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文化形态和功能

(一)文化形态

文化形态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一定人类共同体的文化整体。社会形态是指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性阶段。文化形态的划分有两个界限:一是纵向的、一般的历时性界限,二是横向的、特殊的、与个性文化相一致的共时性界限。

文化形态是一种文化共性和文化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完整的统一体。文化形态可分为三个层次:(1)“文化一般”,即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整体;(2)“文化特殊”,即具有文化个性;(3)“文化个别”,即每一个文化形态所概括的每一个人类共同体的文化整体,即个性文化。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网络社会,社会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发展一方面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另一方面对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文化生产、分配和消费,自身就带有经济的性质。文化产业更是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现代社会变迁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合动力机制所推动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需要文化转型和心理调适来促进和保证。文化模式的更替往往比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要缓慢一些。当原先的价值观念失效而新的价值观念尚未形成时,文化创新的成果就可以避免人们心理上的某种无所适从或行为上的失范状态。优秀的理性文化、高雅文化成果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一个富有理想和生命力的精神家园。

大众文化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文化的封闭状态和单一格局,实现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共享性,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与文化产业的形成,扩大了文化的受众群体与传播空间,密切了文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加深了文化对社会大众的心理与情感的介入。大众文化以其强势媒体和广泛、快捷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占有了大众生活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高雅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排斥,如不进行及时、合理、有力的调节和引导,有可能造成社会文化的低俗化,致使人们审美情趣畸形发展,因而,需要对大众文化进行人文关怀和精神提升,积极有效地赋予大众文化尽可能多的精神价值、道德品位、文明素质和思想蕴涵,使大众文化得到升华、走向成熟。要坚持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的核心价值,形成与大众文化的良性互动,这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网络文化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传播速度快、涵盖面广,不受地域限制,为全球性的文化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它同时是一个非常大的虚拟空间,还具有非凡的娱乐功能。

(二)文化进化

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地变动之中。文化的变动构筑了文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因为文化是开放性的体系,它与外界进行广泛的信息、资源、人员等因素的交流。文化开放体系促进了文化的进化和演化。

作为文化发展现象的一般性概括,文化进化寓于生物进化之中。从生物进化中开启文化进化研究,源自美国著名学者威尔逊。1975年,他发表了《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用生物进化论来解释道德、宗教等社会现象,提出了文化进化的基本观点。虽然人们对他有关社会生物学的许多观点有颇多的争议,但从进化论角度来对文化发展现象进行解释,无疑是有启发意义的。后来的有关研究,大多承袭了他的思路。

文化进化,是指文化在时空上的拓展过程,这种拓展过程既是文化内涵的不断展开,也是某种文化成长、成熟、突变甚至解体的一系列过程。文化进化的实质是文化内容的增加或减少,而文化内容的增加或减少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带来文化结构的改变。文化结构的改变,有可能促进文化的诞生或生成新的文化分支。从广义上看,这是沿着一定的趋势或走向前进的。在这种趋势或走向之下,文化进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世界上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其根源就在于此。

根据进化论,文化进化有三个方面的机制:

第一,遗传机制。与生物体的生存发展一样,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的遗传机制,即保留其文化基本性状的机制,文化通过家庭、企业等社会组织,从一代人传承至下一代人,从而保持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关于文化的遗传机制,一些学者借用基因的概念,认为文化中有基因,即文化基因。与分子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一样,文化基因是控制文化性状的基本因子。

第二,变异机制。开放性使任何一种文化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候会使文化的特性发生些许改变,即变异,尽管变异是极其微小的,但如果能够传承下去,不断地积累,那么若干年之后,就会使文化的结构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新型文化的出现。此外,变异的产生还有可能来源于传承过程中内在因素发生的偶然变化。

第三,社会选择机制。文化与生物一样,都面临着竞争,变异出现的新文化现象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否则就会丧失竞争优势,甚至被淘汰。也就是说,只有那些适应社会环境的文化新性状,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保存下来,即社会起到选择文化新现象的作用。

从总体上看,文化进化伴随着文化退化,即文化的发展是进化与退化二者的统一。二者之间的矛盾统一,使文化进化表现为两个主要方式:一个是突变方式,另一个是渐变方式。文化进化的突变方式,是文化发展的质的飞跃,是整个文化结构的更替、文化风格和文化模式的转变。文化进化的渐变方式,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缓慢变化。文化进化的最大特色在于大多数情况下其是以缓慢、难以察觉的方式来进行的。

