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我国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畜产品产量、产值迅速增长,畜牧业结构逐渐优化,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逐步由靠天养畜、粗放经营的传统方式向机械化、产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了农牧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

(一)畜牧业经济增长明显

随着国家对畜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提高和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主要牧区畜牧业经济增长明显。到1988年底,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大牲畜存栏数达2472万头,羊8810万只,比1979年分别增长11.5%和9.3%。1982—1990年,内蒙古牛羊肉总产量增长90.9%;毛绒总产量增长14.3%,畜牧业产值(1980年不变价)增加7.24亿元,达到19.98亿元,增长56.9%。 2014年青海省牧区六州农牧业增加值118.6亿元,比2010年的74.6亿元增加44亿元,高于同期全省农牧业增加值递增速度。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66元,比2010年时的4062元增加2204元,增长54.3%,年均递增15.5%。 1979—2015年,四大传统牧区畜牧业总产值有很大提高。按199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四大传统牧区畜牧业总产值比1979年增长了近11倍,这与前一个历史时期相比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畜牧业产值上来看,牧区畜牧业产值增长速度和全国畜牧业产值增长速度保持一致。1978—2014年的36年间,全国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4.7%,牧区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4.2%,而非牧区畜牧业产值增长速度为14.8%。2014年,全国畜牧业产值28956.3亿元,其中牧区畜牧业产值为5785.2亿元,牧区畜牧业产值占全国畜牧业产值的1/5。

畜牧业经济增长直接带动了农牧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传统牧区牧民收入持续增长。2013年,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大传统牧区农牧民名义收入分别比1980年高出24、45、36、30倍。如果按照1978年的不变价计算,则2013年的实际收入为1980年的2.5、4.6、3.7和3.1倍(见表1.4)。

表1.4 四大牧区1980—2013年主要年份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元)

数据来源:《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畜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变化使得传统牧区畜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草原五畜的结构发生变化。从四大传统牧区五畜总头数的变化看,1980年,四大传统牧区牛、马、骆驼、山羊、绵羊的头数分别为1557.0万头、354.2万头、54.0万头、1821.2万头、6275.7万头,合计为10062.1万头;到2015年,牛、马、骆驼、山羊、绵羊的头数分别为2139.3万头、227.3万头、32.9万头、2852.4万只和9852.0万只,合计数为15104.0万头只;35年间,草原五畜中马和骆驼呈现负增长,牛、山羊、绵羊的增长率分别为37.4%、56.6%和57.0%,五畜合计增长率为50.1%(见表1.5)。

表1.5 1980年和2015年四大传统牧区草原五畜分畜种头数

(万头只,%)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传统牧区草原五畜产量呈现波动中增长的态势。从表1.6可以看出,近五年来,骆驼的产量发展很快,而牛、马、羊的增长率均呈小幅波动。相对而言,近两年五畜增长比较平稳。随着机械化发展,马和骆驼等大畜的交通工具和役畜功能逐渐丧失,其数量大幅度减少,而绵羊和山羊的肉用、毛用价值都很高,数量不断增长。这使得目前草原五畜中以绵羊和山羊为多,马、骆驼和牛等大畜的比重在减少。近年来随着现代马产业、驼乘业等的兴起,马、骆驼的生产数量又有回升。特别是市场对于骆驼的耐寒、耐饥渴、耐粗饲、养殖成本低且具有绒、肉、乳、役、皮、血、脏器等食用、生活、保健、药用用途的日益看重,骆驼产业近年来在局部地区有了较快的发展。

表1.6 2011—2015年我国传统牧区草原五畜增长率变化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再来看主要牧区内蒙古的情况。1950年,内蒙古牛、马、骆驼、山羊、绵羊的头数比例关系为22.71:4.40:1.29:26.86:44.74,这一年牛的比例还能占20%以上,而到1960年牛、马、骆驼、山羊、绵羊的比例已经变为13.56:3.69:0.86:35.45:46.44,牛、马和骆驼这些大牲畜的比重已经下降,而山羊数量明显增加,占到30%以上。此后,绵羊开始显著增加,到1970年,绵羊所占比重已经超过50%。1980年,牛、马、骆驼、山羊、绵羊的头数比例关系为9.92:4.98:0.99:24.40:59.71,绵羊的比例接近60%。到2013年,牛、马、骆驼、山羊、绵羊的头数比例关系为10.31:0.74:0.15:23.18:65.82,马和骆驼的比例均不到1%,而绵羊比例超过了65%(见表1.7)。

表1.7 1950~2013年内蒙古草原五畜头数结构变化

(%)

