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变革的需求

2016年7月6日,Niantic公司推出一款名为《精灵宝可梦Go》的“增强现实”游戏。玩家可以利用手机上的摄像头在现实世界中捕捉小精灵,他们在手机屏幕上看见的精灵会出现在各种可能的地方。而Niantic是一家40人组成的初创公司,他们都是谷歌公司“Geo”团队的前雇员。两天之内,美国国内的安卓用户就有超过10%的人下载安装了这款游戏,而两周之后,用户飙升到了3 000万。不久,苹果手机用户每天花在《精灵宝可梦Go》上的时间就超过了花在脸书、色拉布、照片墙和推特网上的时间。更加夸张的是,这款游戏上线的那段日子,人们在谷歌搜索引擎上对《精灵宝可梦Go》这个关键词的搜索量竟然超过了“色情”一词。

如果你不玩游戏,那么你可能觉得我说的这些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在商业圈里,这款现象级的游戏不可小觑:这款游戏每天仅从美国国内的苹果用户那里就能获取高达160万美元的收益。更重要的是,几乎在一夜之间,Niantic公司的市值就增加了75亿美元,并且在一个月内,任天堂公司(Nintendo)的股价就翻了一番,Pokémon(拥有精灵宝可梦商标的公司)也声名鹊起。

在游戏刚推出的那半年里,有超过6亿用户下载了《精灵宝可梦Go》这款游戏。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刚进入21世纪时出现的那些最成功的案例。脸书2004年就有了,可是直到2007年它的用户才突破3 000万大关。风靡全球的《魔兽世界》同样在2004年问世,6年之后,玩家数量才达到巅峰的1 200万。或许10年之后,这种狂飙式的增长会落回正常的速度。尽管没有人能预计下一个爆点是什么,但是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仍旧期望在可预见的未来,社会能够持续发生更快的变革。

不过,如果只盯着《精灵宝可梦Go》的用户增长速度,就会让我们忽略更重要的东西。这款游戏的巨大成功或许没人能预测,但它的成功并非偶然。Niantic公司在攻克游戏的技术关时,做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前沿决策,比如将游戏架构在GPS(全球定位系统)上,应用手机上的摄像装置,借助云计算来提升性能,这些技术提供了一个内置架构,并且这款游戏可以不断升级。《精灵宝可梦Go》还史无前例地利用了苹果商店的商业便捷条件,这在《魔兽世界》上市的时候可没有,而今人们已经对在网络商店获取应用非常熟悉了。这样,玩家就能免费获取游戏,而发行方则通过销售附加项目和升级版本来获益,不过维系这类收益着实不易。在互动娱乐业,一个游戏即使在刚推出时大受欢迎,也依然面临可能很快就无人问津的命运。Niantic公司为了免遭此劫,野心勃勃地研发出了令业界惊艳的可以长期升级的游戏,玩家可以不断补充有价值的新功能和新内容。在游戏推出一年之后,Niantic公司的游戏每个月依然能吸引6 500万玩家,而收益也达到了12亿美元。

在《精灵宝可梦Go》问世之前,业界认为人们并不想玩那种需要全身动起来的、在现实世界中互动的游戏。在此种氛围下,即使是硅谷这种充盈着奇思妙想的地方,《精灵宝可梦Go》的研发团队也常常被提醒,玩家只想“静静地坐在那里玩游戏”。不过,研发团队顶住了传统观念的打压,创造性地借助现有技术,改变了游戏研发者的思维方式。而《精灵宝可梦Go》这个成功例子的反面则是,如果你的想法还不够成熟,那么公司可能很快就会触礁沉底,只要看看黑莓公司、百事达公司、鲍德斯公司、戴尔公司、伊士曼柯达公司、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西尔斯公司(Sears)和雅虎公司就明白了。而这些知名公司的衰败也只是冰山一角,据1958年的统计,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公司的平均寿命是61年。时至今日,这个时间缩短至20年左右。

在商业世界之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面临着类似的知识挑战。现在,我们每天都从五花八门的媒体上获取海量信息,日均接触的信息量达到10万单词之巨,这相当于一本300页图书包含的内容。而就在几十年前,这个量不过2.8万。新产品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泛滥成灾,曾经简单易做的任务要完成起来已不复当年,做成一件事的复杂性堪比穿越一片险象环生的丛林。

