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现状

传统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在当今时代已经显露出极大的不适应性。现代化畜牧业以现代科学技术代替传统经验,以科学的经营管理代替家庭的简单核算,并大大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畜牧业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从而成为畜牧业发展的方向。以下从饲草料业发展、养殖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科技化、经营体制创新和品牌化等几个方面考察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现状。

(一)牧草产业和饲用玉米产业较快发展

现代畜牧业发展,饲草饲料是根本。草不仅是生产资料,还具有生态功能。立草为业是传统牧区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向上的重大转折,它改变了传统畜牧业重利用、轻养护的发展方式,重视草业发展的价值,处理好草的几大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解决草畜矛盾入手,在增草上突破,以草兴牧,以草富民,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方向所在。近年来,我国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推进“秸秆养畜”和“粮改饲”,都是为了协调种养关系、缓解国内的饲料粮消耗问题。在政策导向下,我国牧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2014年,我国牧草总产量为17999.7万吨,比2001年的8819.3万吨增长9180.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5.6%;其中,2014年,我国牧草总产量为17999.7万吨,比2001年的8819.3万吨增长9180.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5.2%;其中,2014年全国多年生牧草总产量为9234.7万吨,一年生牧草总产量为8765.0万吨,分别比2001年增长2988.5万吨和6191.9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8%和9.1%。2015年,全国牧区的牧草总产量、多年生牧草总产量和一年生牧草总产量分别为11861.9万吨、5859.5万吨和6002.4万吨,分别占全国的比重为65.9%、63.5%和68.5%,其余为非牧区所占比重。

从年末人工种草面积来看,2001年全国人工种草面积14435.6万亩,其中牧区面积9933万亩,占68.8%;到2014年全国人工种草面积19233万亩,其中牧区面积13538万亩,占70.4%。

从年末改良种草面积来看,2001年全国改良种草面积9418.5万亩,其中牧区面积8026.8万亩,占85.2%;到2014年全国改良种草面积12895万亩,其中牧区面积9762万亩,占75.7%。

从年末飞播牧草面积来看,2001年全国飞播种草面积1485万亩,其中牧区面积1184.8万亩,占79.8%;到2014年全国飞播种草面积882万亩,其中牧区面积710万亩,占80.5%。

2000年以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草原建设总规模每年保持在500万亩以上,建设内容包括人工种草、饲料作物种植、饲用灌木种植、草地围栏、草地改良五大块建设内容。2013年全市完成人工种草300万亩,其中多年生牧草80万亩、一年生牧草130万亩、饲用灌木90万亩;种植饲料作物182.6万亩,草地改良53万亩;全市青贮饲料27.45亿千克,微贮、氨化饲料3亿千克,共打青贮干草13.76亿千克。2014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完成人工草地建设300万亩,其中多年生牧草80万亩,饲用灌木90万亩,一年生牧草130万亩;在凉城岱海滩涂、后旗大六号云天化基地分别打造7万亩和2万亩高产优质苜蓿种植示范点;围绕肉羊、奶牛产业,抓好以饲用玉米为主的一年生饲料作物的种、收、贮、转,2014年种植饲料作物180万亩,其中饲用玉米100万亩,全膜覆盖玉米20万亩。在凉城海高牧场、前旗绿色田园有限公司分别建设2000亩和1000亩的青绿饲料种植示范点;购进大中型打草机120台套,小型打草机1200台套,加强牧草的收割、加工和利用。在后旗蒙原公司、四子王旗龙源饲草料公司以及察右中旗建立柠条收割、加工、贮藏和利用的示范点,加强柠条的收割利用以及示范推广。呼伦贝尔市建立高产优质人工草地,目前牧业四旗大约有林缘耕地200万亩,到2016年,牧区各旗的退耕地要全部实现种植优质牧草;其中鄂温克旗、陈旗、新左旗每年新增优质苜蓿4万亩,到2016年新增苜蓿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禾本科牧草每旗每年新增5万亩以上,到2016年达到50万亩的种植规模,可提供24万吨人工种植的优质青干草。“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在牧区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27万亩,其中优质高产饲草基地11万亩。在生态上,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示范区植被覆盖率提高了5%左右,水土流失量减少了20%,优质牧草经济效益提高了2倍。

