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 〔2〕 。主行药势,杀百邪,去恶气 〔3〕 ,通血脉,厚肠胃,润肌肤,消忧愁。少饮尤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醉饮过度,丧生之源。
饮酒不欲多,知其过多,速吐之为佳,不而成痰疾 〔4〕 。
醉勿酩酊大醉,即终身百病不除。
酒不可久饮,恐腐烂肠胃,渍髓,蒸筋。
醉不可当风卧,生风疾 〔5〕 。
醉不可向阳卧,令人发狂。
醉不可令人扇,生偏枯。
醉不可露卧,生冷痹。
醉而出汗当风,为漏风 〔6〕 。
醉不可卧黍穰 〔7〕 ,生癞疾 〔8〕 。
醉不可强食、嗔怒,生痈疽 〔9〕 。
醉不可走马及跳踯,伤筋骨。
醉不可接房事,小者面生䵟、咳嗽,大者伤藏、澼、痔疾。醉不可冷水洗面,生疮。
醉,醒不可再投,损后又损。
醉不可高呼、大怒,令人生气疾 〔10〕 。
晦勿大醉,忌月空 〔11〕 。
醉不可饮酪水,成噎病 〔12〕 。
醉不可便卧,面生疮疖,内生积聚 〔13〕 。大醉勿燃灯叫,恐魂魄飞扬不守。
醉不可饮冷浆水,失声成尸噎 〔14〕 。
图1-7 饮酒避忌
饮酒,酒浆照不见人影,勿饮。
醉不可忍小便,成癃闭 〔15〕 、膝劳、冷痹。空心饮酒,醉必呕吐。
醉不可忍大便,生肠澼 〔16〕 、痔。
酒忌诸甜物。
酒醉不可食猪肉,生风 〔17〕 。
醉不可强举力,伤筋损力。
饮酒时,不可食猪羊脑,大损人,炼真之士 〔18〕 尤宜忌。酒醉不可当风乘凉,露脚,多生脚气 〔19〕 。
醉不可卧湿地,伤筋骨,生冷痹痛 〔20〕 。
醉不可澡浴,多生眼目之疾。
如患眼疾人,切忌醉酒、食蒜。
〔1〕饮酒避忌:主要讨论饮酒与醉酒时的避忌,其中相当一部分避忌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酒,主要是指用米、麦、黍、高粱、果类等和曲发酵酿成的含醇饮料。因原料、酿造、加工、贮藏等等条件之不同,酒的名色极多,其成分差异也极大。参见本书3-1-31酒。
〔2〕有毒:对人体有毒害作用。如《本草纲目》:“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若夫沉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臻疾败行,甚则丧躯殒命,其害可胜言哉。”
〔3〕恶气:①病邪。泛指六淫或疫疠之气等。②病理性产物。如《灵枢·水胀篇》:“……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乃生。”指因气血阻滞而主生瘀浊的一种病理性产物。
〔4〕痰疾:指由痰而生的各种病症。痰指呼吸道分泌的病理产物,并包括某些病变器官组织内积存的黏液物质。由津液变化而成。因痰而致病的,有痰饮、痰火、痰包、痰核等病症。
〔5〕风疾:指因风而生的各种疾病。此“风”一指病因,即六淫之一,《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一指病症。
〔6〕漏风:古病名。又名酒风。因酒后感受风邪所致。《素问·风论》:“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因醉取风为漏风,其状恶风多汗,少气,口干善渴,近衣则身如火烧,临食则汗流如雨,骨节懈惰,不欲自劳。”其症状是:汗出得多,不能穿单薄的衣服,一吃饭就出汗,汗出得过多,又觉得身上发冷,怕风,衣裳总是被汗水浸湿。口干爱渴,禁受不了劳累。
〔7〕黍穰(shǔ ráng):黍子的秸秆。
〔8〕癞疾:也称癞、麻风、黄癣。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病原体是麻风杆菌。症状为皮肤麻木,变厚,颜色变深,表面形成结节,毛发脱落,感觉丧失,手指、脚趾变形。
〔9〕痈疽(yōng j ū):痈,凡肿疡表现为红肿高起,发热疼痛,周围界限清楚,在未成脓之前无疮头而易消散,已成脓易溃破,溃后脓液稠粘,疮口易收敛的,都称为“痈”。疽,凡疮疡表现为漫肿平塌,皮色不变,不热少痛,未成脓难消,已成脓难溃,脓水清稀,破后逡收敛的,都称为“疽”。
〔10〕气疾:此指由于发怒、生气而引起的疾病。
〔11〕月空:指阴历的月末看不见月亮。《内经·素问》:“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12〕噎病:症见饥欲得食,但噎塞于咽与胸膈之间或未曾入胃即有痰涎挟食还出。噎,吞咽有梗阻感觉。
〔13〕内生积聚:内脏因消化不良或气血运行不畅而生的积聚。积聚,病症名。出自《灵枢·五变》。泛指腹腔内的肿块,伴有腹胀、腹痛的一些疾病。《张氏医通》:“积者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病不离其部,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聚者六腑所成,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一般以积块明显,胀痛较甚,固定不移的为积;积块隐现,攻窜作胀,痛无定处为聚。性质与症瘕、痃癖相似。多由七情郁结,气滞血瘀,或饮食内伤,痰滞交阻,或寒热失调,正虚邪结而成。治有散寒、消积、攻瘀、行气、扶正等法。