不久之前,如果我们要去旅行,会选择查阅一两本旅行指南,买一份3A级地图,打电话预订机票和酒店;或者去联系国内1.8万个旅行社中的任意一个。如今,人们要规划一次出游平均要打开26个网站,还要反复权衡大量的折扣信息和替代方案,价格不仅会随着你希望旅行的时间而变化,还会随着你寻找的时间在变化。仅仅是确定吃住行这些事,就已经让商家和消费者在不断博弈,各方都从利己的一面出发,寻求最佳收益。如果你在开始制订假期计划的时候还觉得蛮轻松的,那么当你完成这一系列头疼的事情之后可能就真需要一个假期了。

今时今日,我们每个人在自己触手可及的领域都能游刃有余地解决问题,但是我们每天还必须去解决那些一二十年前不必面对的问题。曾经有一次,我和太太出国办事,我们15岁的女儿奥利维亚给保姆放了一晚上的假。她发信息问我们,能不能邀请“一些”朋友来家里玩。这个“一些”竟然是363人,这还真是托了照片墙的福,邀请瞬间就被发了出去。当然了,她也不应当受什么责备,这只是个热情过分的孩子发出了自己的邀请函而已——但是要是早几年,她哥哥像她这么大的时候,这样的行为简直就是灾难。

在这个基本功能不断转型的社会中,任何挑战都可能令人畏惧。我们中的许多人必须为个人生活设计出新的应对方法,这是因为数据技术让我们时时刻刻都得面对自己的雇主。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躲避那些套路日益加深的网络犯罪和盗取身份信息之事。我们不得不去管理日益减少的“自由”时间,这样才能和家人朋友互动、阅读、锻炼,或者仅仅是放松一会儿。我们必须学着解决家用软件、手机和计算机的故障问题。无论走到哪里,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那些一二十年前完全不存在的生存环境和问题。

技术创新发展迅疾,加速了全球化变革,人们已经就此展开大量讨论。本书另辟蹊径,试图探寻我们该如何思考才能在这个波谲云诡的时代茁壮成长,因为迅猛的变化改变着我们的商业模式、专业领域、政治生态和个人生存环境,我们的成功和幸福取决于我们如何去适应这个时代。

有些特定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比如思维的品质是长期有效的,而且在今天所起的作用越发关键。例如,离开舒适区、习惯不确定性和矛盾状态的能力,超越传统思维模式、重建提问方式的能力,放弃根深蒂固的定式、广纳新思维范式的能力,让想象力和逻辑齐飞、创造与整合各类信息的能力,勇于尝试、接纳失败的能力。这是一种多元化的能力,但是正如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指出的那样,人类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是落后于这种思维的,这种思维的多元整合能力不同于那种条分缕析、一以贯之的认知方式。我将其称为“弹性思维”。

弹性思维能赋予我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还能帮助我们打破神经和心理方面的条条框框,跳出定式思维来看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近些年的相关研究成果,卓越的科学家是如何破解弹性思维的,弹性思维如何产生,又该如何培养?

科学家从大量的研究中发现了“弹性思维”与众不同的特质,它体现为一种“自下而上”的思维过程,不同于分析性的推理方式。大脑可以像计算机那样进行思维运算,大脑较高层级的组织会发出指令,由上而下执行命令。不过,生物体的大脑也有着特殊的结构,它还能“自下而上”地工作。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即使大脑中的神经元没有接收到从“中枢”发来的指示,也会被大脑情感中心的有价值信息触发,从而产生复杂的活动(我们接下来会详细讨论)。这种思维过程是非线性的,它能够促生一些超常规的想法,按部就班的分析性思维是不可能有这种效果的。

计算机和大多数动物都不具有弹性思维,这种能力是人类大脑固有的。这便是为什么《精灵宝可梦Go》游戏的研发者能够摆脱由大脑发出指令去执行的思维方式,跳出“显而易见”的框架,探索出全新的道路。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弹性思维和“自下而上”的思维机制,我们对它们了解得越深,就越能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打开这本书,你会看到对这些思维过程的解读,以及一些心理层面的因素会如何影响它们,最重要的是,你将学到许多实用策略,真正掌握思维的力量。

超越“线虫”

每一种动物都有自身的一套适应生存环境的方法,都磨炼出各种能力来适应环境变化。以低等的线虫类生物为例,比如蛔虫(线虫动物门,线虫纲),据我们所知,它就有一种最原始的生物信息处理系统。线虫要么利用自己仅有的302个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网来应对凶险的环境,而连接神经元的突触也只有5 000个,要么只能殒命。

