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运四时成一年,
八节相迎尽可怜。
秋贵重阳冬贵蜡,
不如寒食在春前。
——唐·王冷然《寒食篇》
这首保存在敦煌文书中的唐诗,说明当时的人们多么重视寒食节。寒食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它的起源极为久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的火神崇拜。远古时人们观天象以定季节,每年春天看见大火星(心宿二)出现在东方,就认为是新年的开始。此时会禁火,将旧火全部熄灭,表示过去的一年结束,然后重新钻木燃起新火,称为改火,使人事与天象保持一致。
春秋战国时,禁火习俗又加入了“子推绵山焚身”的传说元素。到唐代,寒食节已演变成一个禁火、祭祖、踏青的全民节日。唐宋的诗人写了大量关于寒食春游的诗词,比如苏轼有一首著名的《望江南》: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意,“且将新火试新茶”这一句里的“新火”,它不是诗人随手写的,而是反映了上古延续下来的改火习俗。
寒食原本在冬至后105日,与清明节气相邻,以前寒食节要过三日,后来就确定为清明前一日。寒食是仲春之末,清明是暮春之始。
寒食节时,家家不生火,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历代以来,寒食的饮食习俗花样不少,有从远古传说演变而来,有从祭祀的贡品而来,后世又渐渐地加入应季应时的元素。
寒食节的饮食有寒食饼、寒食面、寒食浆、蒸寒燕等,各地不同,但基本为素食,因这个季节不宜吃过于油腻滋补的食物。在素食中又以米、麦、面为主,都是粮食,属于“甘”味,暗合“春吃甘,脾平安”的四季五味养生之道(关于“四季五味养生之道”,详见《回家吃饭的智慧》)。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道传承将近两千年,既具备深厚文化内涵,又有应时养生作用的寒食粥。
原料: 大麦仁、杏仁(超市购买去皮的杏仁瓣)、麦芽糖(可用蜂蜜代替)。
做法一 (需要有能制作五谷豆浆的豆浆机):
① 将大麦仁和杏仁泡一晚。
② 将杏仁和大麦仁放入豆浆机,加入清水,开机煮熟。
③ 加麦芽糖或蜂蜜调味。
做法二 (不用豆浆机):
① 将大麦仁和杏仁泡一晚。
② 将杏仁放入料理机,加清水打成浆。
③ 将杏仁浆和大麦仁一起煮熟,小火多煮一会儿,使大麦仁煮到软烂开花。
④ 加麦芽糖或蜂蜜调味。
功效: 健脾益气,消食和胃,润肠排毒,滋养五脏,改善睡眠。
① 杏仁分甜杏仁和苦杏仁。这里用的是甜杏仁(超市购买)。苦杏仁入药,有小毒,一般在药房出售。
② 关于大麦仁和杏仁的比例,消化不良、吃东西后腹胀或是大便稀溏的人,大麦仁多放一些;咳喘、有痰或大便干结便秘的人,则可多放一些杏仁。
③ 粥里放麦芽糖可以增强健脾养胃的功效。脾胃虚弱特别是偏寒者,还有小孩,最好是放麦芽糖。胃热者则可选择加蜂蜜。
古人认为,寒食、清明时的风,适合放风筝。郊游时将风筝放飞,祈求带走晦气。这个时节的确多风,而风为百病之长,会携带各种病邪侵入人体。仲春之末,风夹带着热,风热袭人,引起咽喉和鼻腔不适,风热感冒,或是使人感觉口干、心中烦热。此时喝这道粥正相宜,能祛风燥、除烦热。
这道粥很清润,既能滋补,又能消食,还能排毒,符合春季食养不宜滋腻过补的原则。老年人、小孩、体弱者都可以喝。
