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血吸虫病防治站
为系统准确掌握四川山区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疫情变化规律,科学制定山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按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要求,2000—2004年对西昌市血吸虫病监测点进行了5年疫情纵向监测。报告如下。
西昌市位于四川省西南,横断山脉中部,川滇交界的大凉山区。监测点设在西昌市川兴镇新隆村,地处邛海湖北面的山间台地,平均海拔1650m,长2km,宽1km。地势北高南低,耕地面积65.33hm 2 ,均为自流灌溉。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约为1010mm,雨季(5~9月)降雨量占93%以上。农作物以水稻和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大蒜、花卉和蔬菜。监测点总人口约950人,人口流动频繁。
每年9月对点内5~65岁人群用Kato-Katz法(1送3检)查病。
用尼龙绢集卵孵化法(1送3检)普查点内耕牛和马。
在春季对监测点内各类环境以5~10m设框普查,捕获框内全部钉螺,用压碎法检查有无血吸虫感染。
每隔1年对点内5~65岁人群用B超检查肝、脾,询问血吸虫病病史及有关症状。
当村民组人群感染率≥15%时,对该组人群和耕牛进行普治;村民组人群感染率< 15%时,采用人畜对象治疗。每年春季查螺后用氯硝柳胺(2g/m 2 )对阳性螺点和人、畜常到的有螺环境灭螺1次。
(1)人群感染率和感染度:
2000—2004年人群感染率分别为29.95%、19.01%、8.07%、7.87%和9.04%;各年病人每克粪便虫卵几何均数分别为34.69、22.69、18.13、18.04、19.97。居民感染率、感染度总的呈下降趋势。
(2)血吸虫感染的年龄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感染,20~50年龄组感染率相对较高(表1)。
表1 2000—2004年四川省西昌市监测点不同年龄人群血吸虫病感染情况
(3)血吸虫病患者肝纤维化与粪便检查关系:
居民B超结果显示,2001年粪检阴性者肝纤维化≥Ⅰ级者发生率为21.50%(155/721),粪检阳性者中肝纤维化≥Ⅰ级者占30.37%(41/135)。2003年粪检阴性者肝纤维化≥Ⅰ级者发生率为23.81%(160/672),粪检阳性者中肝纤维化≥Ⅰ级者占36.36%(16/44)。粪检阳性者肝纤维化发生率明显高于粪检阴性者。
感染血吸虫病的家畜只有耕牛,2000年为6.67%(1/15),2001年为8.33%(1/12),2002—2004年均无感染。
5年监测发现,有螺面积波动在16 050~20 300m 2 之间,钉螺密度波动在1.64~2.44只/0.11m 2 之间,钉螺感染率波动在0.07%~0.29%之间(表2)。5年共捕获阳性钉螺61只,其中沟渠21只,旱地39只,林园1只,其他环境未发现阳性钉螺。
表2 2000—2004年四川省西昌市监测点钉螺调查结果
西昌市川兴镇新隆村血吸虫病监测点通过2年的普治,人群感染率由2000年的29.95%下降到2001年的19.01%和2002年的8.07%,2003年和2004年则维持在7.87%和9.04%。耕牛感染率也在逐年下降。血吸虫病流行区普治能较快降低感染率,但当感染率降到15%以下,则很难再降,这与以前大兴点监测结果一致。西昌市川兴监测点人群和耕牛感染情况和许发森等调查结果大体吻合,人是当地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监测结果还显示,易感地带灭螺对有螺面积和密度无明显影响。B超检查结果表明粪检阳性人群肝纤维化发生率高于粪检阴性人群。为了使血吸虫感染率降到更低水平,建议加大防治力度,扩大化疗覆盖面,增加药物灭螺次数,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同时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彻底改造钉螺孳生环境,进一步减轻血吸虫病疫情。