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对人民群众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特别是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有重要的导向或引领作用,而且对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有明确的指示性意义。

在当代中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价值目标。在经历跌宕起伏的历史变迁后,中国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时期。这些价值目标深刻表达了国家意志,体现了人民的普遍意愿和诉求。践行这些目标,将凝聚全中国的力量,形成建设幸福家园、贡献世界发展的巨大合力。

富强是社会繁荣和人民幸福的前提。发展是硬道理,当代中国尤其需要通过科学、可持续的发展,为社会主义中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落后就要挨打,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文明进步的基础。只有人民富裕、国家强大,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解决前进中的各种问题,才能从容应对国家主权和安全领域所面临的各种突发事件和挑战,才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人民当家作主是民主的真谛。民主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古往今来,不同的理论家对民主理念的解读基本一致,但对于如何确保民主却有不同的实践。欧美国家并不能垄断民主的标准,西式民主只是民主的某种特殊的形式而已。实际上,民主因国情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民主不是装饰品,而是要用来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解决广大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的。“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文明是在人民丰富多彩的历史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形成的,文明进步就是人们不断摆脱愚昧、走向理性的过程。文明应当是流动和开放的,不同文明彼此交流,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局面。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和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精华的同时,也要不断增强自身思想文化的自尊、自信和自立。

和谐稳定是文明进步的前提。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发展、进步,经济繁荣发达,文化欣欣向荣、百花争艳,科学发明和科技创新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中国有13亿多人,个人愿望可能千差万别,但社会和谐稳定、繁荣发展,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我国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重大问题。这些价值观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当代中国人民普遍认可的社会规范,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追求。当代中国亟须建构一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这就需要大力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持续释放社会活力、激发内生动力。

自由是社会的活力之源,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人的尊严才能得到维护,人的权利才能得到保护,人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激发。只有自由的社会环境才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们要尊重和保护人权,严格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坚决杜绝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现象;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使人们的实质自由不断得到提升。

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平等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共同愿望,每个人内心都渴望平等。中国古代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在当代中国,人人应该拥有平等的人格,享有平等的权利,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没有平等就没有公平正义,没有平等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当代中国应该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和谐的社会必定是公正的。公正之于社会就如同良心之于人一样不可或缺。很难想象在一个到处充斥着非正义的社会里,会有爱、真诚、善良、正直、无私等可贵的美德;很难想象一个连最基本的公正都无法保障的社会,会创造出令后世景仰的辉煌灿烂的文明。面对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面对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越来越高的现实,当代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迄今为止,依法治理是人类社会探索总结出来的最合理、最有效的社会治理方式。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当代中国人的强烈期盼。“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党和政府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每个现代公民也需要将法治的原则、精神、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公民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操守既是公民立身处世、建功立业的根本,也是国家走向强盛、政治实现昌明、文化得以繁荣的精神支撑。我们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在公民层面上提出的价值要求,回答了“培育和塑造什么样的公民”这一重大问题。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5 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和仁人志士。爱国主义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是中国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敬业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石。作为一种朴素而崇高的美德,敬业让人们在职业生涯里获得生活的意义。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除了公共生活和家庭生活,职业活动是我们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职业活动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根本前提,社会的延续和进步必须依靠人类的职业活动提供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公民要从事某种职业就必须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敬业因此就成为公民重要的价值准则,成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

诚信是人们美德行为的确证与标识。从社会伦理的角度看,它是规范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伦理准则。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对现代社会各个方面的协作与和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有着极具特色的时代内涵。对于一个行业而言,诚信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基。诚信需要每个公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水平,人人有责。

友善是关于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无论从事哪项职业,友善都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品格。友善,包含善待亲友、善待他人、善待自然等。善待亲友可以和谐家庭关系,善待他人可以和谐人际关系,善待自然可以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当代社会竞争压力巨大、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凸显的情境中,培育和践行友善这一价值观,对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中国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是与每个公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基本价值规范。这些价值观只有扎根于社会现实,与公民的日常生活相融,并且通过制度固化下来,成为一种文化,才能逐渐转化为公民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 kOZFNDcAxWZNITG9xxb7elG+/trgqhSIELe7FYZFWYAr10yAIgRPHZaYS0yX1qn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