莫莫: 寒食平安粥很好,自从吃了这个粥后,每天一起来就有便意,而且拉得很顺畅。
Snow: 对我最有效的是寒食平安粥,吃完后改善了我的睡眠质量。
海燕: 连着喝了两天寒食平安粥,就感受到它润燥的效果了,排便很顺畅。
养生重点:清肝养脾
○暮春:清明、谷雨
节日:清明节、上巳节
时间:春天第三个月
清明,每年的4月4日到6日之间交清明节气。清明既是一个节气,又是一个节日。养生重点第一是“护生”(此时禁止伐树、打猎,以免影响动植物的繁育和伤害人体的“生生之气”,让外邪及病毒上身)。第二是“发散”,不适宜收敛,应该疏泄肝气和排出体内的宿毒,宜吃清明菜抗病菌。
从清明节开始,进入春天的最后一个月,也就是暮春。这是春光最明媚的时候。西晋文学家张华为此写过一首诗:“暮春元日,阳气清明。祁祁甘雨,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启滞异生。禽鸟翔逸,卉木滋荣。”
这1700多年前的暮春景致,与如今并无不同。前人所感受到的春日阳气,膏泽甘雨,和畅祥风,如今依然年年应时而至,滋养万物和我们的身体。相应的,古人所总结的顺时生活之道,也值得我们借鉴。从养生方面来说,这个月有两个重点:
第一是“护生”。古代在此时禁止人们伐树、打猎,以免影响动植物的繁育。而我们也应护养好人体的“生生之气”,预防外邪及病毒侵袭。
第二是“发散”。这是阳气外泄的时节,不适宜收敛,应该疏泄肝气和排出体内的宿毒。古代在暮春之月会举行乐舞表演,天子大臣亲自观看,让人们借此机会舒展心情。古人甚至将春天的“发散”延伸到社会层面,认为此时不能征收财货,而是应该施行仁政,广开仓库,将存贮的粮食拿出来赈济天下。现在我们则应在这个月外出春游,亲近自然,舒展心情,同时注意饮食排毒。
这个月有两个节日:清明节、上巳节,借此机会,人们可以尽情体验最后的春日时光。
清明既是一个节气,又是一个节日。每年的4月4日到6日之间交清明节气。古人认为天有“八风”,其中有一风叫清明风。春分后十五日,清明风从东南方向吹来,此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把这个节气定名为“清明”。
作为节日,清明现在是全民祭扫的日子。这是承继了古代寒食节的习俗。在这个节日,人们外出扫墓,也借此机会郊游踏青,为的是呼去胸中陈积的浊气,吸收天地阳气。
清明踏青时,一个重要活动就是采摘野菜。这个时候生长的野菜,大多具有消炎抗菌、清肠排毒的功效,可以很好地帮助人们预防春天的流行病。
清明节所吃的野菜,有一样不可不试,就是很多人小时候都吃过的田艾。田艾采回来,通常加米粉做成“青团”“艾粑”或“清明果”来吃,是南方过清明节必备的一样应季美食。因为是清明时吃的,人们就索性把它叫作“清明菜”。
田艾的学名叫鼠曲草,又叫“佛耳草”。有的朋友以为田艾是艾草,其实它不是中医艾灸用的那种艾蒿。田艾与艾蒿一样属于菊科,也有菊科植物特有的香味,但它不像艾蒿那样苦,高度也比艾蒿矮得多,一般只有巴掌高。
田艾还有个名字叫“棉艾”,因为它全株布满了白色的绒毛,像棉花一样。开的花也小巧,黄黄的,只有小米粒那么大,团簇在一起,被白色的绒毛衬托着,很可爱。
清明时,田艾刚开花,这个时候既鲜嫩,药性又好。小时候,我们采摘田艾,只轻轻掐下嫩尖,不伤根,这样它还能继续生长。
田艾既是野菜,也是药。它的主要作用是化痰止咳、祛风除湿、抗菌解毒,特别是对于呼吸道和皮肤表面的问题效果很好,比如痰多咳喘、荨麻疹、青春痘、皮肤感染等,对于高血压也有调理的作用,还能治疗蚕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