文化演进和文化进化是同义语。泰勒提出文化进化分为三个阶段:粗野(狩猎或采集)、悍蛮(农业)、文明(高级分化)。孔德提出文化阶段先是神学的,其次是玄学的,最后是实证的。

文化演进有以下特性:

(1)周期循环性。任何一个持久的文化都可能反复地经过文化发展的几个阶段或周期。文化演进有发育周期,如个体发育与整体发育、量的发育与质的发育、进化性发育和退化性发育、结构发育和功能发育、正常发育和异常发育、开放型发育和封闭型发育等。文化循环有大小之分,大循环指以等时间进行的历史周期运动,小循环指文化系统内文化要素的往返流转的过程。

(2)多元多样性。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空间可以同时发展,产生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文化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存在和发展。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在历史演进中有自己的特色。

(3)互动互化性。文化的各方都参与互动,有的呈现出主动,有的呈现出被动;主动方往往占有优势,但主动和被动可以相互转化。存在多边文化的互化,互化中有抵消,也有获取;有冲突,也有融合。

(4)加速突变性。文化演进是有序的、渐进的过程,缓慢地发生量的变化,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以超常的速度发展。外界的刺激,可能导致文化加速发展甚至发生突变,在旧文化中产生一些新质,导致文化剧变。

文化变迁,泛指文化各方面发生的任何变化,具体表现为文化特质、文化内容和结构的增减或变动过程。从文化内部因素看,引起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的接触和传播、新的发明和发现、价值冲突等。

客观的文化不断演变或变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与社会,主观的文化不断演变或变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的文化。不同形态的文化发生碰撞、冲突,会引起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变迁通常有渐变与突变两种。渐变表现为缓慢的变迁,一般是文化特质的量的变化;突变则是整个文化模式的变化,是一种质的飞跃。

文化包含个体文化、群体文化、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等层次,它们相互之间会发生冲突。如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的冲突,个体文化既有向群体文化趋近、放弃不合群体规范的东西的倾向,又有保持旧有态势、继续坚持个体特色文化规范的倾向,还存在复杂的其他情况:(1)外来的个体在尚未被组织认同前其心理与行为出现不适;(2)当个体无视他人利益和整体利益时,便会产生与群体文化的对立和冲突;(3)在群体内部,利益要求的不同也会引起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冲突;(4)有时群体文化滞后于社会文化,落后的、陈旧的、保守的群体文化不能满足个体对先进文化的需要,于是产生文化冲突;(5)在群体组织中,个人由于认识和观念上的差异而与群体组织发生文化冲突。

在群体组织内部,占主流的、总体的、正统的文化与非主流的、局部的、异端的文化也常常发生冲突。有这样的情况:经过一个时期,原来主流的、正统的文化可能失去文化优势,逐渐成为保守的、衰落的文化。一种代表着未来价值观的文化逐渐发展,并且这种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主流文化的抑制。

文化也存在一种惯性,一旦形成某种文化传统,就会比较持久。从行为主体的角度看,这种惯性是由某种文化的创始者和追随者的选择偏好造成的。文化惯性是一把双刃剑:在稳定的环境中,保持传统,一个组织会有较好的表现;当环境条件急剧变化时,组织文化惯性可能导向保守、落后,甚至成为桎梏。

社会(或民族)文化是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共同体一整套共有的理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各个阶层、各种团体的行为能为社会群体、社会整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它必须包括对民族亚群文化、性别亚群文化、年龄亚群文化、职业亚群文化、社区亚群文化、阶层甚至阶级亚群文化以及政治、军事、体育、卫生等亚群文化的认可。

从文化形态上看,存在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等,也有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的差异。

文化冲突,包括组织文化与个人文化之间的冲突、新文化与旧文化之间的冲突、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等。任何文化体系内部都存在相互矛盾的方面、相互对立的原则、相互抑制的手段。正是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又一个文化怪圈。差异、矛盾、悖论及其克服,成了文化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即使不从动态角度,而是从静态角度观察,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的文化体系本身都包含着不同层次的悖论。承认差异、承认悖论,适时地调整,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文化冲突的极端形式就是文化危机,表现为特定时代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失效和断裂。这就是说,人们习以为常的、赖以生存的、自在的文化模式或人们自觉信奉的文化精神不再有效地规范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的运行,同时一些新的文化特质或文化要素开始介入人的行为和社会的活动,并同原有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观念形成剧烈冲突,就意味着这种主导性文化模式陷入危机。文化危机代表着最深刻、最深层的危机,也孕育着变革。