(二)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

规模化经营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也是适应市场化进程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传统牧区把推进畜牧业规模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首要任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通过转变规模养殖方式,加大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推进规模化经营。

内蒙古以联户、合作社、草牧场流转等形式,大力发展家庭牧场。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牧区家庭牧场建设标准》,借助畜牧业防灾基地、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生态建设工程和草原补奖后续产业发展、“菜篮子”畜产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每年创建示范家庭牧场500个,对其棚圈、贮草棚、人畜饮水井以及相关配套牧业机械设备进行资金支持,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发展。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建设牧区牧场和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124个,牧区各类生态家庭牧场3.5万多个,参与经营牧户为5万多户,占牧户总数的10%。全区肉羊年出栏100只以上规模养殖水平的达到68%,同比提高6.1个百分点;奶牛百头以上规模养殖水平的达到80%,同比提高8.5个百分点。已形成面积在0.67万~2万多公顷的八大苜蓿产业聚集区,苜蓿产业区域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2015年,云南肉牛、肉羊、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为25%、29%、32%,分别比上年提高1.2、1.6、2.1个百分点。2015年云南省畜牧龙头企业435家,其中国家级的7家,省级的134个。宁夏采取代购、代养、托管、入股等形式,出户入场、整村推进,加快规模养殖场、养殖园区、家庭牧场建设,全区各类规模养殖场(园区)达到6215个,其中奶牛268个、肉牛1073个、滩(肉)羊4575个,规模养殖比例达到84%、38%、47%,比“十一五”末分别提高14个、9个和9个百分点。

(三)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新型经营主体涌现

内蒙古启动龙头企业提升工程和品牌带动战略,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培育领军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意见》,开展“六个一”(即引导龙头企业创建一个基地,振兴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引领一个合作社,创新一个模式,造福一方百姓)示范创建活动,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落实好《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农牧业发展的意见》,提升龙头企业和农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力推进肉羊产业“三五”工程和振兴羊绒产业“五三”工程,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大力实施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工程,继续推动在广州、深圳、天津、西安等一、二线城市建立农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和零售体验店。构建“电商平台+展示直销中心+零售体验店”一体化的绿色农畜产品宣传展示、体验销售平台,全方位拓展销售渠道,推动内蒙古优质绿色农畜产品走向全国。2015年全区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乳制品加工企业、肉类加工企业、绒毛(皮革)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1323.8亿元、628.6亿元和46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2%、10.3%和4.8%,占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2.4%、15.4%和11.4%,三者合计占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是59.2%。

宁夏整合专项资金8.98亿元,对基础设施、良种繁育、优质饲草生产、畜产品加工、品牌培育、市场销售等实行全产业链扶持;建立了8000万元的奶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安排金融服务支撑资金5500万元,对新型经营主体和中小规模养殖场提供贷款担保;引进一批龙头企业。云南一批畜牧业龙头企业出现,马龙双友牧业带动马龙县增加基础母牛10250头,种植青贮玉米666.7公顷,光叶紫花苕166.7公顷,带动农民增收近1亿元。

在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形成主体多元、协调互补的新型经营主体体系。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典范。

1.新品种养殖示范户。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巴彦塔拉乡伊兰嘎查,书记孟永是鄂温克旗科技示范户之一。为鼓励牧民参与全旗现代肉羊产业转型基地建设,他率先进行杜泊胚胎移植、杂交商品肉羔生产。他家有1000只羊,其中,基础母羊700只。2013年,他家杜泊羊冷冻胚胎移植213枚,产羔羊141只,按定单合同约定向企业出售羔羊130只,销售收入39万元,只均出售价格达3000元;呼伦贝尔羊人工授精80只,产羔34只,均用于基础母羊及种公羊生产;养殖呼伦贝尔羊420只,产羔130只,出售养殖羊80只,销售收入32000元,只均出售价格400元。2014年,他家的杜泊羊冷冻胚胎移植400枚,B超测孕,怀孕253只,怀孕率63.25%;绵羊二元杂交子宫角输精330只,预计受孕率85%以上,其余进行本交。2015年,预计他家的销售收入有80万元,纯收入60万元。

