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芦山县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属大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区,是全省血吸虫病重流行区之一。思延乡周村位于县城西面,是芦山县血吸虫病重流行区,为山间小坝,东西宽约1km,南北长约3km,北高南低,海拔500~600m,胜利大堰贯通全境,年平均气温15.1℃,降雨量1352.6mm,日照943小时。点内有8个村民小组,设点是有366户,1592人,耕牛185头,犬123只,猪1533头。耕地面积1792亩,其中水田915亩,旱地877亩,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人均收入370元。
每年9~10月份采用尼龙绢集卵孵化法对监测点内3~65岁人群进行一送三检全粪普查,阳性者进行Kato-Katz法虫卵计数检查。
采用直孵法进行一送三检检查。
每年4月和9月采用机械抽样法每5m或10m设框普查,捕获的钉螺采用压碎法镜检尾蚴。
每年4月和9月收集观测点内不同环境的各种野粪,采用孵化法进行检查。
每两年对监测点人群进行肝、脾A型超声波检查,询问血吸虫病病史和相关症状。
(1)对粪检阳性人群采用吡喹酮40mg/kg顿服治疗。
(2)6~7月对粪检阳性牛采用吡喹酮粉剂灌服治疗。
(3)每年春季采用五氯酚钠对居民邻近点有螺环境和感染螺点进行灭螺。
1.人群病情
(1)感染率:1990—1998年人群受检率以1995年最低(52.48%)、1998年最高(98.10%),人群感染率呈上升趋势,1990—1995年<3%,1996—1998年在5%~10%之间,1996年人群感染率最高(9.86%),感染度2.00,1993年最低(0.48%)(表1)。
表1 1990—1998年芦山县周村观测点人群感染情况
(2)低年龄组人群感染情况:15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1990—1998年感染率分别为1.36%(4/295),2.30%(6/260)、1.78%(4/225)、0.39%(1/125)、1.09%(3/273)、0.00%(0/165)、9.31%(15/161)、3.10%(5/161)、2.70%(4/148)。
(3)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990年以来的9年中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4)不同职业人群感染情况:感染率以农民最高(4.14%),其次为学生(3.54%)、学前儿童(1.19%)。
其余职业未检出阳性(表2,图1)。
表2 1990—1998年芦山县周村观测点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率
图1 1990—1998年芦山县周村监测
2.人群肝脾大情况粪检阳性或阴性人群肝脾大比例无明显差异。
3.家畜血吸虫病感染情况 1990—1998年耕牛感染率>10.00%,猪未检查阳性,犬在1992—1998年未查出阳性(表3)。
表3 1990—1998年芦山县周村监测点家畜感染情况
4.野粪调查情况 9年监测共拾得人、牛、猪、犬野粪3515份,其中拾得牛粪最多,占99.26%(3489/3515),拾得环境以路边最多(47.22%)。经实验室监测,阳性全部是牛粪,各类环境拾得牛粪均有阳性,阳性率以路边最高(48.03%)。阳性野粪距离居民住宅区100m以内的占33.33%,100m占22.54%,200m占16.67%(表4)。
表4 1990—1998年芦山县周村观测点野粪调查情况
5.螺情调查情况
(1)钉螺密度与感染情况:1990—1998年每年4月和9月在点内开展两次钉螺普查,通过易感地灭螺,9年来钉螺密度和感染率未见明显变化(表5)。
表5 1990—1998年芦山县周村观测点钉螺调查情况
(2)感染螺环境分布:9年中共查出阳性螺83只,其中沟渠26只、田36只、地15只、自留地6只,分别占阳性螺总数的31.32%、43.37%、18.02%、7.23%(图2)。
图2 1990—1998年芦山县周村观测点阳性螺环境分布
(3)感染螺与居民居住点关系:9年共查出阳性钉螺83只,分别分布于居民住宅区附近,距住宅区100m以内的占48.19%,100~200m之内的占21.68%。
9年监测结果显示,采用人畜化疗和易感地带灭螺的防治策略,对控制血吸虫病疫情有一定效果,但当疫情降到一定阈值(1%左右)后,其防治效果不明显,且疫情易反弹,特别是在化疗覆盖率降低后翌年感染率明显上升。分析原因可能是9年中只在易感地带灭螺,而易感地带主要分布在居民居住点周围200m范围,对上游环境未采取防治措施,上游钉螺会顺水系向下游飘移,导致9年监测发现钉螺密度变化不大,在耕牛高感染率(>10%)和外环境各类环境均可查到以牛粪为主要阳性的情况下,势必会污染环境,这也进一步印证了9年监测结果为什么钉螺感染率变化不大的原因。而在疫区接触疫水的人群主要是农民和学生,所以他们感染机会最大(阳性构成比农民82%、学生17%)。综上所述,采用人畜化疗和易感地带灭螺的防治策略很难控制血吸虫病疫情,只能占时缓解疫情,要想获得更好的防治效果,应进一步探索更适宜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