文化危机的发生是基于文化内在的超越性与自在性之间的矛盾,往往通过个体的内在本质与文化的外在约束的矛盾表现出来。在特定的条件下,特定文化的超越性和创造性精神会为人提供自由和创造性活动的空间和条件。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特定的文化模式的自在性和强制性又会成为个体发挥创造性的桎梏。个体的创造性和超越性活动与文化模式的自在性、强制性发生冲突,而新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精神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的革命的批判的本性逐渐生成,并开始反抗传统文化模式的统治。这就是文化危机的根源。出现文化危机,也是文化转型和创新的一个机遇,在很多历史时期成为人类社会飞跃和进步的契机。当文化危机达到一定的深度,各种文化反思和文化批判思潮的冲突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一种新的文化模式逐渐为人们所认同,成为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就出现了文化转型。

文化变革是文化的根本性变化,一般是经济社会变化导致的文化模式大变化。

英国学者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促发力有三种,即经济组织、法律、教育。英国的E.柯尼施认为在世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动因不是物质、政治、经济、军事,而是一种起着文化先导作用的观念。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认为文化的动力是挑战与应战,环境和种族不是文化动力,只有在艰苦的条件下才最有挑战性。美国学者怀特在《文化的进化》中从能量学说角度考察文化进化,认为工艺的发展即对能源的利用手段的发展是整个文化进化过程的基础。美国学者赖特·米尔斯认为文化演进的最有效途径有两种:一是世界性的民族战争,二是双向对等的移民互换。

有的学者提出文化交流动力论,认为文化进步的动力来源于交流。文化交流使各文化形态能增生许多文化因子。古典文化交流包括迁移和聚合,近代以来以商品交流为典型形式,现代以技术交流为典型形式,当代则以信息交流为典型形式。

文化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有内因,也有外因。

(三)文化功能

文化功能指文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要素对文化这一整体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

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在20世纪30年代写了《文化论》,认为:文化有工具的属性,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文化功能是复杂多样的;每一个文化类型中,各种风俗、物品、观念、信仰都在发挥某些重要的功能。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传播功能,即记录、储存、加工和传承社会信息,促进知识的生产,保持人类社会的记忆,延续历史。

第二,认知功能,即影响、制约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认识结果。人类必须借用前人文化成果,以提高认知能力。

第三,教化功能,即通过文化环境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并使之社会化。每个人只有接受文化教育和文化熏陶,才可能提高修养,养成高尚的文化情操。和谐文化能够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先导功能,即引领、导向社会发展。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支柱、价值导向、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法指导。文化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

第五,凝聚功能。文化具有凝聚力,能够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把一个文化共同体内的成员凝聚在一起。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能把一个民族凝聚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六,协调功能,即调控社会实践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第七,规范功能。文化提供价值和道德规范,引领社会思潮,提供辨别是非的标准,规范和约束社会主体的行为,使人类社会在一定的秩序中发展。

第八,技术功能。文化是工具、标准、符号,使人的交往成为可能。古人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的器就是工具。

第九,经济功能。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应引起重视,主要体现在:(1)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文化对经济的渗透无处不在。文化的积累越来越成为经济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3)文化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对未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向、经济增长速度等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突出。

第十,创新功能,即超越现实局限性,创造出新的观念世界和理想世界。文化具有创新活力,引导社会向前发展。

就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来说,文化是最深层、影响最深远、经久不衰的因素。政治、经济的发展最后都要以文化为载体,政治的纷争、经济的竞争最后无不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政治、经济现象都是当下的、暂时的,只有文化现象能够永远流传下去。从深层意义来看,政治、经济现象也可以归结为文化现象。保留下来的世界文化遗产,包含了政治、经济的内容,但其最终表现形式还是文化。 mdmmArWESb2unNkH2NQ5gSw+3va8yoJ8U1K3GUNcVOcuGSybGChjb+RX3lRzdek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