2.保种育种核心示范户。鄂温克旗锡尼河西苏木巴彦胡硕嘎查牧民朝格巴特尔是该旗短尾羊保种区育种核心户。近两年,他家严格按照市、旗农牧业部门的技术设计,积极开展绵羊早期接羔、母羊与羔羊选种选育和阶段性补饲育肥等工作,支持市旗两级实施的地方良种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和肉羊产业现代化转型。该牧户饲养绵羊710只,基础母羊550只,经专家入户鉴定,符合标准短尾特性的基础母羊有220只、后备母羔124只。2013年,因他家羊群短尾特征明显,整齐度好,被纳入短尾羊育种核心户。当年,他利用旗里免费提供的优质短尾种公羊,对家里的母羊进行了本交提纯后发现,羔羊短尾特性更加明显,通过对母羊产前、羔羊早期的补饲措施,羔羊生长发育加快,个体明显大于其他普通羔羊。2013年,鄂温克旗大尾羔羊收购价格18元/千克,而短尾羔羊19.5元/千克,按照出栏羔羊平均重32千克计算,每只短尾羔羊多获利48元,他家出栏短尾羔羊180只,多获利近9000元。2014年,他自愿长期参与全旗短尾羊选种选育工作,力争3年全部淘汰和置换非短尾母羊,再补充、扩繁和提升短尾种群,走短尾羊的纯种繁育路线,全力支持市、旗政府开展的短尾羊选育工作,并积极申请为他家饲养的短尾母羊实施人工授精配种。预计2015年3月25日前后,他家母羊进入产羔期,约产短尾羔200只。

3.旅游型家庭牧场。青海省海西州天峻县快尔玛乡阳龙村牧民吴堡有3300亩草场,放牧80头牦牛、800多只羊,出售牦牛、牛犊、羊羔及羊毛等收入近32万元。2005年开始,他在哈熊沟旅游区开办牧家乐旅游。旅游区草场租金为第1~2年2万元/年,第3~4年3万元/年,第5~10年4万元/年。在旅游区,他主打特色藏族餐饮。每年旅游旺季经营3个月。2014年他家的旅游毛收入10万元。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好乐图镇诺干宝力格嘎查牧民达布希拉图在自家草场上投资10万元,搭建9座蒙古包,开办牧家乐,经营蒙餐、提供食宿和骑马、篝火晚会等服务项目,年游客达1000人次,年旅游收入约15万元。

4.生态型家庭牧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巴彦塔拉乡温都尔嘎查的5户牧民与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塔拉生态合作牧场。牧场占地面积30亩,集现代化厂房棚舍、挤奶设备、制冷储蓄罐、智能牛场管理系统于一体,总投资330万元,其中牧民自筹30万元,公司出资300万元。项目于2013年12月9日建成投产。塔拉生态合作牧场采用先进的设备和管理方法,对奶牛进行科学饲养,对棚舍进行分区管理,建造可以容纳120头育乳牛牛舍、育成牛牛舍和幼牛(牛犊)牛舍。2014年塔拉生态家庭牧场总资产达5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350万元;拥有牛舍2700平方米、办公用房50平方米、职工宿舍50平方米、饲料库60平方米、青贮窖1350立方米。2014年旗政府扶持新建标准化棚圈588平方米;拥有放牧场1400亩、建有饲草料地600亩、打草场7000亩;拖拉机5台;打草设备2台套,深水井1眼。2015年夏,塔拉生态合作牧场有牛192头,其中泌乳牛100头,日产鲜奶1吨。2014年销售鲜奶28.9吨,营业收入达124.8万元,净利润60万元。塔拉生态合作牧场组织牧户科学养畜,提高了当地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通过调整牲畜结构与更换品种、改造奶牛饲养管理技术和配套畜牧业基础设施,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奶牛养殖业。在散户的羊价格与牛奶价格因市场变化而波动的情况下,塔拉生态牧场的鲜奶销售却丝毫不受影响。