或许,线虫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是,它在栖身地找不到可以填饱肚子的微生物。一旦意识到这个危机,它会做何反应?它会爬进一条鼻涕虫的内脏,等待着隔日被当作粪便排泄到另外一个地方。真是不怎么光彩的生活。我们可能会觉得这种计划听着真是不可思议,并且恶心至极,不过在蛔虫的世界里,这不算什么。它们那由少得可怜的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系统找不到复杂的方法,它们没有人类那样丰富细腻的情感。搭上鼻涕虫粪便这趟便车并不是线虫思考出的一种无奈之举。这是生物体在应对“被剥夺状态”时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进化反应,因为食物的匮乏是这类生物经常碰到的难题。

即使是一些更高等的动物,它们表现出的大多数行为也是“被规定好的”,换言之,就是提前预设的,或是自动发生的,其生存环境中的某些因素会触发这些行为。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只正在孵蛋的鹅趴在窝里,它有着更为复杂的大脑。当它发现有一颗蛋滚到窝外时,它会全神贯注地盯着那颗蛋,直起身子,伸出脖子,轻柔地用嘴把蛋滚回窝里。表面上看,这一系列举动是一位关爱孩子的妈妈深思熟虑之后的行动,但是就如线虫一样,鹅妈妈的行为也是按照脚本来的。

预设(脚本)行为是生物天性中的一条捷径,这种可靠的应对机制往往能成功地化解麻烦。它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是长期培养出来的习惯,通常与求偶、筑巢和捕食等行为相关。但是最重要的是,虽然在一些常规情景中预设行为总能解决问题,但是它会造成一种固化的反应,在新情况出现时就失效了。

比如,刚才那只鹅开始伸脖子,而掉出来的蛋却被拿走了。它会适应这种状况放弃原先的计划吗?不,它仍旧会按照预设行为行动,就好像蛋还在那里。好似哑剧表演一样,它会推着那颗假想中的蛋返回窝里。甚至,它还会表现得似乎那颗蛋在某个圆形的物体上滚动,比如在一个啤酒罐或是一个篮球上。从有利于进化的角度看,给鹅妈妈赋予一种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适宜的自发行为显然是更有效的,这比那种让鹅妈妈在保护蛋的时候经历复杂而微妙的思维过程要好。

人类的行为其实也是有脚本的。我相信比起鹅妈妈们,我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多思考(尽管一些了解我的人可能并不同意)。不过,我仍然发现,每当我经过零食柜时,都会不假思索地抓上一把杏仁,无论那一刻我是否真的想来点儿零食。当我的女儿问我她是否可以不去上学,因为她感到自己“快要”感冒了的时候,“不行”可能会脱口而出,而我并没有认真去想她的要求,也不会问具体原因。当我开车去一个熟悉的地方时,我会不自觉地选一条自己熟悉的路。

脚本的确是有用的捷径,但是对大多数动物而言,仅仅依靠预设脚本去生存仍会十分艰难。比如,当一头捕猎中的雌狮子在一定距离发现目标后,它会悄悄靠近猎物。而环境、具体的条件,以及猎物的行为却可能千差万别。因此,它的神经系统不可能生发出一套固定的脚本去完成所有的捕食任务。相反,狮子必须有能力去评估每一个具体的捕猎情景,最后制订行动计划完成目标。

因为环境总在变化,预设脚本的信息处理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个体的需求,因此,生物便进化出两种信息处理方式。一种是理性/逻辑/分析性思维,简单起见,我称其为“分析性思维”——一种按部就班的方法,生物体能基于事实或理论从相关的想法推断出另外的想法。另一种则是弹性思维。不同物种对这种思维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不过一般而言,这种思维在哺乳动物的大脑中发展得更为成熟,尤其是灵长类动物,人类更甚。

现代社会中,分析性思维是最受人们推崇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能较为完美地帮助我们分析生活中那些更直观的事物,也是我们在学校受教育时被教导使用最多的方法。我们通过智商测试和大学入学考试来证明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我们雇用员工时也很看重这一点。不过,虽然分析性思维效用极大,但它仍和预设行为过程一样是一种线性模式。我们在意识的支配下,借助分析性思维,会条分缕析地展开想法,从A到B,再到C,每一个想法的出现都遵循固定的规则——逻辑原则,就像电脑程序一样。最终的结果则是,分析性推理就像按脚本行事一样,一遇到新挑战就会败下阵来。

在遇到新挑战时,弹性思维更胜一筹。弹性思维无法以从A到B再到C的过程来跟进。相反,弹性思维往往是在无意识中推进的,这种非线性思维过程可能是多条思路并行的。结论是自下而上通过数以亿计的神经元之间的细微互动得出的,这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是不可能以按部就班的方式实现的。弹性思维不像分析性思维那样有自上而下的直接指令,更多的是一种情感驱动,它将多元信息整合起来,化解难题,找到应对挑战的新方法。它还会接纳一些非常规的,甚至是奇特的新想法,让我们释放更大的创造力(这一过程也需要分析性思维,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和探索这些新想法)。