数据来源:历年《内蒙古畜牧业年鉴》。

(三)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

传统牧区的畜牧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是促进牧区畜牧业持续发展,提高牲畜个体生产性能、促使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的重要因素。根据已有研究,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产值增长中各要素的贡献率大小顺序依次是:物资消耗、科技进步、饲养畜禽头数及劳动力投入 ,这表明科技进步在畜牧业产值增长中已占相当比重。根据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8%,比同期对农业的贡献率高2个百分点,我国畜牧业科技综合实力在国际上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科技进步为推动我国畜牧业繁荣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畜牧业科技涵盖了品种培育、种畜繁殖、高效养殖、饲料加工、疾病诊断、疫苗和药物开发、产品加工储藏等诸多科学技术,领域很宽,延伸范围广。每一项先进的技术发明或创新在产业中的成功应用,都对产业跨越式发展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

传统牧区畜牧业生产基础薄弱,尚处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中,畜牧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投入来实现。而随着畜牧业发展,牧区畜牧业生产越来越注重内涵扩大再生产,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

以云岭牛为例。云岭牛是我国第一个采用三元杂交方式培育成的肉用牛品种,是国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个肉牛新品种,也是第一个适应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肉牛新品种。云岭牛杂交选育历时30余年,具有适应性广、抗病力强、耐粗饲、繁殖性能优良且能生产出优质高档雪花肉等显著特点,2014年12月云岭牛获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颁发的畜禽新品种证书,2016年被列为“十三五”南方肉牛主推品种,改变了我国高档雪花牛肉长期依靠国外品种资源的状况。自2006年中试开始,我国共推广云岭牛种公牛500多头、冻精30余万剂,累计生产杂交改良肉牛约30万头。根据中试项目组监测结果,云岭牛杂交改良牛0.5~1.0岁时,体重比云南本地黄牛多增重约50千克,1.5~2.5岁比本地牛多增重约100千克。每饲养1头云岭牛可比云南本地牛多盈利1500~3000元。截至2016年底,我国选育区云岭牛存栏四世代以上基础母牛已达5万头。 云岭牛目前已在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广东、海南等省(区、市)推广,为我国南方肉牛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种源保障。

养羊业是新疆具有相对发展优势的产业。 目前新疆的细毛羊育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科研人员经过近50多年的工作,获得了数以百万计的优良细毛羊群体,形成年产优质羊毛1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培育出的新吉细毛羊是我国优良的细型和超细型细毛羊新品种。目前新疆已经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研究主体的畜牧科技创新网络;以自治区、地州、县市的畜禽改良站、草原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疾控中心为技术推广主体的畜牧科技推广网络;以畜牧业科技企业为纽带,具有区域特色的畜牧科技示范基地、养殖小区和畜牧养殖大户为载体的畜牧科技应用示范网络。

青海省的牦牛研究在全国具有绝对领先优势。据青海省科技信息所对国内文献的检索查询,有关牦牛的科学研究成果共计329项,其中青海128项,甘肃、四川、西藏分别为78项、49项、22项。 青海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提高供种能力,扩大良种覆盖率,逐步建成配套完善的引、繁、育、推、改体系。青海的牦牛、藏羊的数量和质量牢牢占据市场优势,与良种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目前全省有种羊场25个、牦牛种牛场15个,羊和牦牛的年供种能力分别在2万只以上和8000头以上。

随着牲畜良种繁育技术和科学饲养技术的应用,主要牧区牲畜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内蒙古良种和改良种大牲畜与羊的比重由2001年的76.84%提高到2013年的91.41%;“十二五”期间,地方品种肉羊通过选育后胴体重增加2~3千克,杂交良种羊胴体重增加5千克以上,肉牛屠宰增肉10千克以上。2013年,大牲畜和羊的总出栏率为97.05%,比2001年提高了40.34个百分点,其中,羊的出栏率从2001年的66.04%提高到2013年的105.00%,提高了39.04个百分点。青海省牛的胴体重由2005年的78千克提高到90千克,羊的胴体重由15千克提高到17.3千克;奶牛能繁母牛头均产奶量达到3660千克,比2005年统计基数1890千克提高1770千克。藏羊高效养殖技术的推广,使青海省放牧藏羊母羊枯草期失重比传统放牧母羊减少8千克,损亡率降低2个百分点,羔羊繁活率提高5个百分点、断奶时间比传统放牧缩短2个月,羔羊6月龄活重比传统生产方式增加14~21千克;牦牛高效养殖技术实现了牦牛1年1产,有效提高了牦牛和藏羊的繁殖生产性能 。科技创新对青海藏羊养殖的贡献率超过40%,藏羊生产也被纳入到国家肉羊产业规划之中。

