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主道第五

道者,万物之始, [1] 是非之纪也。 [2] 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 [3] 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4] 故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5] 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 [6] 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 [7] 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8] 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行而不以贤,观臣下之所因; [9] 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 [10] 去贤而有功, [11] 去勇而有强。 [12] 群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 [13] 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14] 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 [15] 贤者敕其材, [16] 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 [17] 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 [18] 不智而为智者正。 [19] 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 [20] 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21]

[1]旧注:物从道生,故曰“始”。

[2]旧注:是非因道彰,故曰“纪”。

[3]旧注:得其始,其源可知也。〇先慎曰:乾道本注“可”作“亦”,今据张榜本、赵本改。

[4]旧注:得其纪,其端可知也。

[5]俞樾曰:下“知”字当作“为”。“静则为动者正”,犹下文云“不智而为智者正”也。涉上句而误作“知”,于义不可通。先慎曰:俞说是。下“者”字,张榜本作“之”。

[6]旧注:臣因欲雕琢以称之。〇卢文弨曰:“自将”二字疑倒,当与下文一例。

[7]旧注:君见其意,臣因其意以称之。

[8]旧注:好恶不形,臣无所效,则戒而自备。〇王念孙曰:“去旧去智”,本作“去智去旧”,“恶”、“素”为韵,“旧”、“备”为韵。“旧”,古读若忌,《大雅·荡》篇“殷不用旧”,与“时”为韵,《召闵》篇“不尚有旧”,与“里”为韵,《管子·牧民》篇“不恭祖旧”,与“备”为韵,皆其证也。后人读“旧”为巨救反,则与“备”字不协,故改为“去旧去智”。不知古音“智”属支部,“备”属之部,两部绝不相通,自唐以后始溷为一类。此非精于三代两汉之音者,不能辨也。

[9]先慎曰:当作“有贤而不以行”,与“有智而不以虑”、“有勇而不以怒”文法一律。下文“去智”、“去贤”、“去勇”,不作“去行”,是其证。

[10]旧注:去君智,则臣智自明也。

[11]旧注:去君贤,则臣事自功。

[12]旧注:去君勇,则臣武自强。

[13]顾广圻曰:“漻”,读为寥,正字作“廫”。《说文》云:“空虚也。”

[14]卢文弨曰:“乎”,《藏》本作“于”。

[15]旧注:用臣智,故智不穷。

[16]卢文弨曰:“敕”,一作“效”。

[17]先慎曰:乾道本“君”下有“子”字。卢文弨云:“子”字衍。顾广圻云:《藏》本无“子”字,是也。先慎案:张榜本亦无,今据删。

[18]旧注:君虽不贤,为贤臣之师。

[19]旧注:为臣之正。〇先慎曰:乾道本“为”下有“上”字。卢文弨云:“为”下衍“上”字,张、凌本俱无。顾广圻云:《藏》本无“上”字,是也。先慎案:张榜本亦无,今据删。

[20]旧注:君取臣劳以为己功。〇王先谦曰:依文义文势读之,无“功”字为是。“正”、“成”、“经”又相均也。据旧注则所见本已衍“功”字。

[21]旧注:经,常法也。

道在不可见, [1] 用在不可知。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2]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知其言以往,勿变勿更,以参合阅焉。官有一人, [3] 勿令通言,则万物皆尽。 [4] 函掩其迹,匿其端, [5] 下不能原。 [6] 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谨执其柄而固握之。绝其望,破其意,毋使人欲之。 [7] 不谨其闭,不固其门,虎乃将存。 [8] 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贼乃将生。弑其主,代其所,人莫不与,故谓之虎。处其主之侧, [9] 为奸臣, [10] 闻其主之忒, [11] 故谓之贼。散其党,收其馀, [12] 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 [13] 审验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是故人主有五壅:臣闭其主曰壅,臣制财利曰壅,臣擅行令曰壅,臣得行义曰壅,臣得树人曰壅。臣闭其主则主失位,臣制财利则主失德, [14] 臣擅行令则主失制,臣得行义则主失名, [15] 臣得树人则主失党。此人主之所以独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