〔14〕尸噎:当为一种使嗓子不能正常发音的病症名。
〔15〕癃闭:病症名。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又名癃、闭隆。指排尿困难,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通的病症。本症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实症多因肺气壅滞、气机郁结或水道瘀浊阻塞;虚症多因脾肾阳虚、津液不行输化所致。此症又可分为“隆”与“闭”。“癃”为小便点滴而下,下腹缓缓胀满;“闭”是小便不通,点滴不出,病势较急。一般统称为“癃闭”。
〔16〕肠澼(pì):病名,出《内经·通评虚实论》等篇。①痢疾的古称。澼,指垢腻黏滑似涕似脓的液体,自肠排出辟辟有声,故名。②指便血。《古今医鉴》:“夫肠澼者,大便下血也。”
〔17〕风:此处为病症之一。为病变过程中出现的风症,不同于外感之风,故又称“内风”。多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筋脉失养,出现眩晕、抽搐、昏仆及口眼歪斜、两目上视等神经系统症状。因其似风象的急骤、动摇和多变,故又称“风气内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18〕炼真之士:古代指懂得“养生”和“炼丹”方法的人。
〔19〕脚气:中医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十三。古名缓风。又称脚弱。因外感湿邪风毒,或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于脚而成。其症先起于腿脚麻木,酸痛,软弱无力,或挛急,或肿胀,或萎枯,或胫红肿,发热,进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呕吐不食,心悸,胸闷,气喘,神志恍惚,言语错乱。脚气有干脚气、湿脚气、寒湿脚气、湿痰脚气、脚气冲心等不同类型。
〔20〕冷痹痛:中医病名。指人的肢体、关节因寒冷邪气所侵而疼痛或肿大、动作受阻或失灵的病。类似于现代西医所指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冷,指侵入人体致病的寒凉邪气。痹,即痹症。本病分两类:①因风寒湿三气侵袭而致。风邪偏重者,名“行痹”,症见肢体酸痛,痛而流走无定处。寒邪偏重者,名“痛痹”,症见关节疼痛,得热则舒,受寒转剧。湿邪偏重者,名“着痹”,症见肌肤麻木,关节重着,痛处固定。②因风邪外袭,湿热流注红络,或风寒湿邪久郁化热而致者,名“热痹”,症见关节红肿热痛,并有发热、怕冷、汗出、口渴等。“行痹”、“痛痹”、“着痹”,治以祛风、散寒、化湿为主,而各有所偏重;“热痹”治以祛风、化湿、清热、凉血为主。病久体虚者,治宜补虚扶正,并可采用针灸、推拿等法。痹症还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等疾患。
酒味苦、甘、辛,性大热,有毒。酒能使药性发散,有助药效发挥,可消除各种致病的因素,去除恶气,舒通血脉,增强肠胃功能,丰润肌肤,消散忧愁。少量饮用对人体非常有益。饮酒过量会伤害精神、折损寿命、改变人的本性,毒性是相当大的。醉酒过度,是丧生的根源。
饮酒不要过量,知道过量了,最好赶快吐掉,不然会引发痰疾。
饮酒不要饮到酩酊大醉的程度,否则会终生疾病缠身,难以痊愈。
酒不可长期饮用,会腐烂肠胃,侵蚀骨髓,熏蒸筋脉。
醉酒后不要在风口处睡卧,否则会引起风疾。
醉酒后不要在向阳处睡卧,以免使人癫狂。
醉酒后不要让人用扇子扇风,否则会引起半身不遂。醉酒后不要在露天的地方睡卧,否则会引起冷痹。
醉酒后出汗因风吹拂而引起的疾病,称为漏风。
醉酒后不要躺卧在黍穰上,否则会引发癞疾。
醉酒后不要勉强进食,也不可生气发怒,否则会引起痈疽。醉酒后不要骑马奔跑、跳跃,否则会损伤筋骨。
醉酒后不要行房事,轻者脸上生䵟、咳嗽,重者会损伤内脏,引发便血、痔疮。
醉酒后不要用冷水洗脸,否则容易生疮。
醉酒醒后不要再接着饮酒,否则会使身体受损后再一次受到损害。
醉酒后不要大声喊叫、大怒,否则会使人患气疾。
阴历每月的月末不要喝得酩酊大醉,忌月末看不见月亮的日子大醉。
醉酒后不要喝用马、牛、羊等乳汁制成的饮料,否则会形成噎病。
醉酒后不要马上躺下,否则脸上容易生疮、疖,引起内生积聚。
酩酊大醉后不要点着灯喊叫,惟恐魂魄离开人体,精神不能自守。
醉后不要喝凉冷的浆水,容易使嗓子发不出声音,成为尸噎。
不要饮照不见人影的酒。
醉酒后不要憋住小便,容易引起癃闭、膝劳、冷痹。
空腹饮酒,必然会呕吐。
醉酒后不要强忍大便,容易引起便血、痔疮。
饮酒时要忌食各种甜食。
饮酒时不要吃猪肉,能使人生风气。
醉后不要强行举重用力,否则会损伤肌腱和体力。
饮酒时千万不要吃猪羊的脑子,对人大有损害,炼真之士尤其应该加以避忌。
醉酒后不要靠近风口露出光脚乘凉,容易生脚气。
醉酒后不要躺卧在潮湿的地方,会损伤筋骨,得冷痹痛的病。
醉酒后不要洗澡,容易得眼病。
如果得了眼病,切忌醉酒,忌吃大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