弹性思维已经在我们的大脑里进化了几十万年,因此我们能成功地应对野外生存的各类难题。我们需要这种技能,因为我们灵长类动物并非自然界最孔武有力的生物。我们的近亲倭黑猩猩的跳跃高度是我们的两倍。和我们同样体重的黑猩猩,臂长是我们的两倍。一只大猩猩可以找到带有锐利棱角的石块(做工具),坐下来,观察周围的环境;人类会坐在时髦的椅子上,戴上眼镜。如果那椅子不舒服,我们会抱怨背疼。我们的祖先无疑比我们更加身强体壮,不过我们还是依靠弹性思维让自己生存下来,它让我们学会了群体协作和创新,借助这些能力我们战胜了各种困难。

在过去的1万年里,人类群体形成了稳定的社会形态,这有效地帮助我们抵御了野外的危险。而数千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了弹性思维的作用,提高了日常生活的水准。知更鸟的巢里可不会有浴室,松鼠们也不会把收集的橡树果实锁在保险箱里,而人类生活的环境几乎是完全从想象中创建出来的。我们居住的屋子不仅仅是个能避风挡雨的小棚子,那些被我们称为“家”和“公寓”的地方有着各式各样的设计和尺寸,屋里还装饰着各类艺术品。我们不光能走会跑,还发明了各种交通工具,自行车、汽车、轮船,还有飞机带我们飞上蓝天(更不必说那些可以让我们飞驰在路上的轮滑鞋、平衡车和滑板车了)。这些工具诞生之前,都是没有任何雏形的。人们对它们没什么概念,完全无法预知会有这么一种东西能用来解决问题。你书桌上的橡皮擦和回形针、脚上的鞋子和浴室里的牙刷,无一不是如此。

无论走到哪里,我们周围都充满了弹性思维的产物。尽管弹性思维并不是我们的一种新能力,但是它在人类历史的一些关键节点上扮演的角色让它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而它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技能。弹性思维不再是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的专属工具,它现在也是任何人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探究无止境

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现在才展开对弹性思维的研究。他们已经发现大脑在“自下而上”的弹性思维和“自上而下”的分析性思维中表现得截然不同。这些基于最新脑科学研究进展的解释让我们对于弹性思维中的许多独特的神经网络有了新的认识。比如,在201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开展了人脑连接组计划,利用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和尖端计算机技术展现出的大脑中海量的亚结构远超我们的想象。人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实际上就包含了12个独特的微小元素。根据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该计划一共识别出97个全新的大脑区域。这次研究计划的成果为我们开创了新的前景,其意义不亚于物理学界当年发现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在下面的章节,我会借助前沿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来探究大脑中的弹性思维是如何产生的。一旦我们理解了这些自下而上的思维过程,我们就能学会使用、操控、把握和培养它们。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要讲述,如何让我们的思维适应变化,以及我们的大脑为什么擅长改变。在第二部分,我会探究人类(以及其他动物)如何吸纳信息并进行处理,而后不断创新,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第三部分将阐述大脑是如何攻克难题、找到新的观点和解决办法的。第四部分讲述的是应用弹性思维时会遇到什么障碍,以及我们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与此同时,我会探究弹性思维里那些至关重要的心理学因素,以及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其中包含了一些个人特质,比如新奇感(对新事物的好奇程度)和精神分裂(比如会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臆想)。另外,还有模式识别、形成观点、多元思维(能够想出许多不同的主意)、敏捷流畅性(能够迅速产生想法)、想象力(能构想一些不存在的事物)、综合性思维(能将多方观点甚至相反的观点加以记忆、平衡、整合)。近些年,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探究大脑在这些人格特质中扮演的角色已成为一个极其热门的研究方向。

我们的大脑如何应对新奇和变化的需求?我们如何创造出新的概念和范式,以及如何培养这种能力?是什么让我们墨守成规?我们如何在设立议题时更加灵活?今天,我们很幸运,可以利用海量的有关自下而上思维的科学知识来回答上述问题。当揭开弹性思维背后自下而上思维机制的科学面纱时,我希望能改变你看待自己思维过程的方式,让你深入了解我们是如何思考的,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思考,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急需适应技能的世界取得成功。 a7QhAAWRP57mdC0/pVsLk/qsaIRKOoAZJeWt057ojW0hfFertsV49Jf/vefwsy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