(四)畜牧业投入不断增加

传统草原畜牧业以靠天养畜、放牧为主,是低投入、低产出的生产方式。“早出晚归,深牧远放,勤搬慢赶”是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下牧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下,牧民要连续不断地搬家,大部分牧民除了牛羊之外,也没什么其他资产。现代畜牧业必须对草场和畜牧业进行投入,这是由它的商品性生产目的、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本质所决定的。牧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如饲草料基地、围栏、房屋、牲畜棚圈、打水井、青贮窖等来解决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技术、装备等生产性投入和必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即学习科学文化、掌握新的市场信息等)来实现增畜增草、提高收入、提高效益的目标。一些富裕的新一代牧民拥有发达的运输工具、打草机械、先进的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现代化的家电用品等,其经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都有了显著的改变。

草原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入是关键。进入21世纪以来,政府对传统牧区的投入倾斜加强,各项强牧惠牧政策相继出台,包括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贴、良种补贴、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生产资料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2003—2014年,中央财政退牧还草工程共投入资金215.7亿元。2002—2009年,内蒙古牧区退牧还草补贴40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12亿元。2010年青海省用于畜牧业的项目资金投入超过亿元,投资额相当于“十一五”前4年的投资总量。仅2011年,青海省筹集的各类支农资金达5.18亿元,其中40%以上涉及生态畜牧业发展。

随着农村牧区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资产规模不断扩大,金融机构对农牧业的贷款也在增长。如内蒙古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09年增长了19000多倍,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长非常快。

草畜双承包和“双权一制”改革后,牧民由游牧转变为定居,对棚圈暖圈、青贮设施、机械设备、饲草饲料、新品种、草场建设、雇工等方面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根据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年的调查,一般牧户可以获得9种补贴,补贴数量最多的为退牧还草补贴、阶段性禁牧和划区轮牧补贴以及危房改建补贴,户均获得31092元补贴。在补贴的支持下,牧户畜牧业生产投入增加。调查的42个样本户中,有39户有棚圈设施,棚圈设施拥有量达92.9%。棚圈设施总面积达到12510平米,总价值191.35万元,户均棚圈面积297.86平米,基本满足牲畜过冬要求。

一些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也增加了畜牧业投入。有的企业直接建设畜产品生产基地或开展草业基地建设,有的则为牧户提供饲料、技术和标准等。

部分合作社以社员牲畜或草场投资入股,将闲散的资本集中起来用于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由合作社统一运营。

(五)畜牧业机械化发展较快

我国畜牧业机械化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最早从牧草收获环节开始。20世纪60年代,全国第一家畜牧机械专业厂——海拉尔牧业机械厂和第一家国家直属畜牧机械科研机构——农业机械部呼和浩特畜牧机械研究所成立。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畜牧机械化起步并发展,牧草收获、围栏、剪毛、乳制品初加工和牧区供水及农区牧业的饲料粉碎、铡草等工作的半机械化、机械化成为主要内容。总体上,在改革开放之前,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主要依赖传统技术手段,畜牧业机械化程度低,牧草收获还基本上依靠人工。

1978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首个大规模农机展会在北京召开。之后,在我国北方牧区兴办的17个畜牧业现代化试点县开始系统引进国外牧机产品。1982年,大庆石油管理局从匈牙利引进全套饲料加工设备。我国畜牧养殖机械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相继在引进样机的基础上,结合国情,仿制和研发了新产品并完成了样机试制,部分实现了小批量生产。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成果相继问世。 这一时期,畜牧养殖机械化生产主要集中在一些大中城市,传统牧区畜牧业机械化程度和水平都很低。

进入20世纪80年代,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牧区出现了简易割草机、搂草机、翻晒机和集垛机等,且逐步形成一定规模,产品逐渐增加。在国产畜牧养殖机械的研制方面,自行研制了各种类型的挤奶设备10多种,包括移动车式、提桶式、管道式和挤奶间式挤奶设备等,1983年我国研制生产的挤奶机型号J-72-2型、9JZ-2/8/12型、9JSG-8-1型等得到推广应用,牛奶分离器9N-50/100/200/500/1000型在国内销售,9N-50型机器还有少量出口。但这一时期总体上我国传统牧区饲养机械化水平不高。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把牧业机械设备纳入农业补贴范围,牧机产品正式列入国家和各省区购机补贴目录。在农机补贴政策及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下,畜牧业机械研发和制造业均获得发展,牧区机械化程度呈加速发展趋势。目前,牧草种植机械化已经开始向草原保护与改良和人工草场建设并重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成功研制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小圆草捆卷捆样机、圆捆缠膜机。新研制的青饲收获机性能及质量均有显著提高。饲料工艺技术设备由简单的粉碎发展到配合饲料、熟化饲料的加工,某些设备已经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水平。奶品采集处理、饲喂、饲草加工、防疫、粪污清理等关键环节已经实现机械化。目前,我国可自行独立生产各种畜牧养殖机械设备,其中包括养牛、养羊等设备,如牛栏、牛床、饲喂、拴系设备、挤奶系统、网围栏等养牛设备;剪羊毛机、牛奶分离器、储奶罐、禽蛋分选设备等。饲料加工储运设备包括:大、中、小型各类成套饲料加工机组、颗粒饲料压制机、饲料膨化机、青贮切碎机、饲料搅拌车、运输车等。环境设备包括:系列风机、湿帘降温系统、热风炉(燃煤、燃气)、照明系统、太阳能畜舍、暖棚圈、漏粪地板、清粪系统、粪污处理系统、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备及消毒机、药浴机等消毒设备。智能化奶牛个体精料变量补饲机及具有自动推送饲草能力、自主充电,可实现远程控制的饲草推送系统等设备开始研制。牛粪清除已经采用铲斗机、固液分离机、翻堆机、筛选机、装袋机与脱臭设备。1978—2015年,四大牧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从426.3万千瓦提高到7367.99万千瓦,增长约17倍。农用四轮车、机井、水泵、发电机、打草机等在牧户中有了较高普及。2014年,内蒙古拥有机引牧草收割机101129部,增长7.0%;饲料粉碎机部141959部,增长5.6%;机动剪毛机5246台,增长11.3%

