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九年(1859年)开春,政局刚刚稳定,乙未科会试又如期开考。
一开始,孙家鼐并不想报名,但老母亲执意要他去试一试。看见儿子犹豫不决的样子,林母攥着他的手,默默流着泪,说:“儿啊,这阵子,你父亲老是托梦给我,还逼着我发誓动员你去参加会试,你说怎么办?”
母命难违,临行前,孙家鼐郑重表示:考上考不上,这都是最后一次了。考不上,以后还是研究一些经世致用的实学为好。
可能连孙家鼐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在这一科会试中,竟过关斩将,夺得头名状元。天上只掉下一颗雨点子,怎么会不前不后,正巧落在了他的头顶?寿县民间一直流行着这样的传奇故事:
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联合舰队攻陷大沽炮台,进逼天津。咸丰帝派桂良、花沙纳前往天津议和,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中国被迫打开门户,并分别赔偿英国、法国四百万两和二百万两白银。当时,国库空虚,几乎没有隔夜粮草。咸丰帝腿有残疾,走路“地不平”,却是个虚荣心很强的人,他很想在屈辱之后,干几项政绩工程,以树立自己的威信。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段时间,咸丰帝是愁得吃不香睡不稳。这一切,全被身边的大太监丁公公看在眼里。丁公公暗想:不管黑猫白猫,能给主子叼来银子的就是好猫。要是能为主子分了忧、解了愁,这以后……可是,民不聊生,到哪里去划拉银子呢?不久,朝廷决定次年开科取士。丁公公一下子有了主意:谁不想金榜题名?“扩招”那是违反祖制的,使不得。要是把二百多个计划内进士指标都卖出去,一个少说也能收一二万两银子,加在一起也能得四五百万两呀。一天,丁公公见没有外人,咸丰帝的脸色又比较好看,就连真带假地说了自己的锦囊妙计,结果咸丰帝震怒,上去就给了他一个大耳光,骂道:狗奴才,你这招也太损了。要是按你这招,天下士人还不造反?你是不是想让我当个千夫指、万人骂的昏君?丁公公马上跪地求饶,心想:这下子,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面,小命可就玩完了。正在他自己掌嘴骂自己不是人的时候,咸丰帝却转怒为喜,双手一拍,连声说:“高!妙!”弄得丁公公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咸丰帝示意他爬起来,又贴在他的耳边嘀咕几句,丁公公听后,打心眼里佩服道:“皇上,你这个主意真是太高妙了!”
会试如期进行,考场纪律比以往还要严格。一场、二场、三场,全部考完,进士、同进士已排定名次,单等最后一关——选出十名最优考卷呈送皇上,钦定状元、榜眼、探花,然后,就可以发榜了。就在这个时候,丁公公向主考官、同考官、监考官传达了皇上的旨意:本科殿试有所改革,从考生中推选七名作为“群众选手”,另外三名是专家推荐的“种子选手”。他们三人的名次我们专家组已有了初步意见,每个考卷都做了标记,你们再看一看,有什么不同意见,大家别客气,尽管提。为了暗示“话中有话”,他特意把“别客气、尽管提”加重了语气、拉长了音。主考官、同考官、监考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谁敢没事找事、引火烧身呢?何况,学得文武艺,卖给帝王家。那皇上想点谁不想点谁,你管得了吗?因此,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没意见。
殿试那天,文武百官分成两路,按官衔大小依次排开,总监考官手捧一个金盘,上面像金字塔似的依次堆积着十份答卷,三份“种子选手”的答卷自然排在最上面。仪式开始,鼓乐齐鸣,众目昭彰。总监考官庄重地将金盘交到丁公公的手里。丁公公眉飞色舞,一路小碎步地跑向丹陛。丹陛共三层,最上一层摆着一张宽大的龙案,咸丰帝就稳坐在龙案后面,居高临下。丁公公边跑边暗自得意:皇上有令,状元每人三百万两,榜眼每人二百万两,探花每人一百万两,一下子就是六百万两,这下子皇上还愁没钱花?我也是顺手牵羊,每人长了五十万两,不费吹灰之力,就捞了一百五十万两!在小步跑到距离龙案十来米的地方,也就是皇上透过龙案往下看的死角里,不知是得意忘形,还是做贼心虚,抑或是天意,丁公公只感到两腿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啪”的一声,摔了个狗吃屎,考卷散落一地。要知道,这个闪失可是要掉脑袋的。好在丁公公反应很快,跌倒后没做任何停顿,立马站起来,三两下就把考卷又堆好,来不及检查,继续往前跑了几步。这时,皇帝身边的御前大臣走了下来,接过金盘,转身爬了三层木台阶,恭恭敬敬地把金盘摆在龙案上。
