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价值观

当代中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有些价值观指向构建什么样的国家,有些价值观指向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有些价值观属于公民道德范畴。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体现,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人民的承诺、对人类未来前途命运的把握、对历史发展方向的定位;公民道德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则是人民群众生活的伦理规范,是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又有着性质和功能上的区别。

作为是非曲直的标准,价值观成为社会成员自觉调节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规范。人类社会有基本的共性,因而许多价值具有普遍的意义,如善良、正直、诚信、公正……但是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在不同的时空中展开,面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因而不同的民族对价值及价值观会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价值及价值观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民族中不同的成员(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价值及价值观的理解也不尽一致。如果对价值观的理解都像对水分子的构成、水的沸点的认识那样一致,就没有研究价值观的必要了。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事物做评价,价值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理解。譬如,人们都追求公正,但是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理解的“公正”与被统治阶级理解的“公正”是完全不同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统治阶级、武士、劳动者各尽其职,不相互僭越,就是公正。亚里士多德主张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不能享有与自由民相同的权利。显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与现代公正观相去甚远。在古代中国也是如此,如对“天下”的理解,既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的价值理念,也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的价值理念。

我们在这里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从个人的角度去谈对价值的理解,更是指建立在当代中国人民价值共识基础上的共同价值观。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也是为了追求人的幸福、社会的福祉和文明的进步,因此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有许多的共性。中国人饿了也要吃饭,困了也要睡觉,累了也要休息,也愿意过自由自主的生活,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价值理想和追求,这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民没有什么不同。当然,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演化而来的,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大地上的生命体验、观念思考和精神追求,因此它必然带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形态、内含和实质。从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对集体与合作的重视,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和力量。因此,对于价值和价值观,中国人往往更多地从整体优先于局部、集体优先于个人的角度去思考。譬如,西方人更多地从个人的角度去思考人权,而中国人更关注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这就是“和谐”价值观的体现。中国人把人权理解为“人与人之间要达成共享、共生的和谐状态”,而不是“个人权利之间的自由博弈与竞争”,这就是中国人如此重视“和为贵”、“协和万邦”以及“和而不同”的原因。在中国人看来,只有社会和谐了,人们才能过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生活,才能拥有获得富足而有尊严的生活的机会。

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中国古代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价值追求,这种追求经历了现代性和社会主义观念的洗礼,一步步凝练为“平等”“公正”的价值观。再如,中国古代“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价值追求,经过近现代社会的治乱兴衰和各种外来思潮的淬炼,逐渐凝练为“法治中国”的价值观。

1840年以来,外敌入侵、遭受凌辱的历史,特别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巨大的民族牺牲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极为重视民族独立、人民富裕和国家强盛。中国人民最大的期盼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梦想,是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的。人口占世界1/5、拥有13亿多之众的中华民族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在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的经济强国,后来工业革命使世界发生深刻变革,封建制度下的中国却因统治阶级颟顸无能、固守成规,丧失了通过革新与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中国人民受尽了列强的欺侮凌辱。这一惨痛的历史悲剧绝不能重演!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价值理想和光荣使命。

要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当代中国人民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去找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让一个文明古国凤凰涅槃般地重新焕发了青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这是在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指导下所创造出的“中国奇迹”。实际上,社会主义就是基于一种崭新的价值理想而产生的,我们经常批评某些国家的人拿他们的价值观——实际上是对如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的特殊理解——来对我们指手画脚,但是社会主义从不排斥民主、自由、人权这样的价值,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这些价值的合理性基础和实现的条件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抽象地谈人人有投票权的民主,而是要真正实现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方面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让仅有周期性投票权的民主变成具有广泛权利的人民民主;当代中国特别重视人民的自由发展,希望把自由建立在社会公平的框架下,离开社会公正的自由,只能是强者压迫弱者的自由,即资本压榨劳动的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排斥人权,并且力求使人民的权利得到实现;中国是从社会的角度去看待权利的,如果人人尊重彼此的权利,在人人平等的法治框架下,就会形成公正和谐的社会。社会主义的和谐价值观,是包含了人权价值且高于人权价值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的公正价值观,是包含了个人自由价值且高于个人自由价值的价值观。

要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探索和文明演化过程,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传承。中华民族5 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探索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无法正确认识中国的。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作为一个文明整体前行。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并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文明上下绵延数千载,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要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结合未来的人类历史发展方向加以阐明。我们一方面不能抛弃传统,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另一方面不能停下前进的步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善于创新的文化才有未来,在这个意义上,创新才是最好的继承。由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同时也要在文化价值的开拓创新上下功夫。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有道德层面的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五常”),也有反映社会制度性质的社会规范,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对于现代社会来讲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三纲”就如同西方的“君权神授”一样,是与历史的前进方向相反的价值观。显然,反映封建主义社会等级制的价值观是“三纲”,而调节人民生活的道德是“五常”,这种道德生活的规范性要求,是可以在当代社会发挥其“正能量”的。在欧洲中世纪,封建统治者宣扬“君权神授”,将人分为不同等级,贵族是上帝的选民,地位天然地高于平民。针对封建主义的价值观,法国大革命中新兴的第三等级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就是新兴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主义等级贵贱价值观的思想武器。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面向未来理想社会的,因此,我们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把反映等级社会特征的价值观清除出去,培育和弘扬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契合历史发展的节奏。

要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日益密切的交流互鉴中加以体悟。中华文化一直是在与其他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中发展的。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天下一家”的开放胸襟,有“协和万邦”的恢宏气度。在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在此过程中将学到的东西经过消化吸收转化为中华文化的成果,如佛教文化、西域的音乐等。近代以来,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的传入与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人对国家富强目标的追求,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欧美的影响,但这些模糊的观念是在中国人民启蒙和解放的双重运动中逐渐清晰起来的。当然,中国也为世界价值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譬如,中国人“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已经成为调节国际关系的最佳规范。中国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中国梦”就是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梦。正如习近平强调的:“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 和谐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对内,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繁荣富强;对外,我们主张和平发展,实行平等交往、互惠互利。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空间条件不同,因而发展出不同的文化,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同。采取“和而不同”的理念,世界才能维持和平。中国的和谐价值观具有现实的、普遍的世界意义。

总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并且孕育了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意识、品格和气质的价值观念体系。但是,民族精神或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是对民族现实的历史创造性活动的引领和反映,它要对特殊的时代性问题做出回应,因而必然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只有反映时代特征、回应时代要求的文化,才具有跨时代的影响力,才是现实的、有积极价值取向和生命力的文化。只有在这种历史与现实、民族与世界的相互映照中,我们才能理解和体悟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hqnohMIRVj/Gb38HBLLpxstGEHIWPhtdGQwRTzxVOw8fy6Ox8LtOMDQ/kRvmy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