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概念最早是民国时期由晏阳初提出来的。他在《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中说:“乡村建设运动当然不是偶然产生的事,它的发生完全由民族自觉及文化自觉的心理所推迫而出。”

费孝通对文化自觉做了系统阐述,他说:“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他强调自知之明、自主地位,即自知、自主,这是文化自觉的两个相互关联、互为依存的方面。

文化自觉是人们对文化的自我觉醒和觉悟,是在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人们对文化发展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的情况下对文化整体的一种反思。文化自觉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是对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方向和规律的主动把握、对文化发展责任的果敢担当。任何一个民族要自强,都必须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省,即具有高度的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的内容,就是了解自身文化的来龙去脉、真实情况、发展对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关系等。文化自觉包含理智、知性、宽容、反思等意蕴,表现为自主、自知、自觉与自信。一方面,文化自觉是尊重和理解传统文化,主动自觉地维护一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发扬光大,并面向现代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另一方面,文化自觉是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态度,是对世界的历史、对不同文化通过比较综合的宏观思考而进行的自省,推动自身与其他文化展开对话和交流,互补共进;了解全球化需要遵守的行为秩序和文化准则,了解本民族文化可能对世界的未来发展做出什么贡献。世界是多元的,文化多元化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其文化自觉的要求也不同。

文化自觉的方法和途径,包括学习、反思、传承、选择、研究、创新、推介、交流等,既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也要反对文化虚无主义;既要反对文化“西方中心论”,也要反对文化“东方中心论”,必须实事求是地对待自身的文化和其他文化。它还表现在增强文化转型和文化改造、文化创新的自主能力方面。“创造一个新的文化的发展,也就是以发展的观点结合过去同现在的条件和要求,向未来的文化展开一个新的起点。”

文化自觉包含过去、现在、未来的方向。文化自觉的目的,是实现民族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增强民族文化的适应力、生存力、发展力、创新力,提升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费孝通还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意就是“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

各美其美,就是知道自己的文化长处、精华。文化美离不开历史的积淀。这是讲文化反思和自持。

美人之美,就是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看到其他文化的优点,并欣赏和学习。文化自觉要求人们以别国的文化状况和全球性文化的总体趋势为参照系,审慎分析自身在其中的能量和地位,更好地确立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与世界文化潮流保持一致。

美美与共,就是文化共存和文化多元,保护文化多样性,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天下大同,则是指文化发展的前途。大同,就是文明昌盛、繁荣富强、人民幸福,这是社会前进的方向。在大同社会,文化并不是单一的,体现了“和而不同”。

费孝通还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

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曾提出“文化自决”的观点,认为任何个人、民族、文明体的文化自决都是相当有作用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决是相联系的,在自觉的基础上自决,采取明智的措施,决定发展的方向。

文化自觉,意味着逐渐认识到文化除了意识形态属性以外,还具有产业性、经济性;作为基本的权益,文化不应是少数人的享受,而是广大民众共享的利益。文化权益是人的重要的基本权益,包括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参观展览、进行公共文化欣赏等活动。

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思考,是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也是一种执着的文化追求,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求索。

文化自觉意识如果在社会大众中得到普及,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理性判断优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顺应时代潮流、富有活力的文化形态,就说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文化发展上有了质的提高。

文化自觉,意味着既要认识文化的优势,也要看到其不足之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不相适应,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与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环境不相适应,与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趋势不相适应。文化体制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主要有:第一,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第二,多头管理,条块分割,政出多门,致使文化产业链条断裂;第三,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第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第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第六,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第七,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第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缺少专业复合型人才。这些情况说明,文化建设的任务极其繁重艰巨,只有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才能激发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高文化自觉,就要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使命感,增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紧迫感,增强维护中华民族文化安全的危机感。同时,只有真正了解世界文化,保持文化多样性,实现多元共荣,才能创造出绚丽的文化图景。

(二)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来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估价和认同,表现为维护民族文化传承,抵抗文化霸权。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显现活力和影响力,表明它具有再生能力,能够与时俱进,走向现代化,同时保持自己文化的性格、特色、身份和魅力。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包括三个方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深厚基础;西方现代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有益补充;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主导思想。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形成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共生共荣的文化生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气神,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认识一个民族和国家,只有通过其文化才能得到深刻的、本质的了解。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高度。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存在方式,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相对贫乏到不断丰富的发展演进过程。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充分认识文化的本质,进行正确的定位和定向,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我们才能切实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大力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文中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

文化研究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有许多课题需要研究。 jaKEnVlraPM/7UqAAGcWZ/G3r2ksDIjSpslCem2Gg9QM+qZ4w/R4d0dI6TrT51B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