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肺与心

一、生理联系

1.肺主气,心主血,共调气血

肺主气,而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行全身血脉。正如宋代《太平圣惠方·治肺脏壅热吐血诸方》曰:“夫肺居膈上,与心脏相近,心主于血,肺主于气,气血相随,循环表里。”两者位置比邻,同居上焦,气为血之动力,血为气之载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故心与肺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上密切相关。心主血与肺主气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具体而言,肺朝百脉,百脉聚于肺。而肺主气,将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和脾转输的水谷之精气相结合,形成宗气。宗气贯心脉,从而推动百脉血液运行,辅助心脏推动与调节血运,助心行血。

2.心与肺相互滋生

从五行而言,心与肺五行关系为火克金。但心与肺除了火克金的关系外,还有心火赖肺金以生,肺金得心火以生,心肺相互滋生的关系。如《石室秘录·伤寒相舌秘法》:“而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不全生,克不全克,生畏克而不敢生,克畏生而不敢克……心克金也,而心火非金不能生,无金则心无清肃之气矣。然而肺金必得心火以生之也,火生金,而金无寒冷之忧。”

肺滋生心,主要体现在肺生成心血。血脉中运行的营血,乃水谷精微由脾上传于肺,在肺内与大自然清气相汇,经肺之气化形成营气和卫气。其中营气是血液化生的主要物质,如《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营卫生会》又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而心火和煦,温养肺金,亦是肺脏功能正常发挥的必要条件。所谓“人之五行,心火温肺,而后胸中阳和,无寒饮咳痹之证,故心火者,乃肺之主也。”这在临床上具有指导意义。若心阳不足,肺金失于温煦,则可出现阴邪上犯于肺,而出现咳嗽、气促等病。

3.肺主治节,助心有“节”

肺为相傅之官,主治节。对于治节的理解,张介宾说:“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故曰治节出焉。”肺通过宗气,主持心脏搏动的强弱及节律是是否整齐。若肺气虚,宗气生产减少,无力助心行血,出现面色㿠白,体倦,肢体活动不便,心脏搏动无力或节律失常等症。

二、病理相关性

1.外邪逆传,由肺及心

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是人体和外界沟通的直接通道。若肺失卫外,寒邪内侵,可致心阳闭阻,心神受困。《黄帝内经太素·伤寒》谓之:“肺以逼心,故肺病,心寒喜惊,妄有所见。”若感受温邪,肺卫先伤,病不解而内传,若顺传至阳明经则见气分证。但临床上,若病邪传变迅速,则可出现变证,传变至心包而成邪毒内陷之“逆传”“坏证”。正如如叶桂《温热论·温病大纲》所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病外邪逆传,常见于重症肺炎的患者,治疗上可采取截断疗法,重拳猛击,以遏邪毒。

2.气病及血,痰瘀互结

肺主气,肺伤则气损,气损则无力行血,血行迟滞,可致心脉痹阻,困阻胸阳,进而扰及心神,而见胸痹、心悸等症。血行不畅,则津液不行,聚而成痰,在临床上往往形成气虚、痰浊、瘀血互结之证。恰如《重订通俗伤寒论·夹痢伤寒》所言:“盖心主血,肺主气,凝滞则伤气,郁热则伤血,气血既病,则心肺亦病矣。”

3.心气有余,火盛肺逆

根据五行学说,心属火,而肺属金,两者具有相克特性。在病理上,气有余则为火,心气余则可形成心火炽盛,进而灼伤肺金。如《冯氏锦囊秘录·火门(儿科)》:“心火太盛,必克肺金。”心火犯肺,由于火性炎上,必将影响肺气肃降,致使肺气上逆,可形成咳嗽、咳痰、咯血等诸多肺气上逆之证。

4.心阳不足,水凌心肺

心为君火,只有心阳充足,才能保证血脉畅达。若心阳不足,血行不畅,除了形成瘀血内阻外,津液亦不行而成水湿痰饮之邪。胸中属阳,若阳气不足,则水湿痰饮等阴邪可凌心犯肺,形成肺寒、水饮内阻之证,出现喘促不得息、痰稀白、畏寒气短等症状。此类证候,临床上常见于心衰患者。 gL/C0czUGjgYyjQeNVtZ6mPSLcf8lCkK4b5GjLztPVc9K7TwKOHaYPOoXGk1OO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