5.合作社。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各地以组建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走以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生态畜牧业建设道路。青海共建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337个,入社牧户31426户,整合草场7746.57万亩,整合牲畜217.68万头只。海西州开展以股份制经营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畜牧业建设,形成多种形式、多种方式的股份制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海南、海北州以合作社统一经营下的联户经营为主要建设形式;黄南、果洛、玉树州立足实际,根据牧民的接受程度不同,采取联户制、大户制、代牧制等多种建设模式。

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茶卡镇有6个牧业村,2个农业村,每个村都成立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2011年,吉仁生态农牧业有限公司暨巴里河滩合作社成立,注册资金500万元,发起人3人。巴里河滩村有48户牧户,其中22户参加了该合作社,另有外村3户参加。该合作社养殖的茶卡贡羊是2008年奥运会指定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合作社与25户社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有以下三种方式:(1)对无畜户和困难户,合作社以6元/(亩·年)的价格租赁其草场,签订15~25年的草场流转合同。(2)对于有畜、有草场的牧户,以“羊+草场”入社,15亩草场加一只羊为350元,如果有剩余草场按6元/(亩·年)计算给予流转费。(3)对于有羊无草场的牧户,按260元/(羊·年)计算分红,一般为5年。另外给25户牧户每户每年提供3~4只羊。除了年底分红以外还优先安排这25户人员从事剪羊毛、放羊等零工。合同到期后,牧户可以退出。草场基本建设由合作社负责,合同到期后还给牧户。该合作社共有22万亩草场,无打草场。在集中产羔期的2月20日—4月20日牲畜舍饲圈养。3600只畜群分为9群,每群400只羊。羊倌用的是9户社员,并返聘4个本村羊倌。产下的羊羔在合作社与羊倌之间按6:4来分配,合作社再给羊倌1000元/月工资,双方签署2年的合同。羊倌可在草场养10~20只羯羊,但不能养母羊。

吉仁生态农牧业有限公司有员工30多人,其中总部6~7人、牧户13家、兽医1人、财务2人、驾驶员1人、管理层3人。产羔期临时聘用7~8人工作45天,日工资100元/人。剪毛期则把剪毛工作包给1个人,这个人带7~8人干活,实行计件工资,计件价格8元/只。

目前,公司固定资产包括20个棚圈(每个棚圈400平米、其中棚120平米,造价3.8万元,自筹3万元,项目补贴8000元)、贮草棚、2个剪毛车间、配种设施等。2口打水井,每口150米深,每口井投资30万元,加上配套设施价值共100万元。公司在建项目还有青甘草、青稞、玉米种植基地,羊棚1600平米,1200吨青贮饲料窖等。

加工和销售方面,该合作社的羊在当地藏源屠宰场屠宰,屠宰费15元/只,然后经可可西里公司分割、包装、速冻1~2天再出售。在北京、苏州、四川等地茶卡贡羊销售价格为70~80元/斤,乌兰县、西宁市等省内地区销售价格为35元/斤。产品为肉卷、羊排,且均为精包装。产品空运或经公路运输到北上广等地的“青海之窗”门市销售。“青海之窗”主要销售牦牛肉、枸杞、茶卡羊肉。

(四)科技内涵不断增强

草原畜牧业是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畜牧业经济的科技内涵不多;而现代畜牧业需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科技进步是畜牧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牧民通过改良草原、改良牲畜品种、加强疫病防治,甚至引进产后的储运、保鲜、加工等技术和学习管理科学技术,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

