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目前,全国上下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方向,坚定全党、全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撑,为中华儿女建造共同的精神家园。
我们培育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特定的价值观,有着特定的规定性和内涵。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当代中国的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塑造什么样的公民的价值取向;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价值宣示。综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
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那么我们首先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社会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使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从一个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国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正如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说的,“近年来,世界经济的重心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倾斜。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同中国的经济往来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发展中国家的转型推动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将中国视为学习的榜样以及未来的目标” 。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7 800美元左右;农业持续增产,城镇化取得新进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全面发展,教育水平大幅提升,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我国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国;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成就显著,强军兴军迈出新步伐;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新实践,取得了震撼世界的成绩,这是我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社会基础,也是我们价值观自信的基础。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创造了世界奇迹。最近几年,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有所放缓,但仍然是全球几大经济体中发展最快的。由此,英国学者罗思义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优于资本主义模式”,理由是:(1)“当前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并非遵循……‘华盛顿共识’发展,反而是仿效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或深受其影响”;(2)“仿效中国的发展战略或深受其影响的国家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是85%,而资本主义国家的贡献率仅为15%” 。不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发展带来的新问题。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使人们的价值观或思想取向在社会结构和文化范式的快速转型之中发生某种不确定的漂移。中国人富裕了,但似乎心境却不像原来那么宁静了。我们必须反思和重塑我们的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将国家和民众凝聚在一起。它们帮助定义一个社会所支持和所反对的东西。” 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
价值观既是对社会实践的总结从而反映着当前的社会状态,同时作为一种理想性理念也必定引导和塑造未来的社会。就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
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那么我们就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泉。
我们是立足中国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经济政策和政治设想都是以这个现实为前提的。同样,我们不可能离开既有的文化传统来进行精神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根源,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并不等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基于传统社会而发展形成的,必须经过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构成要素,这些要素要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才能够展现出现时代功能和价值。
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那么我们就要在国际交流互鉴中,把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抢占道德制高点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追求。
美国学者哈尔珀有句名言:“打赢如今的战争靠的不是最好的武器,而是最好的叙述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还要在文化表述上坚定我们的价值观自信。譬如,中国人“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不仅意义非凡,而且完全可以成为调节国际关系的最佳规范。和谐价值观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的独特贡献。中国的和谐价值观和国际义利观具有现实的、普遍的世界意义,具有很高的国际道德意义。
正因如此,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讲:我们应该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有合适的途径和正确的方法。有了合适的途径和正确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将把其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作为主渠道。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各级各类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教育在传递知识和文化的过程中塑造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的主导价值观,要求全体社会成员遵循这些基本的价值观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对少数人的要求,而是所有领域、所有人的价值规范。既然学校的功能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就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纳入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教育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的各个环节,覆盖学校的全体师生员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辅导员、班主任的职责,还是所有教职员工的任务;不仅是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工作,还是所有专业课程都必须有机融入的事情。当然,不是专业课程都有形地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是把其精神实质和方向创造性地融入专业知识。实际上,思想理论课也不能天天只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概念,还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出感动人心的故事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完善思想教育方法,深化学生思想品德培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有效衔接、内容先进、形态生动的思想品德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材体系,创新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家知道,作为物质食粮的奶粉是要根据年龄分段的,同样作为精神食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配方。价值观需要行为的体验才能内化于心,价值观的目的及价值观自身的价值就在于它会指导行动。因此,我们还必须注重发挥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第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把党员干部带头以及知识分子、文化名人和其他杰出人物示范效应作为关键抓手。
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和社会精英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所以共产党员应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走在前列,领导干部更应该做出表率,形成正能量。我们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完善党内法规,健全制度保障,构建起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使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从严治党实践成果转化为道德规范和纪律要求,做到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统一,充分展现共产党人的高尚思想、道德情操和价值追求。
社会各界的精英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因此也要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引导社会风气方面发挥积极功能。2017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提出希望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在习近平同志看来,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天下为公、道义担当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他希望知识分子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始终坚守正道、追求真理,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身体力行带动全社会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唯物史观,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而人才是最活跃要素中的活跃要素,是创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路的关键力量。知识分子无疑是推动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正因如此,知识分子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时代的重任。创新实质上要靠人才驱动,靠高远的价值观引领,知识分子正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也应该成为先进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先进典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公众人物社会知名度高、影响力大,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各类公众人物也应该加强自律、提高素质。无论是影星、歌星、舞星,还是运动明星,这些人往往是青少年的偶像,假如他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能够做出良好的示范,将会对青少年产生广泛的影响和引领作用。
第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把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作为有效手段。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贯穿结合融入上做文章,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坚持不懈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宣传,践行弘扬具体化、系统化、长效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播撒在中华儿女的心田,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强化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在制定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出台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时,要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和社会责任,注重政策目标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和利益引导机制。社会管理者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使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我们还要完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情况,实现公共政策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
二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
三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自主意识和首创精神,广泛开展灵活多样的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群众性的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活动,让人习惯于在现实中学会见贤思齐。开展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活动,尤其注意把学习雷锋等模范与学习身边的好人好事结合起来,在平凡的人和事中发现崇高,让高尚的道德和价值理想在民众生活中落地生根,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在国家博物馆设立英模陈列馆,保护好英烈墓地,让英雄主义鼓励青少年的报国之志。要把对烈士的纪念活动与大众的生活节点——如成人仪式——结合起来,让国家认同融入大众百姓的日常生活。我们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润物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四要把以文化人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撑。要以良好的家风、校风、村规民俗,传播主流价值;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要把传统的节日与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结合起来,使节日的意义得到升华。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目的是促进价值观念的制度化、对象化和客观化,运用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成为有法律保障的公序良俗。
实际上,法律法规本身就体现鲜明的价值导向,不同的法律体系体现不同的价值观。一方面,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本身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基础。要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直接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自觉践行。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公平正义的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于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共政策,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无论如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当代中国,这个途径更具有时代意义。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想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我们必须认识到,由于法律法规是历史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出现某些不再适用于发展变化了的现实的地方。例如:有的法规和政策价值导向不鲜明,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保障不够有力;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执法司法过程中存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不符的现象;部分社会成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不强,全民法治观念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本着问题导向的原则,深入研究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立法需求,把法律的规范性和引领性结合起来,通过立改废释并举,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立法,使法律法规更好地体现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公民的价值准则。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不相适应的,要依照法定程序及时修改或废止。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刚性要求,强化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注重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及时上升为法律法规,推动文明行为、正直诚信、见义勇为、尊崇英雄、志愿服务、勤劳节俭、孝亲敬老、仁爱友善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我们要从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战略高度,切实发挥法治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要促进善治。这就是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既要靠良法,又要靠善治。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立法、执法、司法的渠道和方式,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注重总结推广新创造、新经验,不断提高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依靠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良法善治,开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新局面。社会治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鲜明的价值导向,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提倡和鼓励,使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和惩处。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要实行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司法政策,增强适用法律法规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遵循法治的价值取向,为惩治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失德败德行为,提供具体、明确的司法政策支持。准确把握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则,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践要求,发挥司法解释功能,正确解释法律。完善案例指导制度,及时选择对司法办案有普遍指导意义,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示范作用的案例,将其作为指导性案例发布,通过个案解释法律,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还要进一步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我们要把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实践,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美德温润法治。我们要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努力使社会形成良好风尚。我们要广泛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学习宣传活动,积极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美德善行。我们要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和办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互相塑造的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孕育并产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引导并塑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到什么阶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该推进到相应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