咸丰帝胸有成竹地朝众爱卿看了一眼,再看看金盘,答卷似乎堆得不是太规整,但他也没有时间再做计较,伸手拿出最上面的那份,一看字写得好,名字也吉利,他微微一笑,就用朱笔在上面写下了“第一甲第一名”。又拿出另外两份,依次写下“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然后,在三呼万岁声中,咸丰帝退朝。
金榜一公布,紧排在“种子选手”之后的“群众选手”孙家鼐意外地中了状元。众考官都说皇上圣明。而那三个花了巨资为子弟买功名的大老板却是有苦难言,他们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去找咸丰帝理论呀。倒是咸丰帝为人还比较讲究,不久,他就了解到了实情,可金口玉言怎么改?后来,他找了个岔子,将丁公公砍了脑袋。于买主,是一个说法;于自己,也是杀人灭口。
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来,京师里出了一个流行语:“不是太监摔一跤,哪有状元现真身?”说的就是这件事儿。
这个版本,似乎全是“戏说”。还有另一个版本,好像更接近事实。
每次科举大比,万众瞩目的,莫过于状元人选。谁中了状元,对他个人,那真是祖坟上冒青烟;对他所在的派系,也是培养后备干部的一条捷径。所以,每次科考,不仅是考生才学楷法的较量,更是朝廷各派政治势力的幕后角逐。
乙未科,由户部尚书肃顺担任监考大臣。这个肃顺可是中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郑亲王的亲弟弟,“顾命八大臣”的核心人物。太平天国爆发后,他力主重用曾国藩、胡林翼等汉官集团,才使清朝得以多喘了几十年的气。咸丰帝对肃顺的才华非常赏识。上一年,发生了戊午科顺天府乡试舞弊案,震惊朝野。这次,咸丰帝专门挑肃顺担任监考大臣,可谓用心良苦。
然而,谁没私心?肃顺幕府,有个心腹名叫高心夔的举人,本科考试中式,肃顺想近水楼台先得月,利用自己的权势,助高心夔独占鳌头。为此,他煞费苦心,想出妙计一招。
四月二十一日,殿试在保和殿举行。肃顺背着手,迈着八字步,威风凛凛地在考场来回巡视,并乘人不注意,对高心夔暗示了一下。当天下午,高心夔第一个交卷,肃顺马上下令撤卷。按照常规,一般是到了天黑,或者最后一个举子交完卷,殿试才能结束。但监考大臣一声令下,收卷官哪个敢不执行?这下子可苦了众多举子,大家经历十年寒窗苦,就是想在殿试中字斟句酌,写出好策文,考个好功名啊。有的快答完,有的才答了一半,谁能想到,本科这么早就收卷?举子们虽然知道这里面肯定有鬼名堂,但抓不住证据,哑巴吃黄连,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质疑。
肃顺的做法,却引起了读卷大臣的强烈不满。他们不愿当面顶撞,但个个心照不宣:你监考大臣有权撤卷,我们有权排定名次。于是,他们将孙家鼐等十人列为“三甲”候选人,而以各种理由,将高心夔排除在外。
点状元那天,肃顺已探听到高心夔被画到圈外的信息,就在咸丰帝打开策文一一阅读,准备朱笔点状元之前,他愤然提出异议,认为读卷大臣存有私心,十名候选人并非才俊。而读卷大臣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人多势众,当场揭露了肃顺提前撤卷、违反祖制等问题。两派争吵不休,互不相让。左边是自己钦定的读卷大臣,右边是自己任命的监考大臣,咸丰帝坐在中间左右为难。思考了半天,他把手朝龙案上一拍,厉声说道:“金銮殿上,你们大声争吵,成何体统。你们谁也别再言语,朕自有主张。”于是,他吩咐执事太监宣旨,把等候在太和殿外边参加殿试的举子全部叫了进来,一人发给一纸一笔,以大清立朝以来的兴盛为内容,撰写一副对联,当场考试,当众判卷。举子们趴在地上,蹶腚答卷。统一收卷后,举子们退了出去,等待揭晓结果。可是,腿跪酸了,眼望直了,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太和殿还是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动静。
