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技术指导组
按原卫生部《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观测点技术方案》要求,1990年起在全国血吸虫病重疫区设立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观测点,开展纵向连续观测(监测)工作。四川省血防办和省寄生虫防治研究所经过全面调查分析,决定在四川省芦山县和西昌市设立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观测点,两个血吸虫病观测点按照全国技术方案开展了连续9年的观测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四川省血防办和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根据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类型、人群感染情况及疫区分层的原则,选择大山区的芦山县和西昌市为观测点,并上报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备案,原则上5年内不变动。
每年秋季对3~65岁人群收集全粪量,采用尼龙袋集卵孵化法一送三检,孵化阳性者再Kato-Katz法计数虫卵。
与人同步进行,采用尼龙袋孵化一送三检普查牛和马,抽查部分猪和犬。孵化阳性者用5克集卵透明法计数虫卵。
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对观测区内各类环境以5~10m设框普查,捕获框内全部钉螺用压碎法镜检血吸虫尾蚴。详细记录调查环境和有螺点距居民点的最近距离。
在春秋两季查螺的同时采集野粪,分别详细记录粪的种类、新鲜程度、重量、采集环境距有螺点和居民点的距离,用尼龙袋集卵孵化法进行检查。
隔年一次,对3~65岁人群用A型超声波检查肝脾,询问血吸虫病史及有关症状。
选择性化疗与易感地带灭螺。①治疗病人和病畜,对全组人群及耕牛进行普治,或扩大化疗;②每年春秋两季用氯硝柳胺对易感地带和阳性螺点进行局部灭螺。
芦山观测点位于县城西面的思延乡,为山间小坝,东西宽约1km,南北长约3km,北高南低,海拔500~600m,胜利大堰贯通全境,年平均气温15.1℃,降雨量1352.6mm,日照943小时。点内有8个村民小组,设点是有366户,1592人,耕牛185头,犬123只,猪1533头。耕地面积1792亩,其中水田915亩,旱地877亩,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人均收入370元。
西昌观测点位于西昌市东南的大兴乡,属高山台地,平均海拔1660m,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约为1013m。总面积约4km 2 ,沟渠纵横交错,均采用自留灌溉。全年分为旱季和雨季,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温和。以种植水稻、小麦及经济作物烤烟和大蒜为主。汉彝杂居,大牲畜主要是水牛和马,无固定牧区,人畜流动频繁。
1990—1998年芦山点人群感染率从0.84%上升到5.91%,最高达到了9.86%;西昌点从17.73%下降到7.60%。两个观测点各年度感染情况也有变化反复(表1)。
表1 1990—1998年四川省血吸虫病观测点人群感染情况
感染血吸虫病的家畜有马、牛、犬、猪,其中以牛感染率最高,犬、马、猪也有感染,自1993年猪改圈养后未查见阳性。芦山耕牛感染率高于人群,西昌的人畜感染率下降较为一致(表2)。
表2 1990—1998年四川省血吸虫病观测点家畜感染率(%)情况
野粪数量从多至少依次为牛、马、犬、猪、人,芦山点阳性野粪全部为牛粪,西昌点阳性野粪有牛、马、猪、犬粪,牛粪阳性率最高。
有螺面积、活螺密度、钉螺感染率等指标下降不明显,并有反复。经过春季灭螺后,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有所下降,但钉螺感染率和感染螺密度则升高(表3)。
表3 1990—1998年四川省血吸虫病观测点钉螺感染情况
1990—1998年芦山点共查出阳性螺83只,其中沟渠26只、田36只、地15只、自留地6只,分别占阳性螺总数的31.32%、43.37%、18.02%、7.23%(图2)。西昌点共查获阳性钉螺237只,其中沟渠72只、旱地55只、自留地51只、稻田36只、荒坡11只、水塘园林9只,其他环境3只。钉螺感染率一次为:荒坡0.15%、沟渠0.11%、自留地0.10%、旱地0.09%、稻田0.09%、林园和水塘0.02%。
9年监测结果显示,采用人畜化疗和易感地带灭螺的防治策略,对控制血吸虫病疫情有一定效果,但当疫情降到一定阈值后,其防治效果不明显,且疫情易反弹,特别是在化疗覆盖率降低后翌年感染率明显上升。
螺情变化显示易感地带及阳性螺点灭螺措施对钉螺感染率及感染螺密度作用十分有限。各类环境均可查到阳性牛粪,污染严重,导致钉螺感染率变化不大。综上所述,采用人畜化疗和易感地带灭螺的防治策略很难控制血吸虫病疫情,只能暂时缓解疫情,要想获得更好的防治效果,应进一步探索更适宜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