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的发明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其应用于手术当中仅有90多年,在这90多年中,显微镜也不断地更新换代,最早应用于显微外科中的显微镜是由生物显微镜改装而成,视野小操作不方便。后来又出现了各种手术放大镜,价格低廉,但焦距不能固定,术中需反复对焦,手术操作非常不便。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显微镜的功能设计也越来越完善,为了适应手术操作其应具备以下基本特点:①显微镜的放大倍率在10倍左右,最好能在6~40倍变动,可以满足不同的放大需求;②显微镜的工作距离可以根据手术者需要随意地进行调整,一般在200~400mm;③自带光源并且能覆盖整个手术野,提供足够的光亮度;光源需滤掉红外线,防止长时间照射灼伤组织,最好应用冷光源;④显微镜具有两组以上的双目镜筒供手术者和助手使用,各目镜均应聚焦于同一视野,并且具备视力调节及两眼瞳孔焦距调节功能,以适应不同的手术者。
注意事项:①由于每个人眼屈光度不同,因此应在术前将各自的目镜调好;②目镜调整好后再调整两目镜间距离,使其与术者瞳距一致,此时两眼所见视野应为一个;③术中常需要随时调整显微镜,此时应注意所有操作均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术中不能盲目地选择过高的放大倍率,使成像的亮度变弱,景深变小,不利于操作。所以术中显微镜的鉴别率是首要的参考指标。
各代显微镜特点:
第一代:头戴式5倍放大镜。
早期应用,优点是使用方便,价格低,但是使用时不稳定,放大效果差,手术者容易疲劳。
第二代:国产光学显微镜。
较头戴式放大镜明显改善,可放大16倍,放大倍数明显提高,更加稳定,效果更好,但是对于末节再植等精细操作,还是不能满足要求,并且手术人员容易疲劳。
第三代:进口光学显微镜。
放大倍数进一步提高,成像更清晰,接口可以外接电视、电脑,用于教学和研究,电动脚踏控制器有助于调节焦距和放大倍数。但是价格高,并且操作维护和保养比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