“孙——家——鼐!”太阳落了西山,才由内向外,由小到大,终于传出了唱名声。
孙家鼐根本就不相信自己会夺得头名状元。因为,他来参加会试,不过是母命难违;考试的时候,他只是自然发挥,按时交卷而已,结果无欲则刚,意外考中进士。殿试时,他求取功名的欲望虽然被唤醒了,但他也不像其他人那样把这件事看得太重,弄得神神道道、战战兢兢的。所以,拿到考卷,他看见策题分崇学、课吏、正儒、治军四个方面发问,便不假思索,先按照规矩把策题抄了一遍,再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挥笔答卷:“建极者敛福之原,知人者安民之本,学古者入官之要,整军者制胜之资。……皇上天行不息,日进无疆,本励精图治之诚,臻锡羡延洪之庆。性量已纯,而更深兢业;官常已懋,而更示激扬;胶庠已盛,而更树风声;韬略已颁,而更精简阅。于以迂鸿庥,扬骏烈,星辉云烂,赓复旦之光华;镜清砥平,巩无疆之宝祚,则我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基此矣。臣未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1970余字,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当写完“不胜战栗陨越之至”时,监考大臣突然宣布交卷。孙家鼐不由得愣了一下,连忙又添上“臣谨对”三个字,草草收笔。回到借住的王致和南酱园,老乡王伍和问他考得怎么样,孙家鼐回答:“完成任务。明天回乡。”其实,他心里也很遗憾,因为收卷太早,他连检查一遍的时间都没有,肯定是夺魁无望。王伍和见他有些不乐,就跟他开玩笑说:“像你这样无根无底的人,要是能考上状元,我把姓倒着写。”谁知道,后来节外生枝,皇上又亲自出题,当场加试对联。孙家鼐眉头一皱,做了一联,不想却一鸣惊人,被咸丰帝点为状元。
三声唱名,声长而慢。唱完后,过来一名礼部官员,把孙家鼐领到太和殿丹陛前、鳌头下,所以,中状元者就有了独占鳌头这一说法。发榜后,官员们又将红绸子披在他的身上,前后都是十字状,并给他戴上状元帽,状元帽左右各插着一枝用薄铜片制作的金花,十分漂亮。孙家鼐骑着高头大白马,身着十字披红双插花,前面有人鸣锣开道,后面有人簇拥而行,从左长安门走出,穿过宣武门,缓缓走到位于延寿街的王致和南酱园,那心里真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快感。听到锣声传来,王伍和放下手里的活计,出门来看热闹。一见,大白马上骑的人竟是孙家鼐。王伍和揉揉眼睛,再看,孙家鼐的白马已经到了面前。王伍和双腿一软,跪在地上,大喊:“文曲星饶命啊!文曲星饶命啊……”众人见了,虽然不知道其中的缘故,却被他的滑稽相逗得前仰后合,笑得直揉肚子。
这个故事历时多年,口口相传,经过集体加工,现在听起来很有点演义的味道。正如宋元强在《清朝的状元》中指出的:“事实上,若要涉足鼎甲,掇取巍科,倘无深厚的经史根底,卓越的属文能力,高超的楷书造诣,是不可能高中的。”就策问答卷来看,“孙家鼐慷慨陈词,无所顾忌,对修己、用人、举贤、肄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论述。认为‘建极者敛福之原,知人者安民之本,学古者入官之要,整军者制胜之资’。指出了当时诸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深得咸丰帝赞许,被点为状元。” 现场答联,更是超凡脱俗,堪称经典:
亿万年济济绳绳,顺天心,康民意,雍和其体,乾见其行,嘉气遍九州,道统继義皇尧舜;
二百载绵绵奕奕,治绩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飞五色,光华照日月星辰。
此联既歌颂了大清王朝的丰功伟业,又巧妙地将咸丰帝以前历代清帝的年号嵌入上下联中,对仗工整,气势恢宏,文采飞扬,咸丰帝阅后,龙颜大悦,就用硃笔亲自将孙家鼐点为状元。
考取状元,是孙家鼐人生路上的一大转折。从此,他的仕途之路顺风顺水:中状元后,即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第二年二月,充武英殿纂修;十二月,充补总纂。第三年三月,奉旨遇有应升访缺关列在前;七月,授山西省正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