内蒙古全面实施“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重点抓好畜牧业品种改良,加快地方品种提纯复壮,推动引进品种的扩繁和杂交改良,用国家和自治区畜牧良种补贴资金每年重点扶持50个种羊场建设,为提高单产、增加效益提供了保障。2015年,全区共建有种羊场362个,种公牛站5个,奶牛扩繁场19个,肉牛扩繁场18个。优势畜种供种能力明显增强,年可生产种公羊15万只、牛冷冻精液1000万粒(支),形成了育种、扩繁、推广、应用相配套的基本框架,为加快地方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促进杂交改良,提高畜产品质量和数量打下了基础。在良种补贴的促进下,地方优势畜种单产水平提高,据生产性能测定数据显示,地方品种成年公母羊体重分别达到70千克和50千克以上,均达到二级羊标准,部分指标超过了特一级羊标准。与2010年相比,荷斯坦奶牛年产奶量、苏尼特羊和西门塔尔牛胴体重分别提高860千克、2~3千克和10千克。 内蒙古还实施绒山羊提质工程建设,围绕白绒山羊核心区,划定保护区,加强保种场建设,开展绒山羊遗传资源动态监测评估,保护绒山羊优质资源,从根源上解决羊绒质量下降问题。2015年宁夏围绕肉牛规范化养殖,实施清真肉牛产业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重点示范推广了品种改良、母牛规范化饲养、低成本养殖、饲草料加工调制、日粮科学配制等技术,冷配改良普及率达到80%,比2010年提高9个百分点;改良肉牛18月龄胴体重达到230千克,比2010年提高50千克;建立了高档肉牛生产技术体系和示范基地。

(五)经营体制不断改革创新

实行草场承包经营制后,广阔无边的草原被划分成一个个有固定边界的草场,牧户在一定的草场边界内发展生产。草原使用权有明确的归属后,草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就是牧民从事畜牧业生产的边际:在收入最大化的目标下,牧民会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在充分高效利用草场资源的同时又保证草场不被破坏而可以持续利用。目前,传统牧区正在不断完善草场承包经营制度,稳步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创新。一是加快推进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二是加快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在稳定农村牧区草牧场承包关系保持长久不变和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草牧场流转,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牧业经营方式创新,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牧业。三是建立完善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四是继续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全面提升种业发展水平。

(六)产品品牌化工作日益强化

目前,绿色、生态畜产品已成为传统牧区的一张名片。截至2015年,内蒙古有机农畜产品企业共计42家,产品356个,其中畜牧业产品63个。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统计,目前全区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1849家。除此之外,240万亩天然草场获得国家有机认证,意味着可以形成有品牌竞争力、优质优价的有机畜牧产品。以奶业为例,内蒙古形成以伊利、蒙牛两大品牌为核心,众多本土品牌共同发展的区域品牌局面,全区拥有乳制品企业167家,其中国家龙头企业4家,自治区龙头企业10家。区域品牌形成及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带动了内蒙古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及相关产业不断发展,使之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乳制品加工产区。通过草原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极大地提高了草原牛羊肉的附加值,提升了优质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带动了区域畜牧业的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区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111处,涵盖牲畜总量达到2200万头只。

内蒙古物通天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养殖环节佩戴电子耳标,建立起畜产品监管溯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涵盖了养殖环境、饲养管理、防疫检疫、投入品使用、饲养周期、屠宰加工、冷链物流、消费查询等诸环节,形成畜产品全产业链可追溯。公司建立的5个“畜产品追溯技术标准体系”,已取得内蒙古地方标准认证,正在推动制定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这为推动牛羊肉草原品牌的培育,提高草原畜牧业的质量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呼伦贝尔市和锡林郭勒盟积极尝试草原羊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可追溯试点,2014年为98.5万只羊佩戴可追溯电子耳标,实现了养殖、屠宰和加工环节的二维码对接转换。在2013年上海农畜产品博览会上,建立追溯体系的锡林郭勒苏尼特羊肉每市斤售价高达120元。达茂旗蓝色牧野肉业股份公司的有机认证羊肉,在上海市场每市斤批发价198元,零售价高达400元。

内蒙古还利用现代物联网,加快建设绿色畜产品输出工程,构建“电商平台+展示直销中心+零售体验店”一体化的绿色畜产品展示、体验和销售平台,拓展销售渠道。目前“蒙优汇”农牧业电商平台已上线运行,北京、上海展示直销中心在建设中。 zHbi4O46Qiqzg814gkG8uymkazm7+CnYyUb/sAghBEDGsDVLPL6FgKpzP/2DkSu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