[1]旧注:君道必使臣不可见也。〇卢文弨曰:张本不提行。

[2]先慎曰:人不知虚静之道,反以其暗而疵之。

[3]顾广圻曰:《扬搉》篇“有”作“置”。

[4]旧注:各令守职,勿使相通,情既相猜,则自尽矣。〇先慎曰:乾道本注“尽”作“静”,据赵本改。

[5]卢文弨曰:“掩”字疑是注,凌本无。顾广圻曰:“则万物皆尽函”句绝,旧注读“函”属下,误。孙诒让曰:“函”当为“亟”,“函”俗作“凾”,形近而误。《尔雅·释诂》云:“亟,疾也。”此当以“亟掩其迹”为句,顾读非,卢校尤误。

[6]先慎曰:“原”当作“缘”,缘,因也。掩迹匿端则下无所因以侵其主。“不能缘”与下“不能意”同义,“原”、“缘”声近而误。《二柄》篇云:“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缘以侵其主。”作“缘”字,是其证。

[7]旧注:执柄固,则人意望绝也。〇先慎曰:各本“望”上有“能”字,《拾补》删。卢文弨云:注“则人意望绝”,张本作“绝其能望”,亦衍“能”字。顾广圻云:《藏》本同,今本无“望”字,误。此当衍“能”字。先慎案:无“望”字者,因上有“绝其能”而妄删之,不知此“能”字正涉上文而误衍,注“则人意望绝”不释“能”字,明旧本亦无“能”字,依卢校删。

[8]旧注:权柄不固,则篡国之虎因而存矣。

[9]顾广圻曰:句绝。与下文“忒”、“贼”为韵。

[10]王念孙曰:“臣”当为“匿”字之误。“匿”,读为慝,谓居君侧而为奸慝也。《逸周书·大戒》篇:“克禁淫谋,众匿乃雍。”“众匿”即“众慝”。《管子·七法》篇“百匿伤上威”,“百匿”即“百慝”。《明法》篇“比周以相为匿”,《明法解》“匿”作“慝”。《汉书·五行志》“朔而月克东方谓之仄慝”,《书·大传》作“侧匿”。是“匿”与“慝”古字通。“主”、“所”、“与”、“虎”为韵,“侧”、“匿”、“忒”、“贼”为韵,若作“臣”则失其韵矣。顾广圻曰:“臣”当作“以”。“以”,正字作“ ”,形相近。先慎曰:王说是。

[11]王念孙曰:“闻”盖“间”之讹。“间”,伺也。

[12]顾广圻曰:“馀”当作“与”。下文“辅”、“虎”其韵也。

[13]顾广圻曰:“刑”,读为“形”,《扬搉》篇同。

[14]王先谦曰:“德”当作“得”,与上“财利”相应,此缘声同而误。

[15]先慎曰:乾道本“名”作“明”。顾广圻云“《藏》本、今本‘明’作‘名’”,今据改。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 [1] 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是以不言而善应, [2] 不约而善增。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 [3] 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 [4] 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明君之道,臣不得陈言而不当。 [5] 是故明君之行赏也,暧乎如时雨, [6] 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无偷赏,无赦罚。赏偷则功臣堕其业,赦罚则奸臣易为非。 [7] 是故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 [8] 近爱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也。

[1]先慎曰:“静退”当作“虚静”。此承上“虚静以待令”而言,下“不操事”、“不计虑”而知巧拙、福咎,即申“虚则知实之情,静则为动之正”之义。今讹作“静退”,则文之前后不相照应矣。

[2]先慎曰:乾道本无“而”字。顾广圻云“《藏》本、今本‘言’下有‘而’字”,今据补。

[3]俞樾曰:“增”字义不可通,两“增”字疑皆“會”字之误。“不言而善应”,语本《老子》“不约而善會”,亦即《老子》所谓“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也,“善會”犹“善结”也。“會”误作“曾”,又误为“增”耳。先慎曰:“约”当作“事”,“言已应”、“事已增”,正承上言之。“增”,读如“簪”,与上“应”为韵。俞改“增”为“會”,迂曲不可从。

[4]顾广圻曰:《藏》本、今本“事以”作“以事”,按当作“以其事”。先慎曰:《二柄》篇作“专以其事责其功”。

[5]先慎曰:乾道本无“得”字。卢文弨云:“得”字脱,《藏》本有。先慎案:《二柄》篇亦有“得”字,今据补。顾广圻云:此句下有脱文。

[6]顾广圻曰:“暧”,读为“爱”。

[7]卢文弨曰:“臣”,张本作“人”。

[8]顾广圻曰:此句下有脱文。先慎曰:此下当有“疏贱必赏”四字。 Q0Pn+Eyy61x1ggGM/lvNB52NG6n6xijqY1x1pWunYIuxjaa6Tv+hq2NkktVEpuf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