪帝面容苍白,两眼血红,唉声叹气地在太和殿内来来回回走了一个小时,最后不得不仰天长叹:“罢了!罢了!”在《马关条约》上盖了玉玺。签约后,迫于民愤,孙毓汶受到弹劾,被朝廷以其身体有病为由免职。而恭亲王、庆亲王却平安无事。孙毓汶后悔做了替罪羊,从此茶饭不思,最终抑郁成疾。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孙毓汶病死在北京寓所内。

因为《马关条约》已经签订,回天无力,再加上康有为提前得知自己已金榜题名,他担心领着举子上书,一旦朝廷怪罪下来,“死鸭子”也会飞走。于是,借梯子下楼,上书被取消,但“公车上书”的影响却很深远。同年五月六日(5月29日),康有为以新科进士身份,将《上清帝第二书》修改成《上清帝第三书》,递交都察院;五月十一日(6月3日),被代递军机处,由翁同龢亲自转呈光绪帝御览,引起皇上注意。不久,光绪帝颁布了举人才诏书,要求各部院堂官及各直省将军、督抚等“于平日真知灼见,器识宏通,才识卓越,究心时务,体用兼备者,胪列事实,专折保奏”。康有为敏锐地看到了变法图强的曙光。

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初八(6月30日),康有为在南海会馆完成《上清帝第四书》,提出两项切实可行的变法主张:立科以励智学,设议院以通下情。与前三次上清帝相比,这次所表达的变法思想最为系统深刻,也最简便易行。他将《上清帝第四书》送到都察院,但都察院不接,理由是他考取进士后,刚被朝廷任命为工部主事,上书应符合“游戏规则”,由工部转呈。康有为面见工部尚书孙家鼐,孙家鼐看完《上清帝第四书》,十分赞赏,并表示愿意代奏。按照规定,一个部内有六名堂官(尚书、左侍郎、右侍郎,满族、汉族各一人),六堂官都画押才能上报皇帝,可是,右侍郎李文田对康有为很有成见,坚决反对。素来与人为善的孙家鼐非常生气,对李文田加以训斥,可李文田就是赌气顶着不画押。无奈之下,康有为与梁启超、麦孟华联合署名,再投都察院,都察院仍然不接;经友人指点,改投督办处,却受到督办大臣荣禄的阻挠…… Ez3pcB2m0ZEtA1L6erzKwVdPU/WAIRgky2WOv2NGH9ph/Ie5UFQvTFFaD5zlURj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