(六)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现代畜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组织化或契约化的形式,把分散的农牧民组织起来,将牧户与市场相连,把生产经营活动延伸到产前、产后部门,以实现一体化经营,降低交易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使资源优化组合,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从而带动整个牧区经济的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之后,主要牧区立足资源优势,突出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按照产加销、贸工牧一体化经营原则,大力发展食草畜牧业,逐步形成规模较大的牛羊生产基地;以绒毛、皮革、肉乳以及牲畜副产品为原料,引入加工企业进行产品多层次、多形式的系列化开发,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模式,实现产业链价值最大化。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主要牧区的畜牧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十二五”期间,新疆共建成年出栏1000头以上肉牛养殖基地16个、年出栏5000只以上肉羊养殖基地32个、年出栏1万口以上生猪养殖基地30个,已获批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小区110个,自治区级标准化养殖小区125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备案6273个,增强了畜牧生产基地实力;全区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708个,畜产品加工企业共有463家,饲料加工企业已有286家,形成了年加工原料奶190万吨、年分割加工牛羊150万头(只)、生猪20万口,工业饲料年产量达140万吨以上的现代畜牧生产综合能力。

青海先后建成奶牛规模养殖场39家,其中百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30家,存栏奶牛1.26万头;建成肉牛规模养殖场118家,其中出栏肉牛百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99家,年出栏牛3.05万头;建成肉羊规模养殖场232家,其中年出栏羊5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51家,年出栏肉羊21.58万只。青海省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961个,入社牧户达11.5万户,牧户入社率达72.5%;累计牲畜1015万头只,牲畜集约率达67.8%;流转草场2.56亿亩,草场集约率达到66.9%。目前,青海省从事肉制品、奶制品、毛绒制品加工的企业有500多家,产品包括牦牛分割肉、牦牛肉干、牦牛原奶、牦牛酸奶、藏毯、服饰及其副产品等,种类达200多种。 青海省有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省级50家,带动农牧户50.6万户,涉及牦牛、藏羊产业的合作组织千余家。青海省藏羊集团、雪舟三绒、三江集团、江河源农牧、可可西里等企业销售额都已过亿元,地毯、毛纺织业、牛羊肉加工等已成为青海实现农牧业产业化的引导行业。目前,青海省牦牛存栏量424万多头,占全国牦牛总量的30.3%,年牦牛肉产量占全省总牛肉产量的78%;藏羊存栏量达1100多万只,年出栏589万只,年产藏羊肉7.5万吨、藏羊毛1.72万吨。

内蒙古牧区大力推进草牧场规范流转,引导扶持专业大户、联户、合作社等形式的家庭牧场发展。2015年全区已建档立卡的规模养殖场10.3万个,其中牧区家庭牧场已发展到3.5万个,参与家庭牧场的经营户达到5万户,占到牧户总数的11%。“十二五”期末,全区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8.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其中,羊、荷斯坦奶牛、肉牛规模化程度分别达到68%、80%和44%。 2014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培育和引进的盟级以上农牧业产业龙头企业8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9家,每年加工肉羊700万只左右,肉类产量达到27万吨,基本做到了“不加工不出盟”。积极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新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100家,建设生态家庭牧场500户,目前已建成各类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近1000家,辐射带动全盟80%以上牧民。 fZar7g4kkZYJJqSI34LMCnvUm2Lk3ZVoky7EGEVZ8jeJMKNWE21CkREXEgfYafF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