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价值取向的理论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然而,任何生命力充沛且独具特色的现实实践都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的。“根深才能叶茂”,这用来描述历经风雨绵延5 000多年而依旧充满活力的中华文明来说再贴切不过了。正因如此,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同志要求我们,“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割断了精神命脉,不仅使文脉失去生命的有机性,也会使文化成为缺乏生命力的空洞观念。必须辩证地对待历史和当下,“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因此,习近平同志号召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
习近平同志的这个判断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有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其深厚的历史基础。由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了日新月异的社会实践,而且也有了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的活水源头。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和民族根基。中华民族5 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探索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脱离开中国的历史绵延,脱离开中国的文化传统,脱离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演进,脱离开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环顾世界,许多文明在灾害、战争和动荡中灰飞烟灭,但中华文明却在历经各种磨难后依旧生生不息,散发出灿烂的光芒,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让世人赞叹。中华文化因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因旧邦新命且与时俱进而充满活力。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本、精神之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思想源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精神营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深厚的民族形态和气质,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我们的价值理想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文化基因、精神纽带、价值源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正像大地是万物的母亲一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母体。如果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在世界文化的相互激荡中站稳脚跟。
现实是从历史走来的,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未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就是在文化上自断根基的自杀行为。没有坚实的根基,那只能随波逐流。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也就失去了思想和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我们绝不能让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虚无主义的危害就是按照其他文化的程式格式化甚至删除我们民族精神中的中华文化基因,让我们在灵魂上成为无家可归只能“依附他者”的民族。
拒绝历史虚无主义对我们价值体系的侵蚀,就必须坚守文化自信的立场。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文化自信说到底就是价值观自信。扎根于5 000多年中华文明丰富积淀的精神土壤,沐浴着新时代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大潮的阳光,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定我们的价值观自信,让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和民族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现实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中发挥其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这就是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基于时代性要求,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中实现。既然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根基,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一脉相承的。实际上,在历史进程中有影响力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历史传统作为根本和起点。譬如,研究发现:法国大革命时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有希腊文化的思想根源,也有法国人本身信仰和文化的根源。但是,起点只是起点,只有迈开前进的步伐走向历史创造的进程,传统文化才能获得符合时代的价值取向和形态;根基只是根基,只有发芽、成长、开枝散叶,传统文化才能发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实际上,从其现实形态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性根源和基础性土壤,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其他要素的参与,提出需求、整合历史与现实的要素就是作为“现实的人的活动”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基本经验和价值取向的凝练与概括。当然,在形式上,凝练与概况时会历史地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其他文化资源,但就其内容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反映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愿望,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开放性、广泛性、民族性等特征,是当代中国最进步的价值观,因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挖掘出原有思想资源的现代价值,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释义和拓展阐发,这就不难发现其现代价值。如儒家强调的“仁者爱人”“博施济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就鲜明地表达了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道德内涵。如果深入挖掘,可以发现其中包含了以人为本、包容共生、和谐友善等现代价值。将它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大力培育人们的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精神,有利于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形成。其次,我们必须按照时代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改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了古代统治阶级的民本思想。过去,学术界往往根据西方理论贬低中国的民本思想,但民本思想经过改造也能够具有与唯物史观相通的真理性:老百姓是社会的基础、国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繁荣,国家才能稳定,统治者地位才能巩固。我们必须解构民本思想把统治阶级作为历史主体的内容,恢复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确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基础性力量。这就是说,我们必须将民本思想加以改造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我们党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最后,要直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性内涵。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演化而铸就的,反映着中华民族在中国大地上的生命体验、观念思考和精神追求,因此必然带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形态、内涵和实质。在当今中国,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整体的社会和谐了,个体的人们才能过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生活,才能在敬业和友善的环境下获得富足而有尊严的生活。无论是“延伸或拓展”,还是“现代性改造”,或者是“赋予时代性内涵”,要取得实际效果,都要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的伟大的革命与建设的社会实践。
第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和民族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中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获得持久的文化活力,才能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怎样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呢?
一是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的前提,没有创新继承就失去了意义。继承的目的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创新才是最好的继承。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葆活力,前提就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对那些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精华的、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和现代社会相协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大力继承弘扬,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范畴。譬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仍然在当代中国人胸中激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仍然激励着每个中华儿女,“仁者爱人”“民胞物与”的博爱意识仍然体现着中国人民的大爱情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仍然萦绕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的做人准则仍然规范着每个中国公民的行为,“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仍然表征着中华民族的性格。
二是要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中产生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具有某些历史局限性,不尽适应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使其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例如,“天人合一”体现古代先民对人与整个世界(包括无法理解的被神秘化了的存在)关系的认识。基于当时的生产力和认识水平,我们的先辈们认为天人关系犹如父子关系,子女来自父母,而人由天地所生,人必须按照天道生活。人遵循天道,则天人和谐,万物兴盛;人背离天道,就会受到天的惩罚。其中存在的神秘主义的东西,是必须抛弃的糟粕。如果抛弃“天”的人格神含义,完全可以将“天人合一”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保留下来,即人们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是要解决“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问题。例如,中国古代就有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价值追求,如何经历了近代现代性浪潮冲击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洗礼,一步步凝练为“平等”“公正”的价值观;再如,中国古代就有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价值追求,如何经过现代社会治理思想的淬炼,终于构建成“法治中国”的价值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价值理念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谱系。
第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和民族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沛充盈。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和现代复归,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超越和飞跃性升华,这既需要社会实践的淬炼,也需要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创造性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就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本来、面向未来、借鉴外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第五,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和民族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传承与发展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文化的脉络中得到弘扬。唯有人的精神和行为才能承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宣传,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象牙塔,发挥涵养化育功能。先进的文化只有走向大众,为群众喜闻乐见,才能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为此,我们应该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通俗解读。对一些较难懂的古文,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使群众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近年来,各地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探索出了一些好的形式,如开展经典诵读、传统艺术展演、中国历史巡礼等活动,以及创办道德论坛、百家讲坛、历史大观园等品牌栏目,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滋养人们心灵、陶冶道德情操。要充分发挥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料,使公民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增强大家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要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积极健康的民俗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如在清明祭祖时,举办一些纪念祖先活动,不仅可以“慎终追远”,追忆祖先的创业功绩,而且可以使“民德归厚”,提高自己尊老、敬老、感恩、孝亲意识;在端午节时,通过划龙舟等民俗活动,缅怀屈原的爱国精神,增强国人的爱国情感。我们应该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是在国民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书本、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帮助广大学生普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树立文化自信与价值自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人是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希望。同样地,青年人只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总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应该“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面向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