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古话:“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三个和尚之所以会没水喝,其本质原因就在于一个制度上有缺陷的非合作性博弈。假设说只有一个水桶,在水的容量有限并且三个和尚偏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人独享一桶水,那么他得到的效用为1;如果两人分享,那么就各得1/2;如果三人分享,那么就各得1/3。因此,对于三个和尚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非合作博弈变为合作博弈。和尚们意识到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打水,而不打水每人所得的效用都是零。因此,他们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比如两个和尚可以抬水,三个和尚时可以轮流打水。这时便形成了都打水的均衡,但是这个均衡具有不稳定性,只要其中一人不遵守规则,均衡就会被打破。对此,可以制定一定的惩罚制度,避免回到没水喝的状态。
三个和尚之所以没水喝就在于他们自私的本性。的确,自私是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这里说的自私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而是自己行动和思维的动机或者目的。集体(他人)观念是在后天的实践中获得的,道德是社会的产物。
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提出性恶论。其实“善”和“恶”都是道德意义上的说法,而人之初是不可能有道德意识的。
有一个关于猴子的故事:一群猴子被关在笼子里,在笼子的上方有一条绳子,绳子上拴着一根香蕉,并连着一个机关,机关又与一个水源相连。猴子们发现了香蕉,就有猴子跳上去够这个香蕉,当猴子够到时,与香蕉相连的绳子带动了机关,于是一盆水倒了下来,尽管够到香蕉的猴子吃到了香蕉,但其他猴子被淋湿了。这个过程重复着,猴子们发现,尽管有猴子吃到香蕉,但吃到香蕉的猴子是少数,而其余的大多数猴子都被淋湿。经过一段时间,有一伙猴子自觉地行动起来,当有猴子去够香蕉时,它们便揍那个猴子。久而久之,猴子们产生了合作,再也没有猴子敢去够香蕉了。
在这个故事里,猴子间产生了“道德”。如果这群猴子构成一个社会,它们也繁衍下一代,并会将它们的经历告诉下一代,渐渐地,猴子们便认为取香蕉的后果对其他猴子不利,从而认为去取这个香蕉是“不道德的”,它们也会自动地惩罚“不道德的”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